徐元柳 彭邦遠 朱潔林 羅美玲 李 益
(1.貴州省興義市植保植檢站,貴州 興義 562400;2.貴州省興義市農業技術推廣站,貴州 興義 562400;3.貴州省興義市中藥材和茶葉技術推廣站,貴州 興義 562400)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每年種植面積約占我國總耕地面積的25%,水稻每年產量大約是全國總糧食的50%。然而,水稻病蟲害一直是導致水稻減產甚至絕收的重要因素,全國每年水稻病蟲害年均發生面積14.5億畝次,每年損失達300億公斤。由于氣候變化、禁燒秸稈等多種原因,近年來水稻病蟲害發生有上升趨勢。水稻種植中主要發生“三蟲兩病”為害(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稻瘟病、二化螟、紋枯病)。全國農技中心結合病蟲源基數、作物布局、氣候因素及種植制度等對2021年水稻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進行分析,預計2021年水稻病蟲害呈重發趨勢,其中水稻“三蟲兩病”約發生11.2億畝次,同比增長12.6%,病蟲害發生面積及發生區域如表1所示。

表1 2021年水稻病蟲害發生趨勢單位:億畝次
傳統的水稻病蟲害防治主要依賴于化學農藥,而化學農藥的過度使用對于稻米品質及生態平衡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新時期水稻種植必須貫徹“綠色植保”理念,大力推廣使用綠色防控技術,在保障水稻生產的同時,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污染,以維護農業生態系統平衡。
1.1.1 稻瘟病
稻瘟病主要為害葉片、莖稈及穗部,根據為害時期及部門的不同,將其氛圍葉瘟、苗瘟、節瘟、穗頸瘟、谷粒瘟。苗瘟通常在三葉前發生,病苗呈黃褐色病枯死;葉瘟可細分為慢性型病斑和急性型病斑,慢性型病斑大部分為梭形,邊緣呈褐色,中央灰白色,具有黃暈,壞死線從中間延伸,而急性型則產生橢圓形或者近圓形的暗綠色的病斑,在葉片正反兩面出現褐色的霉層;節瘟通常在水稻抽穗之后差生,發病初期產生褐色的小點,之后逐漸擴展導致節間變黑并壞死,極容易折斷;穗頸瘟是在水稻抽穗之后產生,初期產生褐色的小點,擴展之后水稻穗頸變褐色,造成枯白穗或者秕谷;谷粒瘟發生在谷殼與護潁上,可造成暗灰色或者灰白色的癟谷。
1.1.2 紋枯病
水稻紋枯病俗稱為爛腳桿,主要為害葉鞘與葉片,通常發生于苗期至穗期,發生初期出現水漬狀橢圓形病斑。隨著病斑增多,形成不規則云紋狀病斑,邊緣呈褐色,中間灰白色,從下往上擴展,嚴重時葉尖及穗部均可發病,高溫高濕有利于病害發生。
1.1.3 細菌性條斑病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屬細菌性病害,主要為害葉片,發病初期葉片出現暗綠色水浸狀病斑,在光下可以看到半透明的條斑,很快擴展為暗綠色至黃褐色的細條斑,病斑上常常產生串珠狀黃色菌膿,干燥之后呈膠狀顆粒,嚴重時整片田呈火燒狀紅褐色。
1.1.4 稻曲病
稻曲病也稱為黑穗病,僅在水稻穗部發生,主要為害谷粒,受該病原侵染后的谷粒內部產生菌絲塊,使谷粒膨大裂開,露處黃色的塊狀物,也就是該病原菌的厚垣孢子,有的谷粒產生黑色的菌核。
1.2.1 稻縱卷葉螟
通過幼蟲吐絲使水稻卷葉呈蟲苞,幼蟲躲在蟲苞取食葉肉,葉片出現白色條斑,導致水稻秕粒增多,千粒重降低,造成減產,幼蟲期有5齡。通常二齡蟲開始爬到葉尖結苞,蟲齡增大后在苞內化蛹,蛹通常在葉鞘處。該蟲屬于遷飛性害蟲,春季,成蟲隨季風從南向北遷飛,秋季回遷到南方繁殖,以蛹或者幼蟲的形態進行越冬。
1.2.2 稻飛虱
稻飛虱屬遠距離遷飛性害蟲,我國主要稻飛虱有白背飛虱、褐飛虱、灰飛虱三種,興義市主要發生前兩種。稻飛虱若蟲與成蟲在水稻下部刺吸汁液吸收營養,飛虱嚴重時水稻田出現“冒穿”現象。雌蟲產卵時,容易導致水稻失水或者侵染菌核病,產生的排泄物影響水稻呼吸與光合作用,此外,白背飛虱可以傳播黑條矮縮病,褐飛虱可傳播條紋葉枯病。
1.2.3 二化螟
俗稱鉆心蟲,取食葉鞘、稻苞、莖稈等,造成枯鞘或死心苗,一般初孵幼蟲先侵入葉鞘進行為害,到2~3齡后鉆入水稻莖稈,莖稈上有蛀孔,蛀孔外的蟲糞少,莖內蟲糞較多,呈黃色。
