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莉 宋秋荷 朱 坤▲
1.江西省九江市婦幼保健院兒科,江西九江 332000;2.九江學院附屬醫院皮膚科,江西九江 332000
特應性皮炎為一種慢性皮膚炎性疾病,病情極易反復,且夜間發作頻率更高,其臨床多以皮膚瘙癢、干燥或濕疹為主要表現, 可對患者睡眠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臨床尚未明確其發病機制,考慮可能與機體自身免疫、 屏障功能異常及家族遺傳病史存在一定聯系,其中瘙癢和干燥是主要癥狀,但不同個體間的臨床表現存在一定差異[1-2]。藥物治療為特應性皮炎的主要治療措施,常用的藥物主要有糖皮質激素、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等外用藥以及免疫抑制劑等內服藥[3]。 甲氨蝶呤是其較為常用的一種免疫抑制劑[4]。復方多粘菌素B 軟膏是一種由多粘菌素B、硫酸新霉素、桿菌肽和鹽酸利多卡因等多種藥物共同制成的復方藥物, 目前常被用于皮膚創面或細菌感染臨床治療,可對其疼痛不適等癥狀起到短暫緩解效果[5-6]。 本研究主要探討甲氨蝶呤聯合復方多粘菌素B 軟膏對中、重度特應性皮炎患兒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九江學院附屬醫院皮膚科、九江市婦幼保健院兒科的90 例特應性皮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計算機分組法將其分為試驗組(n=45)和對照組(n=45),各45 例。 對照組中,男22 例(48.89%),女23 例(51.11%);年齡3~8歲,平均(5.53±2.47)歲;病程1.5~4.5年,平 均(3.14±1.36)年;體 重8~15 kg,平 均(11.52±3.48)kg;25 例(55.56%)為中度皮炎,20 例(44.44%)為重度皮炎。試驗組中,男21 例(46.67%),女24 例(53.33%);年齡2~9 歲,平均(5.49±3.51)歲;病程2~4年,平均(3.23±0.77)年;體 重9~13 kg,平 均(10.42±2.58)kg;26 例(57.78%)為中度皮炎,19 例(42.22%)為重度皮炎。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病程、體重、病情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兒均自愿參與。納入標準:①所有患兒均符合《中國兒童特應性皮炎診療共識(2017 版)》[7]中的特應性皮炎臨床診斷標準,經診斷其病情分級均為中、重度;②參與本研究前1 個月內未接受過其他相關治療;③其家屬均已知悉此次研究并已在相關同意書簽字確認。 排除標準:①伴其他感染性疾病者;②伴其他皮膚疾病者;③已知對本研究所用藥物既往存在嚴重過敏史者;④依從性較差不愿配合者。
所有患兒入院后均先統一接受臨床常規血液檢查,對照組采用甲氨蝶呤片(通化茂祥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200906,國藥準字H22022674,規格:2.5 mg) 口服治療, 每周用藥劑量需控制在0.2~0.6 mg/kg,分首日早8 時、晚8 時和第2 天早8 時3次服用。 試驗組在上述基礎上采用復方多粘菌素B 軟膏(浙江孚諾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200815,國藥準字H20061269,規格:10 g)配合治療,清洗干凈患處,待皮膚干爽后取適量乳膏均勻涂抹,可通過揉搓促進藥物吸收,2 次/d。 以上兩組患兒均持續治療2 個月后觀察其療效。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相關指標[白細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細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及嗜酸性粒細胞水平的變化情況、特應性皮炎癥狀評估量表(atopic dermatitis symptom assessment scale,SCORAD)及濕疹面積及嚴重程度指數(index of eczema area and severity,EASI)改善情況、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兒童皮膚病學生活質量指數(pediatric dermatology quality of life index,CDLQI)評分變化情況。 ①血清相關指標:取所有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 作為檢測樣本,以速度3000 r/min 進行離心,分離出血清后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進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 所有檢測設備及配套試劑盒均由美國Merck公司提供, 其中IL-4 參考值為0.45~1.11 ng/mL,IL-13 參考值為56.37~150.33 pg/mL, 嗜酸性粒細胞水平占白細胞總數的百分比參考值為0.5%~5.0%。②SCORAD 評分[8]:SCORAD 為評估特應性皮炎患兒臨床體征改善情況的常用量表,共包括6項臨床特征,分值范圍為0~18 分,分值越高表明其體征改善越差。 ③EASI 評分[9]:EASI 為評估特應性皮炎患兒癥狀嚴重程度的常用量表,主要包括頭頸部、上肢、軀干、下肢等4 個部分,分值范圍為0~72 分,得分越高表明其癥狀越嚴重。 ④CDLQI 評分[10]:CDLQI 為評估特應性皮炎患兒治療后生活質量的常用量表, 共5 個條目,均采用0~3 分四分級法計分,分值越高表明其生活質量越差。 ⑤不良反應:本研究患兒用藥后的不良反應主要有消化道反應、貧血、轉氨酶水平異常等3種, 總發生率=(消化道反應+貧血+轉氨酶水平異常)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的IL-4、IL-13、嗜酸性粒細胞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IL-4、IL-13、嗜酸性粒細胞水平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試驗組治療后的IL-4、IL-13、嗜酸性粒細胞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及嗜酸性粒細胞水平的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及嗜酸性粒細胞水平的比較(±s)
