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忠建
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莆田醫療區消化科,福建莆田 351100
肝膿腫的發生,主要是由于肝臟部位受到具有化膿作用的細菌侵入,進而造成患者肝臟器官出現感染病灶引起的。在臨床中,肝膿腫極易誘發各種合并癥,例如敗血癥等,因此具有發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點,需引起重視。 大腸桿菌、金葡萄球菌是造成肝膿腫感染的主要細菌,在感染方式上,也存在多樣性,但普遍是以膽道逆性感染為主[1]。 過去,針對肝膿腫的治療,臨床通常以藥物干預為主,但是藥物干預難以獲得長期療效,而通過傳統手術治療,病灶又存在腹腔轉移風險,易造成患者病情惡化,同時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威脅[2]。 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技術、超聲引導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經超聲引導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對于肝膿腫患者的治療具有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并發癥發生率低的特點,得到了臨床普遍認可[3]。本研究納入肝膿腫患者80 例展開探討超聲引導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的臨床價值。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的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莆田醫療區收治的80 例肝膿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患者。觀察組采用超聲引導穿刺治療, 對照組采用切開置管引流術治療。 觀察組中,男27 例,女13 例;年齡55~76 歲,平均(63.52±13.57)歲;膿腫直徑6.2~12.5 cm,平均(8.97±1.46)cm;單發膿腫30 例,多發膿腫10 例。 對照組中,男29 例,女11 例;年齡55~77 歲,平均(63.15±13.91)歲;膿腫直徑6.0~12.5 cm,平均(8.95±1.47)cm;單發膿腫28 例,多發膿腫12 例。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參與研究者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完整; ②符合手術指征; ③臨床癥狀表現包括高熱、畏寒、肝區疼痛等,經CT 診斷,確診為肝膿腫[4];④神經功能、語言功能正常;⑤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障礙、免疫功能障礙等不適宜接受手術治療患者;②傳染性疾病患者;③合并有心腦血管、血液系統等嚴重疾??;④合并有器質性精神障礙。
觀察組采用經超聲引導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方案,首先對患者進行術前檢查,既能夠超聲掃描定位,對肝膿腫的位置、數量等指標進行判斷,同時定位穿刺點、進針方向、穿刺路徑,采用2%的利多卡因(中國大冢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388,生產批號:86900967000436)浸潤麻醉的方式,于穿刺點進行麻醉,切開皮膚,指導患者屏住呼吸,經超聲引導,以穿刺針置入,待插入膿腔后,將針芯拔出,開始抽吸膿液,經導絲沿穿刺針置入膿腔,退出穿刺針后,沿導絲將8F 擴張器插入,依次擴開皮下軟組織,拔出擴展器,沿導絲放置引流管,直至膿腔底部,取出導絲,固定引流管,待膿液抽凈后,對膿腔進行徹底沖洗,固定并包扎引流管,術后常規給予抗生素治療。
對照組采用切開置管引流術治療方案,不經超聲掃描定位、引導,手術切開后,按步驟進行膿液抽吸,膿腔沖洗,引流管放置以及術后抗生素治療。
比較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手術相關指標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①療效判定[5]:以顯效、有效、無效進行判斷,臨床癥狀消失,肝膿腫消失,肝功能檢查顯示正常,以上為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肝膿腫較治療前明顯縮小,肝功能檢查正常,以上為有效;其他情況,定義為無效。 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②手術相關指標:針對患者白細胞恢復正常指標值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指標值時間、術后拔管時間以及總住院時間進行跟蹤記錄[6]。 ③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由研究小組,圍繞患者術后并發癥切口感染、膿胸、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進行記錄[7]。
采用SPSS 20.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的比較[n(%)]
觀察組的白細胞恢復正常指標值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指標值時間、術后拔管時間以及總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d,±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d,±s)
組別 白細胞恢復正常指標值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指標值時間術后拔管時間總住院時間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4.78±1.45 7.14±1.88 6.2866<0.001 3.98±1.24 6.79±1.55 8.9532<0.001 10.85±1.35 13.78±1.93 7.8677<0.001 13.06±2.22 17.61±2.69 8.2507<0.001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n(%)]
肝膿腫作為實質性肝區化膿感染,是一種常見消化內科疾病,具有起病快、病情進展迅速、病情兇險的特點,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脅嚴重[8]。臨床中主要以手術聯合抗生素治療的方式治療肝膿腫,但是常規切開手術具有較大的創傷性,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9],對于部分麻醉不耐受患者,其無法接受常規切開手術引流方案, 因此針對肝膿腫患者,探求一種操作簡單、創傷小、安全系數高的手術方式是臨床關注的重點[10-12]。
隨著醫學影像學技術的不斷進步, 在手術方案中,融入影像學定位引導技術,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幫助手術順利進行,在臨床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13]。 本研究中,針對觀察組肝膿腫患者,采用了經超聲引導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白細胞恢復正常指標值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指標值時間、術后拔管時間以及總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可能是由于在超聲引導下可借助精確、安全的超聲影像學技術,涉及穿刺路徑,保證穿刺針能夠直接到達膿腫內部,而不會損傷其他不必要的部位,同時借助影像學觀察患者治療的動態效果,例如抗生素、生理沖洗液的注入,以此提升治療效果[14-16]。 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可能是由于通過超聲監測,手術醫生能夠調整穿刺針方向,保證穿刺針的最佳角度,判斷患者膿液的抽吸情況,確保抽吸完全,有效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17]。
綜上所述,針對肝膿腫患者的治療,超聲引導穿刺治療具有對患者創傷小,療效好,并發癥發生率低的優勢,可行性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