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
學生德育策略淺談
李斌
(甘肅省甘南州臨潭縣店子九年制學校,甘肅甘南747503)
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但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課堂德育教育傾向于科學化,脫離了學生的生活世界。本文從將學生實際生活教育素材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社會、學校、家庭三個方面的緊密配合的重要性,兩個方面簡要論述了如何有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生活世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
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科學化的傾向,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只落于對概念的理解和識記這一層面,很多具有哲理性的思想政治理論很難邁步于學生的生活之中。這種脫離學生實際生活的思想教育就猶如一潭死水,失去它該有的活力。學習的目的在于能夠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將這些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所以生活才是思想政治課賴以扎根的沃土。引領和幫助學生過上健康快樂的生活,讓他們成長為一個有責任的公民是課程的重要目標。因此,將學生實際生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是十分必要的。
生活是人生最美的教育,社會是人們的一所終生學校。每個人都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實踐,生活是細小的,有時顯得非常零碎及塵世,但生活的深遠意義和價值卻蘊含于其中,人們通過細心地體驗、認真地品味就會從中感悟到生活的樂趣與價值,體會到生活的深遠意義,在這些對生活的感悟與體驗中吸取經驗、獲得知識、受到生活的教育,所以生活世界是每個人不可缺失的,也是一個人的終身大學。但是,由于傳統教學感念的束縛,教師將學校思想政治學科科學化,只是把傳遞知識作為使命,學生僅僅將對概念的識記與理解作為目標,從而導致思想政治課教學脫離學生生活,脫離了實際的情形。這種忽略對學生思想浸潤和人格培養的教學,必然使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失去活力,發揮不了思想政治課的應有價值和育人作用。
人總是在生活中成長,在生活中受到啟迪,在生活中得到感悟,在生活中得到勇氣和希望,生活像無形的雙手能夠使學生確立對自己生活的信念和希望。所以生活是學生對知識體驗和觀念得以升華的胚基,也是他們確立信念和直面人生的基礎。在課堂中如果學生一旦缺失了現實生活教育內容,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將是一潭死水,學生對課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無法更好地理解,同時也不會將這些內容和理念帶入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去實踐、去應用、去磨煉,獲得更多的對生活、人生及世界的了解和認識。
世界紛繁復雜,像一個包羅萬象的“萬花筒”。人們透過這個“萬花筒”獲得對世界的直觀認識,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并通過不斷地實踐和驗證,最后形成真理性知識和結論。所以生活世界也是科學知識的發源地。因此,將學生的生活世界引入到思想政治課堂之中,讓學生在課堂之中獲得各種認識和體驗,在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有所感悟,在心靈上受到啟迪。
科學世界源至于生活世界,所以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形成的基礎,也是科學世界不可缺的背景。所以教師不能將來源于生活世界之中的科學知識只是對學生進行簡單機械地灌輸,而是要將學生的生活世界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讓學生在課堂中和生活世界里吸取經驗和力量,擁有高度的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所以,將學生的生活世界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之中,是十分重要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引進生活教育案例:
在課堂上教師盡管不厭其煩地每天強調飯后要漱口、飯前要洗手,但是總有個別孩子視之為耳旁風,甚至跟教師捉“迷藏”,能溜則溜,能逃則逃,總是以敷衍的態度對待。怎樣讓孩子養成飯后自覺漱口慣呢?不容置疑,教師要讓孩子了解到飯后漱口的重要性。針對此事,筆者將在課堂之中模擬了營養早餐的場景,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獲得新的認知。
一次營養早餐之后,筆者找了兩個碗放在了營養餐桌上,其中在一個碗里盛滿了水。要求一個小組在吃完飯后馬上用水進行漱口,并把漱口水吐進空碗中。飯后,在筆者的監視之下,這組同學端著漱口水走進了教室,接著一個接一個認真漱口,并把漱口水吐進了空碗之中。然后筆者將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每個小組有序觀察這兩個碗中的水有什么區別,并說出為什么有區別的原因。
經過學生的分組觀察和小組討論后,筆者便讓四個小組的發言人進行了發言。
第一小組發言人:我們這一小組通過觀察發現,兩只碗中的水不一樣,一個碗中的水很清,一只碗中的水渾濁,而且氣味難聞。渾濁的原因是,那些水都是漱口水,把小朋友牙齒里面的東西漱出來了……
第二小組發言人:這兩只碗中的水差別很大,一只碗里的水很干凈,一只碗里的水很臟,而且氣味難聞,讓人惡心,因為那些水中含有那組同學嘴里面的臟東西……
第三小組發言人:這兩只碗中的水差別太大了,一只碗中的水好臟,好臭,原因是那些水中含有人的口中的臟東西……
第四小組發言人:這兩只碗中的水差別簡直太大了,漱口水好臭好惡心,里面肯定存在很多細菌……
最后筆者和同學們對四組發言人的話做了總結,同學們一致認可飯后漱口的重要性。有的同學還說他要回家后告訴他的家人,因為吃完飯后口里會產生大量的細菌,所以飯后一定要漱口,不然人會生病的……
在德育課堂教學之中,如果要讓德育教學取得最大的實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生活場景,將那些抽象的知識和理論轉化為學生易于體驗和接受的東西,并將其帶入到場景之中讓學生親身操作、親身體驗、親身感知,從而體驗到知識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意識。
這則案例說明,返璞歸真讓學生的現實生活融入思政教育課堂之中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只有將教材理論通過轉化和整合讓它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讓學生去體驗、去感受、去感悟,才能將這些理論真正理解,并內化為自我經驗。