注 IL-4:白細胞介素-4;IL-13:白細胞介素-13
組別 IL-4(ng/ml) IL-13(pg/ml) 嗜酸性粒細胞(%)試驗組(n=45)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對照組(n=45)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2.42±1.35 0.41±0.25 9.821<0.001 192.33±15.42 121.32±10.15 25.803<0.001 7.66±1.36 3.65±0.51 18.520<0.001 t 兩組治療前比較值P 兩組治療前比較值t 兩組治療后比較值P 兩組治療后比較值2.33±1.41 0.83±0.76 6.282<0.001 0.309 0.758 3.522 0.001 193.41±15.11 145.46±10.74 17.351<0.001 0.336 0.738 10.958<0.001 7.52±1.48 4.73±0.72 11.372<0.001 0.467 0.642 8.211<0.001
甲氨蝶呤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免疫抑制劑,目前被廣泛應用于各類血液疾病及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其是一種葉酸還原酶抑制劑,可通過對二氫葉
兩組治療前的SCORAD、EASI、CDLQ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SCORAD、EASI、CDLQI 評分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試驗組治療后的SCORAD、EASI、CDLQI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CORAD、EASI、CDLQI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CORAD、EASI、CDLQI 評分的比較(分,±s)
注 SCORAD:特應性皮炎癥狀評估量表;EASI:濕疹面積及嚴重程度指數;CDLQI:兒童皮膚病學生活質量指數
組別 SCORAD 評分 EASI 評分 CDLQI 評分試驗組(n=45)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對照組(n=45)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13.25±2.74 8.62±1.44 10.034<0.001 12.33±2.25 6.74±1.17 10.856<0.001 10.74±2.33 5.23±1.42 13.546<0.001 t 兩組治療前比較值P 兩組治療前比較值t 兩組治療后比較值P 兩組治療后比較值13.37±2.19 10.66±1.82 6.384<0.001 0.230 0.819 5.897<0.001 12.16±2.74 8.98±1.88 6.420<0.001 0.322 0.749 6.786<0.001 10.88±2.62 8.64±1.57 4.920<0.001 0.268 0.789 10.806<0.001
試驗組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11%(5/45),與對照組的6.67%(3/4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n(%)]
酸的還原反應進行抑制進而阻止其生成四氫葉酸,可有效阻滯嘌呤核苷酸及嘧啶脫氧核苷酸合成[11]。此外,也有研究顯示,甲氨蝶呤在抑制部分炎癥疾病方面也有著顯著效果,可通過上述機制對T 細胞的繁殖產生阻滯效果,經活化的特異性T 細胞對特應性皮炎的臨床癥狀則有一定緩解作用[12]。 但需要注意的是,此藥物或會引起患者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因此在采用此藥治療小兒特應性皮炎時需嚴格把控好用藥劑量。復方多粘菌素B 軟膏由多種藥物制成,其中的多肽類抗生素對多數病菌均有著較強的抗菌效果,硫酸新霉素也可對核糖體蛋白質的合成產生較強阻滯作用,進而實現滅菌效果[13];桿菌肽的作用機制在于阻滯細菌粘肽合成而促進其死亡, 對各種鏈球菌也有較強抗菌活性[14];而利多卡因則可對患處產生局部麻醉效果,一定程度地改善特應性皮炎患兒的臨床癥狀[15]。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的血清炎癥指標水平及嗜酸性粒細胞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 但相比之下,試驗組的控制效果更佳,試驗組治療后的IL-4、IL-13、嗜酸性粒細胞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復方多粘菌素B 軟膏由多種藥物復合制成, 用于特應性皮炎患兒可起到多靶點治療效果[16]。 本研究中,試驗組治療后的SCORAD、EASI、CDLQ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種藥物均會導致機體出現一些副作用,本研究中, 試驗組患兒聯合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11%,與對照組的6.6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所有患兒的不良反應均為可耐受,提示兩者合用的有效性較高。 但小兒免疫機制較弱,為保證醫療安全,在對其進行聯合用藥時需嚴格把控好藥物劑量。
綜上所述, 甲氨蝶呤聯合復方多黏菌素B 軟膏可有效控制中重度特應性皮炎患兒的血清炎癥指標及嗜酸性粒細胞水平, 且可顯著緩解臨床癥狀及體征, 同時經兩者聯合用藥治療后患兒的生活質量可得到顯著提升, 且并不會為患兒帶來嚴重的不良反應,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較高,建議在臨床中可酌情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