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啟,王利霞,王淑枝,韓瑞華,劉順通,段愛菊
(洛陽農林科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花生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1],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南等省,其年產量約占世界花生年產量的60%[2]。在花生整個生長過程中,由于蠐螬等地下害蟲的危害,在苗期常造成缺苗斷垅,在莢果膨大期取食、鉆蛀果莢,造成產量降低,危害嚴重的田塊甚至絕收[3-4]。
在花生田進行危害的地下害蟲種類主要有蠐螬、金針蟲、地老虎等,其中蠐螬是危害最為嚴重的地下害蟲[5]。對土壤進行藥劑處理及在蠐螬危害期進行藥劑灌根是控制花生田蠐螬危害的常規化學防治措施,但這2種措施費時費力、成本高,且必須選用高毒、殘效期長的殺蟲劑才能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隨著國家對高殘留和劇毒殺蟲劑的限用或禁用,用于蠐螬等地下害蟲防治的藥劑越來越稀缺[6-8]。因此,亟待篩選出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殺蟲劑防治花生田蠐螬。
噻蟲胺屬于新煙堿類殺蟲劑,主要作用于昆蟲中樞神經系統,是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的激動劑,可有效殺滅對有機磷酸酯類、氨基甲酸酯類和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具有高抗性的害蟲,該藥劑既可用于莖葉噴霧處理,也可用于土壤、種子處理,主要用于水稻、蔬菜、棉花、果樹及其他作物田防治蚜蟲、薊馬、飛虱等半翅目、鞘翅目、雙翅目和某些鱗翅目類害蟲[9-11]。噻蟲胺毒性低,用量少,持效期長,對作物無藥害,與常規農藥無交互抗性,具有較優的內吸和滲透作用,是替代有機磷農藥的又一農藥品種[12]。
本研究選擇不同劑量噻蟲胺處理花生種子進行大田試驗,使用莢果膨大期花生在室內飼喂蠐螬驗證其對蠐螬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在花生收獲期調查對蠐螬的防治效果,以期篩選出噻蟲胺對花生進行種子處理的適宜劑量,為花生田蠐螬的科學防控提供理論依據。
試驗地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洛陽農林科學院花生試驗田(北緯34°38′13″,東經112°28′44″)。該試驗地前茬作物為花生,常年不進行地下害蟲的防治,蠐螬發生量平均在2頭/m2以上。
1.2.1 供試藥劑 48%噻蟲胺懸浮劑,江蘇中旗作物保護股份有限公司;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30%毒死蜱微囊懸浮劑,江蘇寶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2.2 供試作物 供試花生品種為遠雜9102。
1.2.3 供試昆蟲 花生田蠐螬(暗黑鰓金龜幼蟲larva ofHolotrichia parallelaMotschulsky)。
1.3.1 處理及播種 2019年5月15日進行播種,試驗分別采用48%噻蟲胺SC按照每千克種子1、2、4、8、12 mL的用量進行拌種處理,以60%吡蟲啉FS和30%毒死蜱CS 為對照藥劑,對照藥劑用量分別按藥劑使用方法確定為每千克種子3、20 mL,以花生種子不處理為空白對照,共計8 個處理,每個處理重復3次。田間小區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14.4 m2(2.4 m×6.0 m)。播種前3 d 將花生種子按不同處理包衣用量分別進行包衣,并晾干備用。播種前將試驗地灌水,待試驗地能下地時開始播種試驗。采用開溝播種,每穴播2 粒花生種子,穴距16 cm,行距40 cm,后覆土。