生態調控技術主要是通過相關農業措施等進行生態化調節,以預防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為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技術措施:一是選用抗病蟲害的水稻品種,應根據種植區域特點,結合本地作物布局和氣候特點等,選擇適宜的抗病蟲水稻種。二是優化作物布局。選擇科學的種植模式,合理輪作,減輕病蟲害發生,例如推廣雜糯間作栽培,能夠防止糯稻發生倒伏并且減輕稻瘟病發生。三是加強田間管理。通過科學澆水施肥、培育壯苗,及時清潔田園等,可有效提高水稻的抗病蟲能力,預防水稻病蟲害發生,此外,二化螟越冬代處于化蛹高峰期,在稻田中灌入10cm左右的深水,維持一周時間,能夠將大部分高齡幼蟲與蛹淹死,通過灌水滅蛹可有效降低蟲口基數。
理化誘控技術主要是根據害蟲的習性,利用殺蟲燈、誘蟲板、昆蟲性誘劑、草把等誘殺害蟲,有效控制害蟲的數量并降低為害程度。一是殺蟲燈誘殺。燈誘是利用害蟲具有趨光性,對害蟲進行誘殺的一種物理防治措施,頻振式殺蟲燈運用較為廣泛,燈誘殺蟲率較高,能夠有效誘殺金龜子、斜紋夜蛾等有翅害蟲;二是誘蟲板誘殺。誘蟲板誘殺是利用害蟲對顏色的趨性進行誘殺,對蚜蟲、薊馬、稻飛虱等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三是性誘劑誘殺。性誘劑是通過有機合成或者仿自然界中昆蟲釋放的性信息素而制成,具有專一性與敏感性特點。在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羽化初期,將專用性誘劑放置在稻田中,誘殺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等害蟲的雄蟲,通過降低雄蟲數量,減少害蟲的雌雄交配率,有效降低害蟲密度。性誘劑一般每0.06 hm2安裝一個,根據水稻生長期適當調節高度;四是食誘。通常是利用糖醋液對鱗翅目昆蟲進行誘殺,對斜紋夜蛾、黏蟲等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物種間的相互關系,通過一種生物抑制另外一種生物,主要有以鳥治蟲、以蟲治蟲與以菌治蟲三種,與化學防治不同,生物防治對環境沒有污染,是當前比較提倡的防治方法。
2.3.1 以蟲治蟲
赤眼蜂、瓢蟲、草蛉、蚜繭蜂等運用比較廣泛,赤眼蜂可在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苞蟲、黏蟲等害蟲體內寄生并繁殖,在稻田中釋放赤眼蜂,可達到“放蜂治螟”的效果,最佳釋放時間為水稻分蘗期。
2.3.2 以菌治蟲
如綠僵菌、白僵菌、蘇云金桿菌、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等,對水稻中鱗翅目害蟲幼蟲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2.3.3 “稻+”模式
“稻+”模式是新型水稻綠色高效生產模式。如“稻+鴨”“稻+魚”“稻+蝦”等種植模式,稻田養鴨技術能夠對稻飛虱與稻縱卷葉螟等的控蟲率達20%以上,控草害率達98%以上。“稻+”模式不僅可優化種養結構,實現一田多收,還能減少化學農藥使用,保護生態環境。
2.3.4 “生態島”建設
在水稻種植區建設“生態島”,即在水稻田周邊種植萬壽菊、大豆、芝麻等顯花植物,可誘集天敵增殖,增加生物多樣性并實現害蟲的全程生物防治,種植香根草等寄主植物,可誘集害蟲來取食和產卵,實現害蟲集中誘殺。
2.3.5 生物農藥防治
生物農藥防治主要利用有益生物及代謝產物和基因產品等,如防治水稻紋枯病的井岡霉素、防治細菌性條斑病的農用鏈霉素、防治螟蟲的阿維菌素、防治水稻立枯病及條紋葉枯病的寧南霉素、廣譜殺蟲劑苦參堿等,這類農藥對人畜安全且不污染環境。
科學用藥是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的重要內容。在選擇農藥時應符合“三安全”特點,即生產安全、生態安全、質量安全。首先應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對環境友好的農藥,在水稻種植過程中農藥要輪換與交替使用,避免病蟲害產生抗藥性。其次是推廣農藥精準使用和安全使用配套技術,規范使用農藥,嚴格遵循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可提高農藥利用率同時可有效降低農藥使用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后,在具體施藥過程中,應結合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指標,掌握防治的最佳時期,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通過科學選藥及用藥,才能確保水稻生產安全,確保損失在一定閾值以內,并且農藥殘留符合相關國家標準。