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杏高 葉漢森 譚振宇 陳可鋒
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人民醫院骨科,廣東陽江 529500
老年人群是股骨頸骨折的高發人群,高齡股骨頸骨折是一種由骨質疏松、骨密度下降、髖部肌群力量下降等內在因素導致的骨折損傷[1-2]。隨著生活水平與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人的平均壽命延長,高齡股骨頸骨折的發生率日益上升[3]。 高齡股骨頸骨折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患者需長期臥床,相關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手術治療因骨質疏松、機體功能退化等原因多采用人工半髖置換術治療。有研究報道[4]顯示,使用生物型假體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的短期效果較差,患者術后活動能力受到影響, 因此當前臨床也有報道采用骨水泥型假體[5]進行治療;但也有研究[6]認為,生物型假體具有術后并發癥少與使用壽命長等優勢。目前臨床對于人工半髖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采用哪一種假體并未達成共識,本研究選取陽江市陽東區人民醫院骨科收治的90 例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骨水泥型與生物型假體治療,旨在進一步探討骨水泥型與生物型人工半髖置換術在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陽江市陽東區人民醫院骨科收治的90 例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5例)與觀察組(45 例)。 對照組中,男26 例,女19例;年齡70~82 歲,平均(74.16±2.11)歲;骨折部位:左側25 例,右 側20 例;Garden 分型[7]:Ⅲ型27 例,Ⅳ型18例;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8]:Ⅰ級30 例,Ⅱ級15 例。觀察組中,男28 例,女17 例;年齡69~84 歲,平均(74.23±2.21)歲;骨折部位:左側23 例,右側22 例;Garden 分型:Ⅲ型24 例,Ⅳ型21 例;ASA 分級:Ⅰ級28 例,Ⅱ級17 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患者均知曉本研究情況、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經X 線片、CT 等確診為股骨頸骨折;②患者年齡≥69 歲,性別不限;③患者均符合半髖關節置換術指征,可耐受手術;④患者的Garden分型為Ⅲ~Ⅳ型,ASA 分級為Ⅰ~Ⅱ級。排除標準:①陳舊性骨折、病理性骨折或并發其他部位骨折患者;②嚴重原發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肝腎功能障礙,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疾病等手術禁忌證患者;③老年癡呆、精神病患者;④中重度骨質疏松、骨性關節炎患者等。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生物型人工半髖置換術,常規監測患者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指標,取側臥位,全身麻醉,外側向內手術入路,縱向切開分離脛束,緩慢分析臀大肌及周邊相關肌肉,暴露髖關節囊,分離囊外粘連并切除患處,檢查關節囊、滑膜、股骨頭等位置,發現異常及時切除與治療。有效清理髖臼,將圓韌帶、關節盂唇切除,采用鋸骨刀挫對患處做長方形切口,緩慢安置生物型股骨假體柄,同時檢測假體是否與患處契合,如果不契合應對假體柄進行適當調整使其契合,完成手術,術后常規給予抗感染治療。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半髖置換術,手術內容與對照組相同,置入骨水泥型股骨假體時采用髓腔鉆打開股骨髓腔,緩慢置入骨髓,使骨水泥可順利塞入,并全面填充假體,完成手術,術后處理措施同對照組。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手術效果、疼痛評分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3.1 臨床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及開始負重時間。
1.3.2 手術效果 采用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于術后1個月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價,包含:疼痛、功能、畸形、關節活動度,得分最高依次為44、47、4、5 分,滿分100 分,分值與髖關節功能呈正相關[9]。 ≥90 分為優,80~89 分為良,70~79 分為可,<70 分為差。 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
1.3.3 疼痛評分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0]分別于術前、術后1 個月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價,分值范圍為0~10 分,分值與患者疼痛強度呈正相關。
1.3.4 并發癥情況 記錄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截止日期為術后1 個月),包括骨水泥危象、深靜脈血栓、人工關節脫位、感染。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開始負重時間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引流量(ml) 住院時間(d) 開始負重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45 45 80.44±10.33 71.25±8.56 4.595<0.001 287.46±20.35 261.37±22.84 5.721<0.001 75.37±8.41 64.96±7.82 6.081<0.001 19.33±2.41 15.08±1.69 3.737 0.002 46.32±3.47 41.16±3.18 4.688<0.001
觀察組患者術后1 個月的Harris 評分高于對照組,手術效果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的比較[n(%)]
術前,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個月,觀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個月,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低于術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 個月VAS 評分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 個月VAS 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1 個月 t 值 P 值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45 45 8.29±1.30 8.33±1.35 0.143 0.887 4.72±0.84 4.11±0.63 3.897<0.001 15.473 19.002<0.001<0.001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n(%)]
受髖關節結構退變與骨質疏松等因素影響,高齡人群的髖關節穩定性不斷下降,若遇到暴力碰撞,易發生脛骨骨折,如果沒有及時有效地治療,可能導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嚴重并發癥[11]。 生物型與骨水泥型假體是臨床中常用的界面材料,其中生物型具有相容性好、骨界面結合性好、組織與骨組織融合度高等優勢[12];骨水泥型假體則可將骨水泥充分填充于假體與骨小梁間的空隙, 能夠在早期就獲得較為穩定的骨-骨水泥-假體界面[13-14];兩種材料假體在臨床中應用均有各自優勢,而針對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半髖置換術中采用何種材料假體仍存在一定爭議。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開始負重時間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術后1 個月的Harris 評分高于對照組,手術效果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術前,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個月,觀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骨水泥型人工半髖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與生物型人工半髖置換術比較效果更為顯著,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與術后引流量少、住院時間短、開始負重時間早等優勢,能夠有效提升短期效果,降低術后疼痛,與既往研究[15-17]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骨水泥型人工半髖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與生物型人工半髖置換術比較效果更為顯著,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與術后引流量少、住院時間短、開始負重時間早等優勢,能夠有效提升短期效果,降低術后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