1.3.2 花生莢果膨大期在室內飼喂蠐螬的藥效測定 室內飼喂試驗前60 d,在河南省孟州市化工鎮花生田用黑光燈誘暗黑鰓金龜成蟲,帶回室內(室內溫度26 ℃)用榆樹嫩枝飼喂,待其產卵后,將卵挑出,放入已備好的沙壤土(土壤含水量15%,加入適量小麥作為幼蟲食物)內待其孵化,待生長至2齡幼蟲時備用。在花生果膨大期(莢果內可見果仁)時,挖取花生3 穴,剪去上部莖葉,將花生根和果埋入已備好的沙壤土(土壤含水量15%)的養蟲盒(30 cm×20 cm×25 cm)內,每盒放入花生2 株,分別接入2齡幼蟲30 頭。每處理3 個重復。待接蟲后10、15 d 時調查幼蟲的死蟲數(蠐螬幼蟲的死亡或其不能正常活動視為死蟲)和活蟲數,計算幼蟲死亡率和相對防效。

1.3.3 花生收獲期對大田蠐螬的藥效測定 在花生收獲時,收取小區內中間3行全部花生莢果帶回室內進行考種,調查蠐螬對花生莢果危害情況,并對花生莢果被害情況進行分級。計算被害果率、蟲情指數及相對防治效果。
花生莢果被害分級標準為:0 級.莢果完整,無被害狀;1級.莢果表皮有被害痕跡;2級.莢果有被害小洞,但果仁完整;3級.莢果有被害大洞,果仁被害1/2;4級.莢、果仁均被害1/2以上。

數據均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 進行統計;利用SPSS 17.0 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Duncan′s 新復極差法比較不同處理間的差異顯著性(P<0.05)。
48%噻蟲胺SC藥劑處理的花生植株在室內飼喂2 齡幼蟲10 d 的防治效果隨著用藥量的增加而提高(表1),其中,48%噻蟲胺SC 以12 mL/kg 種子用量的防治效果為77.8%,顯著優于其他用量處理;對照藥劑60%吡蟲啉FS 3 mL/kg 種子防治效果為52.08%,與48%噻蟲胺SC 8 mg/kg種子用量間的相對防治效果無顯著性差異,但顯著高于1、2、4 mg/kg 種子用量的相對防治效果;對照藥劑30%毒死蜱CS 20 mL/kg 種子處理防治效果較低,防治效果僅為31.07%,顯著低于48%噻蟲胺SC 以8、12 mg/kg種子用量的處理(P<0.05)。

表1 花生果膨大期不同藥劑處理的花生植株在室內飼喂蠐螬幼蟲10、15 d的防治效果Tab.1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peanut plants of different insecticide treatments used to feed grubs larvae in laboratory for 10 days and 15 days during peanut expansion period
48%噻蟲胺SC藥劑處理的花生植株在室內飼喂2 齡蠐螬幼蟲15 d 的防治效果隨著用藥量的增加而提高(表1),其中,48%噻蟲胺SC 以12 mL/kg種子處理防治效果為91.94%,顯著優于其他處理(P<0.05);而對照藥劑60%吡蟲啉FS 3 mL/kg 種子處理防治效果為64.12%,與48%噻蟲胺SC 以8 mL/kg 種子處理防治效果77.14%間無顯著性差異,顯著低于48%噻蟲胺SC 12 mL/kg 種子處理(P<0.05);對照藥劑30%毒死蜱CS 20 mL/kg種子處理防治效果顯著低于48%噻蟲胺SC 4 mL/kg 種子處理(P<0.05),防治效果僅為31.07%。
綜合花生莢果膨大期不同處理的植株在室內飼喂2 齡蠐螬幼蟲10、15 d 的防治效果可以看出,隨著48%噻蟲胺SC 藥劑濃度的增加,防治效果提高,且隨著飼喂時間的延長,防治效果逐漸提高。其中,48%噻蟲胺SC 以12 mL/kg 種子處理防治效果最優;2組對照藥劑處理防治效果雖有所增加,但增幅較小,明顯低于48%噻蟲胺SC 12 mL/kg 種子處理。說明48%噻蟲胺SC 12 mL/kg種子處理花生種子能達到防治蠐螬的目的,且顯著優于60%吡蟲啉FS 和30%毒死蜱CS 對照藥劑(P<0.05)。表明噻蟲胺藥劑通過種子處理持效性更好。
