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瑩
單元整體教學模式下小學數學板塊教學實踐——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單元教學為例
徐瑩瑩
(蕭山區新塘小學,浙江杭州311200)
單元整體教學模式是落實學科素養的一種重要手段,它將一個單元甚至跨單元的關聯性知識結合起來,構建結構化的知識板塊,提倡教師在不同的學習情境下引導學生探究、遷移單元知識,旨在有序提高學生的學科能力與思維品質。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則應嘗試構建單元整體教學模式,并開展板塊教學活動,以結構化、關聯性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促使學生有效內化數學知識。本文將以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單元教學為例,闡述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如何在單元教學模式下開展板塊教學實踐活動,切實落實單元整體教學設想。
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模式;板塊教學實踐;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單元整體教學模式,顧名思義,便是將一個單元的知識點整合起來進行集體教學,但是這并不是指要在一個課時內完成全部單元教學任務,而是要通過前后銜接、遞進的多個課時活動與生活實踐將一個單元的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統一起來,循序漸進地落實單元教學任務。這一模式的具體操作形式與板塊教學方法有相似性,因為板塊教學便是通過將零散、單一的知識點歸類到具體的知識板塊中,以結構化的板塊活動實現綜合教學。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構建單元整體教學模式時,要嘗試將單元整體教學與板塊教學活動結合起來,確保單元整體教學模式可以落到實處,從而逐步優化學生的認知效果,為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做好充足準備。
單元整體教學與板塊教學的共同點,便是都提倡將零散的知識點整合到具體的單元體系中,使得學科知識呈現出板塊化、結構化特點。目前,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在編排單元知識點時突出了單元知識的關聯性,而且各個單元都存在循序遞進的關系,所以除了統一單個單元的知識點存在內在關聯之外,還有可能需要統一整理多個單元的知識點,才能真正構建完整的單元知識體系。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則應該做好兩手準備,既要統一把握同一個單元內的知識關聯,也要嘗試進行跨單元知識整合。
以《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單元教學為例。本單元的知識點以小數的加法、減法知識為主,但是前期學生已經學過小數的認識、整數的加法和減法等基礎知識,能夠自主對比小數的大小,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在探究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算理時,學生應該自主遷移已有認知經驗,自主探究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的計算程序。對此,筆者認真分析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并且嘗試將《小數的加法和減法》與《小數的認識與意義》單元知識整合起來,由此設計的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如下所示:①正確認讀、書寫小數,自主對比小數的大小關系,說明小數的意義;②遷移整數加減法知識,由此推導小數的加法和減法計算方法,嘗試以豎式計算的方式推導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過程;③總結小數的加法、減法計算規律與法則,并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下實現計算運用。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上述單元教學目標呈現出了層次遞進的關系,第一個目標對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出了要求,學生可由此自主復習已學知識,并由此順利進入第二個單元目標的學習過程中,自主遷移運算經驗,推導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過程與計算方法,從具體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當學生完成前兩個單元目標的探究任務后,便可在問題情境中參與數學運算活動,自主構建小數加減法運算模型,從而切實優化學生的認知狀態,使其有效內化本單元知識。
如果學生能夠在《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單元整體教學實踐中內化小數加減法知識,且能把握數的加減法運算規律,那么可以切實優化學生本身的運算思維,有利于促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使學生真正實現持續發展。
設計單元教學目標對于單元整體教學實踐活動具有引領作用,那么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便可設計結構化的知識板塊,由此引導學生開展任務探究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行為,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具體而言,教師可通過如下方式開展板塊任務探究活動,切實落實單元整體教學模式。
為了促使學生在單元整體教學活動中實現自我發展,教師應將單元目標細化成各個結構化的知識板塊,可打亂單元知識的編排順序,重構知識結構,由此設計探究任務,以便順利引導學生參與到任務探究活動中,為促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做好充足準備。
例如,在《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單元整體教學活動中,為了確保單元整體教學模式落到實處,筆者設計了如下知識板塊結構,并標注了探究任務:
概念知識板塊:整理加法、減法的數學概念,正確認讀并書寫小數,總結整數加減法的計算規律,由此推導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計算任務板塊:
