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利民,周松芳
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430
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文件,指出要以推進智能制造為制造業發展主攻方向[1],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雙創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家及時出臺政策支持高校從產業經濟活動層面與教育人才培養領域開展雙創活動,服務國家經濟、適應智能制造發展需求。智能制造領域離不開智能控制技術支持,因此組建智能控制技術應用實驗室、探索智能制造領域人才需求與雙創教育人才培養相結合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麥可思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可知,大學生自主創業率偏低且成功率更低,但高職自主創業所占比例卻高于本科,而本科在自主創業技術復雜度上要高于高職,不管本科還是高職學生畢業后自主創業所獲收入增幅都遠高于非創業學生群體。
高職學生從事創新創業人數偏低,特別是在專業技術領域內自主創業比例更低,其原因在于缺少社會工作經驗、沒有社會融資渠道、可供高職學生選擇創業領域有限。高職院校對于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存在更注重短期見效快的項目的現象,更多以創新創業大賽獲獎來體現,使部分高職院校將雙創教育重心放在少數精英學生的培養上。高職院校各專業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沒有協同培育,缺少良好的實訓場地。通常學校實訓室的建設是按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需求確定的,更多的是面向專業培養專項和綜合技能。因此,高職院校職業教育在校期間可以為學生創造適宜開展雙創活動的環境,開展創新創業專項訓練,以提高高職院校學生自主創新創業能力[2]。
智能控制技術應用實驗室在組建上,打破以往實驗室的建設思路,不以單個專業管理實驗室儀器設備與技術為主,而是以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的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應用電子技術、機電一體化,以及鐵道工程學院鐵道工程四個專業聯合組建,其中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為中央財政支持建設專業、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為省一流校建設專業,各專業用于支持智能控制技術應用的硬件設施完善。實驗室師資成員從各專業中選取,以中青年教師為主,他們精力充沛,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實驗室項目開發研究,可以對學生的專業理論與實踐操作技能進行一對一指導。
智能控制技術創新應用實驗室以培養掌握電子應用技術、嵌入式系統應用技術、傳感與無線通信技術、電氣控制與P L C技術等基本知識,具備智能控制系統工程安裝、維護和技術服務等能力,能從事智能控制產品及工程的技術開發、生產、銷售、維護等創新創業高素質技術技能崗位為目標。
智能控制技術應用實驗室以創新創業教育前沿理論知識、實踐策略為指導,旨在促進探索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并建立以智能控制技術在工程中應用創新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倡導以學生為中心、校企雙導師為指導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以智能控制技術在工程應用中項目需求為導向,調動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熱情,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發揮學生在學習與工作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跨學院及專業聯合學生、教師組建創新創業團隊。實驗室通過服務教師、學生、企業的創新創業項目,促進智能控制技術在各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職業技能大賽、企業技術服務項目中應用,力爭建立開放的、校企共享智能控制技術應用重點實驗室。
智能控制技術是機械電子工程技術與智能控制專業知識相結合的產物,主要包括單片機檢測與轉換技術、工控組態及現場總線等技術應用[3]。以四個專業中骨干教師多年技術積累協同創建智能控制技術資源庫,包括電子技術、虛擬儀器技術等項目的解決方案,面向鐵道重點工程的環境信息監控與檢測、軌道交通智能制造等領域,培育基于無線傳感網絡車間物流調度系統、鐵道工程橋梁橋墩關鍵信息在線檢測等創新創業項目。
積極開展創新創業交流合作,實驗室教師鼓勵各專業學生創業團隊踴躍聯合申報各種創新創業大賽活動,指導學生團隊參加創新創業培訓及各種創新創業活動,使學生在創新創業項目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逐漸養成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智能控制技術實驗室創新創業培育項目實施,讓項目中的學生團隊帶動專業中的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和發明創造,增加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創新實踐技能教學環節的比重,增強學生動手能力,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入專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堅持智能控制技術實驗室應用與專業實踐教學相結合、創新創業項目與企業市場應用相結合、科學精神與創新創業素質相結合,以智能控制技術應用實驗室為出發點,各專業師生在創新創業項目中深度融合、深入協作,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扎實的技術支撐和展示平臺,厚植雙創教育人才培養環境。
為有效完成創新創業項目,師生團隊之間應取長補短,師生創業團隊成員選取應各盡所能、打破專業界限,跨專業、跨年級多元化組建創新創業團隊。創新創業項目的學生團隊成員選拔通過現場公開招募方式完成,選取項目需要的學生成員加入進來,真正做到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長、創新意識以及興趣方向,結合學生個體意愿,科學、有效地組建創新創業學生團隊。創新創業導師團隊由學校教師、企業技術人員、風險投資人、學校專職導師共同組建。校內導師要求有企業工作經歷、熟悉企業運作流程,更需精通專業創新創業的業務技能,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校外導師的選聘著眼于導師的創業市場分析、風險評估、企業融資等能力,還要考慮導師參與的積極性和時間安排,建立完善的創業導師考評體系。
針對行業市場需求,從實驗室培育的創新創業項目中選取優質項目,尋找行業企業開展深入融合,共同申報科技成果,進行科技成果產業化試點,企業與實驗室進行合理分工,與企業技術合作,主要包括專利共享、技術共享,以及共建研發中心等方面,能夠有效實現資源互補。在創新創業項目產業化試點過程中,通過與企業生產合作,能夠最大程度地節約成本,推動科技成果提高轉化速度與效益,加強學校與企業各自的競爭優勢。在市場推廣中與企業合作,可以發揮企業原有渠道優勢,快速占領市場,進一步提高科技成果市場占有率、科技成果產業化效率。在創新創業項目科技成果產業化試點過程中,有利于激發高職學生的創造激情與活力,培養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積累創業經驗。
為了使高職院校學生盡快適應社會創新創業環境,還需要從專業技能、創業素質、項目實施等方面進行專業系統的培養。創建智能控制技術應用創新創業實驗室,可以在創新創業活動過程中研究創新創業理論,反過來創新創業理論可以指導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完善智能控制技術應用實驗室運行管理制度,實行開放實驗室管理[4],聘請企業兼職技術人員參與實驗室管理,實驗經費專款專用,經費主要由學校支持與企業項目投入為主,合理分配經費支出,用于實驗耗材、儀器維護、管理人員補貼等。提高實驗室對學生的開放程度,將部分教學實驗室設立為開放實驗室,接納學生參與實驗室的管理。
智能控制技術應用實驗室不僅僅是為教師、學生提供研究、實驗、學習的場所和條件,更重要的是整合各個專業的智能控制技術優勢資源,走產教融合的道路,使創新創業真正服務于社會、服務于生產實踐。通過實驗室的建設推動智能控制技術在產業項目中應用,鍛煉一支年齡與知識結構合理、勇于創新的創業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