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園園
家校合作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朱園園
(江蘇省高郵市第一中學,江蘇高郵225600)
近些年,青少年心理危機極端事件,如離家出走、自殺等時有發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這些事件給家庭帶來了無法補救的傷害,也給學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在此背景下,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當然,對于這項任務,僅憑學校、教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當積極尋求家長的幫助,將家庭育人作用融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基于此,本文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載體,首先分析家校合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義、原則,接著就家校合作視域下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展開探究,以供參考。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身心健康發展;家校合作;教育合力
家校合作,顧名思義,指學校、教師以及家長三方進行聯合教育,在此期間,并非家庭、學校直接聯合。新時期下,我國教育改革持續深化,教育體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教育工作中,漸漸沖破傳統理念的框架,教育體系不再是單純地依賴學校教育展開,漸漸將視線轉移到家庭、社會,三者各司其職、互幫互助,為教育教學事業長遠發展助力。在高中階段,當三方中的某一體系與另外兩種體系進行有機聯系時,那么就會出現一種更新穎、先進的教育理念,即家校合作、家校共育。那么,在家校合作視域下,從哪些方面入手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呢?本文對此簡要闡述。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將重心放在了身體健康上,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心理方面的健康。實際上,只有身心健康,才算得上是健康的人。近年來,素質教育不斷推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成為了當代教育教學中的新方向,在此情形下,廣大群眾愈加關注心理方面的健康,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就當前高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情況來看,通常是以舉辦專題活動、心理健康講座以及課程滲透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這還遠遠達不到學生日益增長的多元心理需求。其一,高中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人力、財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很難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其二,學校只是學生教育的一方面,如若缺乏家庭教育的支持,那么就無法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發揮到極致。此時,家校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基于家校合作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將心理健康教育覆蓋到學生成長發展的全過程,促進家庭、學校之間的優勢互補,更好地順應學生日益增長的多元心理需求,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經濟建設發展對我國教育事業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簡單來說就是當地經濟發達,那么教育發展也會更加迅猛。反之,對于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其教育硬件設備、資源等都有些欠缺,要想強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就需要理論、實踐不斷優化和完善。然而,加強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迫在眉睫,家庭作為學生的第一課堂,必須要發揮自身的功效,踴躍投入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與學校、教師構建優良的互助關系,為學校高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幫助。二者合理分工、互相幫助,則能夠得到事半功倍之效。
除了學校、教師以外,家庭對學生心理危機的轉化也有著極其鮮明的意義。一方面,假設家長可以第一時間意識到某些方面的不足、欠缺,并且及時改善,那么就可以給孩子構建優良的成長氛圍,有效降低孩子心理問題的產生率;另一方面,當發現孩子出現心理疑惑時,如果家長能夠迅速干預,予以良好的情感關懷,那么也可以有效預防孩子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廣大家長的支持、配合,當家長對學校、教師的工作有一種高度信任,能夠與學校、教師和諧交流,且積極反映孩子的情況,配合學校以及教師進行心理危機應對,那么就能夠形成心理危機應對合力,提升心理危機應對的質量和效率。這就充分說明了一點,即家校合作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發揮著極其關鍵的作用。
信息共享關系著家校合作的質量,如若信息共享出現問題,那么就很容易使家庭、學校以及教師之間產生誤會、矛盾,甚至出現沖突。具體來說,家長、教師之間的興趣點存在差異,二者在交流、互動中如若無法保持平和的心態,未能站在彼此的角度看待問題,那么就會“不歡而散”,無法達成預期的目標。所以,家長與教師應當積極交流,了解雙方的期望以及學生的需求。而且,家校之間的聯系如若延伸至學生,讓學生明白家長、教師為了自己的成長發展付出那么多精力,那么學生也會更加體諒家長、教師,更配合他們的工作。
縱觀以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發現一個極其普遍的現象,即對于學校而言,家長常常扮演著“教育對象”或“教師助手”的角色,在彼此的合作中將重心放在了心理健康教育觀念、知識的傳授上,以此引領家長樹立健康、積極的教育觀念,積累豐富的育兒知識和經驗。而且,要求家長支持、配合學校或教師的工作。在此過程中,學校并未將家長作為平等的合作對象。顯然,這并不是雙向互動,而是一種單向傳輸,不利于家校合作的長遠發展。針對這種情況,相關學校要適當改變,做到相互尊重,即尊重家長的地位,家長有權利了解學校的教育和孩子的在校情況,學校要給家長搭建“聽課”“檢驗作業”“觀察孩子表現”的平臺。同樣的,家長也要對教師付出的勞動表示尊重,切忌將學校當成批判對象。除此以外,不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當將自己當成是“學習者”,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增強自身的素質,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推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好又快發展。
家校合作下,家長、學校以及教師友善溝通,達成共識,一同制訂教育目標。教育目標對家長、學校以及教師抱有高期望,通過劃分目標,將其轉變成責任,并且責任到每個參與者,大家共同努力,順利達成理想的目標。構建優良的家校關系,旨在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當然,還包括以下內容,即給家長帶來動力支持,帶領家長學習先進育人知識、經驗,提高教育技能,讓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更加顯著。