水稻不同生育期病蟲害發病具有一定差異性,因此應結合實際選擇不同的防治方法,在水稻苗期至移秧期,主防白背飛虱傳毒,用藥0~1次;分蘗期,重點防控紋枯病、稻縱卷葉螟、褐飛虱,用藥1~2次;穗期,重點防控稻瘟病與稻曲病,用藥1~2次,主要以生物農藥為主;灌漿期,重點防控褐飛虱,用藥0~1次。
應加快物聯網病蟲監測網點建設,進一步實現水稻病蟲發生的精準測報。嚴格按照測報規范要求,開展水稻重大病蟲的系統測報和一般性測報工作。及時分享病蟲情報,掌握“兩遷”害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的種群消長動態,做好異地測報工作,同時建立田間病蟲監測點,通過定點調查,結合作物品種布局,氣象預報,分析遷飛性害蟲的遷入及遷出動態,有效結合系統測報和田間調查數據,準確掌握害蟲種群動態,結合歷年發生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及時發布水稻主要病蟲害發生趨勢預報和中短期病蟲預報,實現水稻病蟲害信息對鄉鎮、種植大戶、農藥經營門店的全覆蓋,確保及時有效防控水稻病蟲害,將病蟲危害損失降到最低。
科學安排水稻及其他作物的種植時間與作物布局,一方面,可以避免遷入地域蟲源地種植水稻的生育期銜接,另一方面,優化作物布局,合理進行輪作連作等,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樣性,為天敵生存提供有利的環境,進而實現利用天敵控制害蟲的目的。此外,應該加強栽培管理,科學灌溉施肥,創造不利于水稻病蟲害發生的生態環境。
加強水稻種植農戶、種植企業綠色防控技術培訓,通過從水稻病蟲害種類識別、病蟲害發生的原因、綠色防控的原理、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具體防治方法系統地培訓綠色防控技術,講解并展示先進的綠色防控技術案例,讓種植者意識到綠色防控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并掌握水稻綠色防控技術要點,結合自身實際采取科學的防控技術,綜合提高農民的綠色防控水平。
當前,我國水稻病蟲害防控主要采取化學農藥防治為主,防治方法比較傳統且單一。然而,化學農藥的過度使用對水稻的產量與品質均會造成嚴重影響,并且容易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推廣水稻綠色防控技術勢在必行。因此,農業部門應加強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宣傳推廣,多渠道開展技術宣傳,充分利用新媒體、廣播等媒介,大力開展技術宣傳,提高水稻種植者的綠色防控意識和防控水平。
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運用是生產綠色優質水稻,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的重要措施,大力開展水稻綠色防控,不僅能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還能改善土壤及稻田生態環境等。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應結合實際,充分利用生態調控、理化誘控、生物防治、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先進技術,構建科學的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體系,促進水稻產業向著綠色優質高效發展。如何提高水稻綠色防控覆蓋率,主要在于綠色防控技術在基層的推廣應用,基于此,應該從優化稻田生境、加快物聯網病蟲監測網點建設、強化水稻病蟲害的監測預警、強化水稻綠色防治技術培訓、多渠道宣傳推廣等多角度入手,有效提高農民的綠色防控意識,提高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