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雅萍 吳定勇 袁子蘊 劉 猛
江西省上饒市愛爾眼科醫院眼科,江西上饒 334200
弱視是指矯正視力低于相應年齡兒童正常視力且無器質性病變。 弱視的發病原因主要在于兒童在視覺發育階段受到屈光不正等因素的影響, 導致雙眼視覺信息輸入差異, 或眼部視覺細胞缺乏有效刺激,導致患眼視力減退,且經過矯正后無法恢復至正常水平[1-2]。 弱視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水平。 弱視包括斜視性弱視、屈光不正性弱視、屈光參差性弱視等類型,其中,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類型,是指患者兩眼屈光度相差較大,造成度數較大,眼睛視力較差[3]。 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患兒多是一只眼視力正常,另一只眼弱視,故而患兒眼部的異常情況較易被忽視, 且這種情況短期內不會對患兒正常生活與學習造成明顯影響,但隨著病情進展,其可能會抑制視覺中樞影像清晰度, 影響患兒視覺發育,損害患兒身體健康[4-5]。 臨床常采用遮蓋法、框架眼鏡治療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但遮蓋法會受社會、患兒心理、 局部皮膚刺激等因素影響導致患兒依從性較差, 且對優勢眼進行長期遮蓋還會對患兒雙眼視功能造成不良影響[6],而框架眼鏡由于美觀性與舒適度的原因,患兒接受度較低。 遮蓋法、框架眼鏡療法的治療效果受患兒依從性影響較大, 具有較為明顯的局限性[7]。為探尋療效更好的治療方法,本研究選取30 例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患兒納入研究, 探討分析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觸鏡(rigid oxygen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在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患兒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上饒市愛爾眼科醫院就診的30 例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RGP 組(n=15)與常規組(n=15)。 RGP 組中,男9 例,女6 例;年齡7~14 歲,平均(10.63±1.32)歲;左眼9 例,右眼6例;病程3~16 個月,平均(10.96±2.39)個月。常規組中,男8 例,女7 例;年齡7~14 歲,平均(10.64±1.38)歲;左眼10 例, 右眼5 例; 病程4~15 個月, 平均(10.68±2.17)個月。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征得患兒家屬的統一。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屈光參差性弱視者[8];②治療依從性良好;④單眼病變。排除標準:①無法佩戴RGP 治療者;②眼部合并急性炎癥者;③年齡<7 歲者;④有白內障、視網膜疾病、青光眼等眼部器質性病變者。
所有患兒均使用阿托品眼膏(上海通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編號14200276427,國藥準字H31021160)進行散瞳驗光,由專業醫生進行裂隙燈檢查、眼底檢查、眼壓測量、角膜曲率檢查等。 RGP 組使用RGP 進行視力矯正:根據檢查結果,以角膜曲率及相關標準選擇合適度數的RGP 試戴鏡片進行試戴,試戴30 min 后進行靜態評估與動態評估,綜合檢查結果確定最佳的試戴鏡片,并根據驗光追加合適的度數,調整屈光度數、鏡片基弧等參數,最后確定眼鏡。常規組佩戴由患兒視力計算的框架眼鏡進行視力矯正。
比較兩組療效、治療前后視力水平及并發癥發生率。 ①比較兩組的療效。 顯效:經視力檢查,患兒裸眼視力提高至5.0;有效:和配鏡前比較,患兒視力提高2 行及以上;無效:和配鏡前比較,患兒視力未提高[9]。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②視力水平:在配鏡前、治療1、6、12 個月后使用標準的對數視力表評估患兒視力矯正情況[10]。 ③并發癥:記錄患兒治療過程中眼部分泌物增多、眼部痛癢、感染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Fisher 確切概率法,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RGP 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的比較[n(%)]
兩組治療前視力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治療時間延長兩組的視力水平均提升,且RGP 組高于常規組(P<0.05)(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視力水平的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視力水平的比較(±s)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