對于一個學生而言,他的生活世界分為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所以,學校生活只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為了讓道德教育能夠貫穿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并在學生的完整生活中展開,教師就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社會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它包羅萬象,種類繁多,很多經驗和道德知識在人們的長期實踐和生活當中,不需要人們專門學習就會潛移默化地在不知不覺中被人們領會和仿效,這就是社會道德教育。比如,人們尊敬長輩、母親敬重自己的爺爺等等,這些教育日積月累就會進入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形成尊敬長輩的習慣,這些都屬于社會道德教育。無論社會道德教育還是學校道德教育,它們的育人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為了讓道德教育貫穿于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就必須將社會道德教育與學校道德教育完美地結合起來,這樣才會使學校道德教育延伸到學生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讓學校道德教育的效果理想化變為現實。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對于思想道德課而言,教師一方面對學生傳遞道德知識,實施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受到道德的約束,同時也接受道德教育。所以在課堂上教師既是對學生教育的客體,也是受道德教育的主體。所教師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道德教育的主體作用,讓二者緊密結合才能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第一,在課堂之中,教師要用師德規范約束自身。在課堂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人格,而且要以一個學生的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所以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富有和諧氛圍與富有生活氣息的道德課堂教育環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出道德教育主體的作用。
第二,在思想政治課上,作為道德教育主體的教師,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對學生的幫助和引導上。以主體身份出現的教師在課堂之中要作為學生的引領者和合作者,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有目的、秩序地探索和討論,從而使學生在情感上和理性上獲得最大限度地成長。
教育是個宏觀概念,它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隨時隨地就能發生。比如,父親教兒子尊重爺爺,也屬于教育的范疇。因此,道德教育無處不在,隨著道德教育的發展,人們積累了豐富的實施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教師面對諸多的德育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組合和并創造性地利用,利用那些來源于生活世界、適宜于學生,能夠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養成德性的方法,任何一個與學生生活世界相悖的方法和措施都是不可取的。所以教師要善于選擇、巧于組合,善于創造性地利用那些行之有效教學手段和方法。
學生的生活世界主要有學校、家庭和社會,由于學生在學校學習時間相對較長,接受的教育比較多,所以學校就成了學生生活的主體部分。教師應該將這三個生活有機地統一起來,絕不能將它們分裂,因為學生的道德是在他們的整體生活世界中經過多渠道、多方面的影響而形成的。所以需要家庭、社會、學校緊密的配合。如果學生在學校接受的道德教育,而在家庭之中接受的是相悖于學校的道德教育,那么學生在學校接受的道德教育就沒有什么實效可言。比如,學校本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主題是“勞動光榮”,學校要求學生要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要求學生到社會、到家庭都要養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但是學生回到家中,由于家長十分溺愛孩子,或者為了給學生留取學習時間,不讓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這樣導致學校德育教育與家庭教育相背馳,那么學校的熱愛勞動教育就不會產生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密切配合,讓三者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從而構建一條目標一致的德育教育主線。
家校合一教育案例:
筆者所教班上的一名學生的學習成績不理想,但是他活潑可愛,做事積極,最近一段時間,他好像換了個人似的,失去了他原來的活潑和快樂,同學們也私下對他有所議論,說他借錢不還。隨即筆者對他的這種狀況進行了認真調查,結果發現兩個原因造成了他現在的狀況:一是他爸媽對他要求太高,每次考試盡管成績不差,還是每次都會受到家人的責備;二是由于孩子的考試成績不理想,所以家里人很少給他零花錢;這樣導致了孩子這種情況的發生。
對此,筆者對他這種借錢不還的行為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和教育,并告訴他:“錢是爸媽用血汗換來的,我們絕不能隨意亂花,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同時,筆者通過打電話、微信、家訪等形式聯系上了他的家長,向家長告知了此事。在家訪中,筆者詳細介紹了他原來在學校的良好表現,同時,也向家長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學生長期努力的結果,它與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努力以及學生的智力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希望家長不要將期望值定得太高,哪怕一點點進步也是學生努力的結果,只要他進步了、努力了,就應該表揚他、鼓勵他,而不應該責備。
在筆者的解釋和誘導之下,家長改變了原來的觀念,定期向學校詢問學生的情況,并對孩子在校表現好的方面進行了表揚和獎勵。自從那次借錢不還的事件之后,慢慢地,孩子恢復了往日的笑容,學習成績直線上升。
鑒于這件事,筆者利用思想政治課堂開展了一次“愛與被愛 知恩圖報”的班級小劇表演。讓三位同學分別扮演三個主要角色,一個是辛辛苦苦打工農民,另外兩個分別是得急病的患者和患者家屬。小劇大意是一家人在街上行走,突然有一個心臟病犯了,恰好遇見一位回家的農民工從身邊經過,這位農民工幫助他們走進了醫院,并把回家用的錢給這位患者支付了醫藥費后轉身邊離開了。后來這位患者病愈出院,四處打聽這位好心人,最后遇見了這位好心人,千恩萬謝并把錢還給了他。
通過這則小劇本的表演,學生們受到了愛的教育,心靈上受到了啟迪,提高了他們的心存愛意、知恩圖報的道德水準。
一個人的德性發展是永無止境的,它伴隨著一個人的終生,可以說一個人的德性的發展和完善歷程伴隨著它的生命歷程。一個人在學校的時間畢竟有限,其次學校道德教育的內容和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學校德育教育只能為學生的德性發展打基礎,因而返璞歸真在課堂中引入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實際生活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將社會、家庭生活中的德育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延伸和實踐的土壤。只有這樣,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才會取得實效。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思想品德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冷洪恩主編.思想品德趣味案例精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 陶行知.攻破普及教育之難關(陶行知全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 胡國樞.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5]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6] 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7] 易曉明.新德育課程觀的建構[J].上海教育科研, ,2002(2).
G41
A
1002-7661(2022)24-00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