從蟲情指數和危害果率分別計算相對防效發現,花生收獲期48%噻蟲胺SC 不同濃度處理對大田蠐螬防治的防治效果均有較好的一致性,且隨著用量的增加,防治效果逐漸提高(表2)。其中,按蟲情指數計算48%噻蟲胺SC以8、12 mL/kg種子劑量的相對防效分別為90.38%和95.07%,按危害果率計算的相對防效分別為90.77%和95.76%,且48%噻蟲胺SC 8、12 mL/kg種子劑量從蟲情指數和危害果率計算的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說明48%噻蟲胺SC的以上2個處理下對大田蠐螬的防治效果相當。對照藥劑60%吡蟲啉FS 3 mL/kg 種子處理蟲情指數的防治效果為63.46%,危害果率的防治效果為65.22%,顯著低于48%噻蟲胺SC 不同處理。對照藥劑30%毒死蜱CS 20 mL/kg種子處理蟲情指數防治效果為43.36%,危害果率的防治效果僅為31.33%,顯著低于48%噻蟲胺SC不同處理,也顯著低于對照藥劑60%吡蟲啉FS。說明48%噻蟲胺SC 8~12 mL/kg 種子劑量進行種子處理對花生田蠐螬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明顯優于60%吡蟲啉FS 3 mL/kg 處理和30%毒死蜱CS 20 mL/kg 處理,可以替代這2 種藥劑種子拌種或包衣對花生田蠐螬進行防控。

表2 花生收獲期不同藥劑處理對大田蠐螬的防治效果Tab.2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insecticides treatments on grubs in field during peanut harvest
蠐螬是花生田重要的地下害蟲之一,生產上通常采用有機磷農藥毒死蜱等土壤處理(撒施、穴施、灌根)[13]以及新煙堿類藥劑吡蟲啉和噻蟲啉等種子處理(拌種、包衣)等措施進行防控[14]。噻蟲胺是新煙堿類殺蟲劑,可有效殺滅對有機磷酸酯類、氨基甲酸酯類和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具高抗性的害蟲[9-11],劉煜財等[15]、劉艷濤等[16]、張黎輝等[17]、段成鼎等[18]選用氯蟲苯甲酰胺、氟蟲腈、毒死蜱等藥劑對蠐螬進行了防治試驗,謝吉先等[19]用0.1%噻蟲胺藥肥進行了防治蠐螬的試驗,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閆冉冉等[2]用噻蟲胺在7月對花生進行灌根處理防治花生田蠐螬,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花生苗期灌根需藥量大,耗費人力、物力。
本試驗采用藥劑拌種的施藥方式,在花生果膨大期按照不同處理用花生整株在室內飼喂蠐螬測定其防治效果,并在花生收獲期試驗小區調查花生果危害情況及其防治效果,結果表明,48%噻蟲胺SC 不同處理中8、12 mL/kg 處理對花生田蠐螬具有較好防治效果,顯著優于對照藥劑60%吡蟲啉FS和30%毒死蜱CS。而在劉尚友等[20]和管磊等[21]用吡蟲啉和噻蟲胺等新煙堿類藥劑種子包衣防治花生蠐螬藥效對比試驗中發現,噻蟲胺防治效果略優于吡蟲啉或相當,與本試驗結果不一致,這可能是由于近些年花生大田常年用吡蟲啉藥劑進行包衣防治花生田蠐螬,蠐螬對吡蟲啉藥劑的抗藥性增強,導致本試驗吡蟲啉藥劑防治效果降低。有關蠐螬對吡蟲啉抗藥性研究還有待進一步試驗驗證。
因此,48% 噻蟲胺 SC 以 8、12 mL/kg 種子劑量拌種處理對花生田蠐螬能夠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治效果顯著優于60%吡蟲啉FS和30%毒死蜱CS對照藥劑,可以有效替代2種藥劑或交替使用防治花生田蠐螬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