兩組治療過程中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情況的比較[n(%)]
兩眼屈光度數相差較大, 會導致外界景物在左右兩眼黃斑部所成的象大小不等,清晰度不同,使得兩眼物象的融合較為困難, 為消除互相間的干擾,視皮層中樞會主動抑制屈光度數較大的眼,長期如此,會形成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11-12]。弱視程度與屈光參差發生的年齡之間存在相關性, 一般情況下,年齡越小,患兒弱視程度越嚴重,另外,單眼屈光參差達到一定程度,患兒雙眼單視功能會被破壞。 而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早期癥狀不明顯, 加之兒童表達能力較差,無法與家長及時進行有效溝通,患兒就診時病情已經較為嚴重,臨床治療難度較大[13]。為促進患兒視力正常發育,患兒在確診后,應及時進行視力矯正治療,以免病情進一步惡化,引發一系列并發癥,嚴重損害患兒身體健康。 框架眼鏡、遮蓋法是治療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常規方法, 但以上方法受患兒依從性影響較大,而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患兒對以上方法的接受度較低,依從性較差,且患兒就診時病情多已較為嚴重,故而整體治療效果有限[14]。如何提高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治療效果已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
RGP 是目前治療單眼屈光參差較為提倡的治療方法, 和傳統佩戴框架眼鏡進行視力矯正比較,RGP可以為患兒提供更為廣闊的視野, 更易為患兒接受,同時,其可以直接貼在患兒眼角膜表面,可以為患兒提供更為真實、清晰的影像,還可以保持鏡片性狀保持在良好的狀態,另外,其直接作用于患眼,可以更好地矯正患兒角膜散光情況,有效降低屈光因素對視覺功能的影響,改善患兒視力[15]。 丁嬙等[16]研究結果顯示, 使用RGP 進行視力矯正的治療有效率與滿意率達94.00%與96.00%,高于采用框架眼鏡進行視力矯正的78.00%與84.00%,董玉紅等[17]研究結果顯示,RGP 易為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患兒接受,且其對患兒的視力矯正效果顯著。本研究中筆者以框架眼鏡使用效果作為對比, 探討分析RGP 在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患兒中的應用效果, 結果發現,RGP 組治療總有效率比常規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有效率是評估治療方案治療效果的常用指標,在其他情況相同的條件下,總有效率更高的治療方案的治療效果更好,臨床應用價值更高。本次研究結果說明,和使用框架眼鏡治療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比較, 使用RGP進行視力矯正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有效率,其療效明顯更好,這與丁嬙等人的研究結論一致。分析原因,筆者認為,這可能和RGP 像差較小、視野較大、其淚液鏡可以有效矯正角膜散光有關。 同時, 研究結果顯示,RGP 組與常規組患兒配鏡前的視力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RGP 組治療1、6、12 個月后的視力水平比常規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人的眼睛正常視力達到5.0 以上屬于正常范疇,低于5.0 則屬于視力下降,低于4.8 則為近視眼。在不同時期使用標準的對數視力表測量的患兒視力水平變化可以反映患兒弱視嚴重程度及視力矯正效果,治療后,視力水平越接近正常范疇,說明治療方案對患兒視力的矯正效果越明顯,治療效果越好。 本次研究結果說明,和使用框架眼鏡治療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比較, 在相同佩戴時間下使用RGP 治療可以更有效的糾正患兒視力,改善患兒單眼弱視情況。另外,本研究發現, 兩組治療過程中并發癥發生率均比較低,且無明顯差異(P>0.05),提示與常規治療比較RGP 同樣具有安全性。 有研究發現[18],GRP 矯正弱視的同時, 不僅避免了視覺視場變化中出現的頭暈現象,而且并發癥發生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 在單眼屈光參差性弱視患兒中應用RGP 進行治療可以明顯提升治療效果,提高患兒視力水平,且其安全性較高,具有較高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