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祺
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鐵煤總醫院循環內三科,遼寧鐵嶺 112700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誘發因素是機體內部冠動脈出現了不穩定現象,造成粥樣硬化斑塊出現急性破裂與潰爛表現, 進而造成患者出現心肌缺血血樣壞死。 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發病初期,主要的治療原則即是對其相關梗死血管進行疏通,促進其正常供氧供血功能的恢復[1]。 而臨床普遍采用的方法為急診介入治療,但是在臨床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患者在治療后可能會出現一定的不良風險事件, 影響治療效果。 有研究指出,通過對急性心肌梗死急診治療患者實施血栓抽吸導管介入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心肌灌注效果,促進患者心肌功能的恢復[2]。 基于此,本次試驗展開探究,綜合分析血栓抽吸導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中的效果和患者不良反應。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鐵煤總醫院收治的7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計算機隨機抽簽方法分為觀察組(35 例)與對照組(35 例),對照組中,男25 例,女10例;年齡64~78 歲,平均(68.72±3.21)歲;病程1~15年,平均(6.50±3.20)年。 觀察組中,男24 例,女11 例;年齡62~78 歲,平均(69.05±3.56)歲,病程1~14年,平均(6.30±3.10)年。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 ①患者在入院時臨床病情癥狀符合《急性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3];②患者臨床表現有肢端發紺、胸痛伴胸悶、心悸、心源性胸痛、心律失常、上腹部疼痛、心臟左室舒張功能減退、胸痛、胸悶氣短、心肌壞死廣泛、胸骨后疼痛等癥狀;③神經以及語言功能正常,愿意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及護理。
排除標準[4]:①存在嚴重肝功能障礙的患者;②有長期酗酒的生活習慣或有藥物濫用史的患者;③存在顱內出血病史的患者;④對本次藥物存在過敏,禁忌證患者。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規急診介入治療,首先取280 mg 阿司匹林腸溶片(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3635,生產批號:20181121,規格:50 mg×100 片)給予患者口服治療,同時300 mg取硫酸氫氯吡格雷片[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0029,生產批號:20181009,規格:75 mg×14片] 給予患者口服用藥治療, 再對患者行100 U/kg劑量低分子肝素治療, 隨著治療時間的進展, 按照1000 U/h 的速率逐步增加低分子肝素用量,此外手術操作人員還需要取3000 U 肝素鈉注射液(南京健友生化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003,生產批號:20181108,規格:2 ml∶1.25 萬U)注射入鞘內,在左右冠動脈造影的配合下給予患者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血栓抽吸導管治療,取血栓抽吸導管于順延導絲裝置于患者病變位置,再開始負壓抽吸,持續4~6 次,根據冠狀動脈造影結果放置合理選擇支架置入。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以及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①臨床治療效果判定[5]:胸骨后、心前區疼痛消失,疼痛發作次數降低80%以上,心電圖正常為顯效;胸骨后、心前區疼痛發作次數明顯下降,較治療前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均降低50%以上,心電圖趨于正常,抬高ST-T 段下移0.05~0.2 mV 為有效;其他情況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②心功能指標以左心室射血分數、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作為標準,通過超聲心動圖、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和心導管左心室造影等方法測定[6];③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包括心梗再梗死、心絞痛、心力衰竭等。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n(%)]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數、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與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高于本組治療前,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與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小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數高于對照組, 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與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的比較(±s)
注 與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 左心室射血分數(%)治療前 治療后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mm)治療前 治療后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mm)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35)對照組(n=35)t 值P 值43.41±7.51 43.52±7.34 0.0619>0.05 55.64±10.24a 48.15±6.78a 3.6080<0.001 55.41±8.31 55.48±8.20 0.0354>0.05 42.67±6.15a 49.86±7.67a 4.3267<0.001 65.62±3.23 65.59±3.30 0.0384>0.05 56.14±2.63a 62.04±1.69a 11.1653<0.001
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的比較[n(%)]
急性心肌梗死通常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誘發,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患者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 進而使血中的血小板聚集于破裂斑塊局部位置,形成血塊堵塞冠狀動脈管腔, 誘發心肌缺血性壞死,此外心肌耗氧量的突發性異常以及冠狀動脈痙攣也是誘發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7-11]。 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盡早的診斷與搶救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存活率,改善患者的預后[12]。 當前在臨床中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臨床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技術能夠快速恢復患者的心肌血管灌注,挽救患者的瀕死心肌組織,預防梗死部位的擴大,保護患者的心肌功能。 而有學者指出[13],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技術在患者球囊病變位置將發生擴張現象, 造成病變位置的粥樣硬化斑塊進一步破裂,誘發微血栓,同時對冠狀動脈內血栓的清除效率較差,有遠端血栓誘發風險[1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數高于對照組患者,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與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栓抽吸裝置是一種利用抽吸導管原理,吸出冠狀動脈內血栓及粥樣斑塊的技術,該技術能夠預防冠脈遠端栓塞,降低復流發生[15]。 血栓抽吸導管技術包括血栓切除導管系統,血栓抽吸導管系統以及取出血栓系統,憑借著血栓抽吸導管系統簡單、實用的優勢,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治療較為適用。利用血栓抽吸導管,能夠有效降低血栓負荷,降低無復流現象的發生,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質量進行改善[16-19]。
綜上所述,將血栓抽吸導管融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中相比于單純急診介入治療具有更好的臨床效果,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指標,心肌梗死溶栓血流改善效果更明顯, 并且治療安全性高,值得推廣。 但由于本研究納入樣本數量過少,因此針對血栓抽吸導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的深入探討還未展開,今后研究將重點圍繞血栓抽吸導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對常規治療的替代效果展開論證,為臨床提供更加詳細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