不論是對家長,還是對學校、教師,彼此的合作都不只是一項必須達成的目標,關鍵在于合作的過程。但該過程無法做到一帆風順,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離不開家長、學校以及教師的堅持和努力。就家校合作來說,普遍有以下合作關系:默契的合作關系,互相學習、支持的合作關系以及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開展的合作關系。三方的關系隨著合作進程而變化,呈現出由低層次逐步過渡為高層次的趨勢。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信息化技術、手段被廣泛應用到教育教學之中,為教育教學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基于家校合作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關教師可以試著將信息化技術利用起來,通過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的方式,加大家校共育實施心理健康輔導的宣傳力度,增強家庭、學校以及教師對高中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識。在日常工作中,教師要明確家校共育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的積極作用,有意識地提升家長的合作意識,使家長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為強化高中生心理素質帶來幫助。為了促進家庭、學校之間的合作,教師可以通過郵箱、微信班級群或者其他信息平臺與家長取得聯系,彼此了解學生在學校、家庭中的表現及其心理狀況,讓家長更加認可、配合教師的工作。相關學校還可以適當采購與心理健康輔導相關的讀物,并且將其發放給教師、家長,讓他們從中積累豐富的心理健康知識,積累教育經驗。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引進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學者進入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向家長、教師以及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這樣,加大家校合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傳力度,讓家庭、學校以及教師增強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為家校合作、家校共育理念的落實做好鋪墊。
家校合作下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積極健全、完善家校合作內容,全方位、多角度地預防心理危機,而且,當發現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時,也可以及時干預,有效調節學生的心理狀況,讓他們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那么,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健全、完善家校合作的內容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其一,構建家校合作體系。相關高中學校可以就家校合作制訂相關的制度、保障機制,為家庭、學校實施心理教育輔導提供指導。其二,以家庭為單位,設置家庭信息數據庫。當新生入校時,為其分發“家庭信息表”,需要按照實際情況填寫表格。教師可通過這樣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以便于更好地與家庭交流、溝通。其三,展開家庭調查工作。在學生剛入學的時候,學校可以向每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要求學生帶回家中,由家長填寫。這樣一來,則能夠對各個家庭在家校合作方面的訴求、建議等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對癥下藥”,更好地消除家長的擔憂。其四,搭建咨詢平臺。通過多種方式,如家長會、家訪或者電聯等開啟咨詢服務,在此期間,家長可以虛心請教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教育經驗,或是提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問題,由專業的教師進行答疑解惑,讓家長獲得心理健康教育援助。其五,緊抓家校共育。從家校共育切入,制作“溝通卡”“家長函”等材料,家長可以從中積累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而且還能夠加強和學校、教師的聯系。總的來說,家校共育應當是切實有效并且持之以恒的,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家長共同努力,引領高中生筑造美好明天。
基于家校合作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庭、學校以及教師之間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它關系著整體教育的成效。在正式溝通之前,相關高中學校應當注重對學生日常心理行為的觀察、記錄,從多個角度切入,做到對學生有全面的了解。當學生出現一些心理危機事件后,要深刻了解學生的心理危機狀況,探尋相關信息,客觀地分析學生的情況,使家長意識到學校、教師對每位學生都是非常關心的。當然,在此期間,切忌忽視家長的需求、擔憂,提前做好應對措施,更好地應對突發狀況。在正式溝通中,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家長的角度,對家長的顧慮、行為表示理解,有效消除家長的防備心理;不能推卸責任,也不能一味地埋怨、指責,而是要有步驟地引導,理智分析,對于極易產生摩擦或矛盾的地方,要耐心、用心解釋,說清真實情況,努力獲得家長的理解;眼光要長遠,為學生今后成長發展做打算,讓家長體會到學校、教師在培育學生方面是與家長同符合契的,旨在引領學生走出心理困境,走出心理陰霾。另外,溝通難度較大時,教師可以與學生的其他監護人取得聯系;對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長,也要一視同仁、不偏不倚,時刻保持尊重,認真地傾聽他們的想法、意見或建議,盡可能地建立融洽的溝通氛圍,為家校合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現如今,我國各地高中學校積極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為了推動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當然,即便如此,依舊會有個別學生出現心理危機,這點不可避免,對于這類學生,特別是休學或其他情況的學生,教師也要重視對這些學生的關心、關愛,定期對其展開心理關懷、心理輔導。不僅如此,還要為這類學生提供學習上的幫助,如,分享一些有助于學生學習的資源,利用線上平臺為其答疑解惑,輔助學生學習,有效減輕學生或家長因心理危機而影響學習乃至高考的擔憂。對于經濟上有壓力而無法正常接受治療的家庭,學校可以適當伸出援手,如補助、組織捐款等,有效減輕其壓力。另外,教師還可以定期家訪、電訪,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爭取家庭對學校教育工作的肯定與支持。
總而言之,家校合作是現階段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熱門課題,要想進一步強化學生心理素質,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那么教師就必須加強與家長之間的合作,積極構建教育合力,為學生構建堅實的“保護墻”。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從轉變思想觀念、豐富合作內容、優化溝通方式以及予以關懷支持等方面入手,高質、高效地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助力學生擁有陽光、向上的心理狀態。
[1] 繆祝意,鄧碧蘭.家庭因素與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11):38-43.
[2] 張福娟.基于家校合作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創新研究[J].讀與寫(教師),2019(12).
[3] 劉烈文,吳瑤.家校合作共促高中生應激和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培養[J].魅力中國,2021(10):233-234.
[4] 劉悅.淺談家校共育理念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思考[J].互動軟件,2021(7):3758.
[5] 孫欣.淺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策略[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20):1360.
[6] 荊榮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班級管理中的開展效果[J].心理月刊,2020,15(4):60.
[7] 梁劍玲,陳曉新.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與幸福感的關系[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25):12-17.
[8] 李芬,王夕娟,國紅.提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J].文淵(高中版),2020(8):27.
[9] 孫曉丹.基于"家校互聯"的農村高中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析[J].青春歲月,2019(26):264-265.
G441
A
1002-7661(2022)24-00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