任務一:基于整數加法知識,推導小數加法的計算過程,以豎式計算列出小數加法的運算過程,并且能準確確定小數點的位置,實現正確運算。
任務二:能夠在小數加法計算中使用“0”正確填補加法結果,綜合小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任務三:從小數加法計算中推導小數減法計算的運算過程與計算方式,自主把握小數減法的運算規律。
任務四:總結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的一般性運算規律,能夠準確確定小數點的位置,且能在小數加減法計算過程中優化學生的計算思維,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運算遷移任務:自主完成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的生活遷移任務,實現自主運算、自主遷移運算概念。
從上述幾個任務的表述與分析中可看出,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規律的推導任務最重要,教師也要著重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各項結構化板塊任務的探究活動,切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實現持續發展。
單元整體教學模式與板塊教學都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強調的是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新型互動形式。對于這一點,教師則應支持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積極參與自主探究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且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促使學生自主探究數學學習任務,優化學生的認知狀態。
例如,在《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的單元整體與板塊教學實踐中,由于學生已經積累了小數概念及其意義的相關認知經驗,所以面對“概念知識板塊”,筆者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數學教材,自主遷移數學知識,通過簡單的課堂提問檢驗學生的認知效果,引導學生自主復習已學知識。在此基礎上,筆者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計算任務板塊”,即遷移已有認知經驗,自主思考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的具體規律與計算過程,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切實優化學生的計算思維。
為了保證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順利發生,班子和前期進行了大量的學情調查,分別列出了各類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智能優勢互補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內,促使各個學生在小組內實現合作學習。通過明確的小組合作學習周期,多數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且能主動配合同組成員共同探究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的運算規律與計算方法,使學生真正實現自主學習。待各小組普遍總結出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的計算過程與計算方法后,便可在板書演算小數加法、減法,展現豎式計算過程。
在小組展示過程中,教師歸納各個小組的認知問題,如“0”的使用、小數點的位置等,強調數位對齊這一運算原則,切實優化學生的認知狀態,促使學生實現有效學習。
單元整體教學活動強調教學的連續性、一貫性,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數學概念、計算知識,還要在生活中充分利用現實資源開展生活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自主學習、自主遷移所學知識,鼓勵學生自主運用與建模實踐,從而切實優化學生的認知狀態,為促使學生實現持續學習做好充足準備。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則可在生活中創建數學學習情境,設計實踐任務,在單元整體教學中增加實踐板塊,有效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例如,在《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單元教學中,筆者在設計結構化板塊時便專門制訂了“應用實踐”任務,即學生需在現實生活中展開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的運算活動。為此,設計了“整理購物小票,計算消費金額”生活實踐任務。小學生可以使用曾經購物時由收銀員交付的購物小票,也可根據家庭生活實際參加一輪新的購物活動,收集購物小票并計算消費金額。
在這一生活實踐活動中,小學生不僅要自主遷移《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學到的計算知識,還要將自己學到的整數計算、連加計算知識整合起來。一些思維比較敏捷的學生為了減少計算周期,會主動觀察各個購物金額的數值關系,自主遷移運算法則知識簡化連加計算過程,以更優的方式完成計算任務。這一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而且還可同時滲透德育內容,即學會規劃金錢的使用,學會節約與珍惜金錢,杜絕沖動浪費行為。
教學評價活動是伴隨著教學活動的發生而存在的,常規的考試評價屬于結果性評價,除此之外,教師還應開展過程性教學評價,切實優化學生的認知狀態,改善學生的學習行為。在構建單元整體教學模式并通過板塊教學活動落實這一新型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教學評價的全過程、即時性,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提供評價反饋,且要綜合判斷學生在單元整體與板塊教學的融合進程下取得的組織變化,突出表揚學生的學習表現,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心理品質。具體而言,教師應通過如下方式在單元整體教學與板塊教學相融合的教學實踐中實現全過程評價:
教學評價的內容與維度標準將直接決定著教學評價活動的具體方向,在單元整體教學模式下,小學數學教師也要根據單元目標設計多維度的評價標準,將教學評價與單元目標看成是一個統一體,以便綜合判斷單元整體教學模式的實施效益。
例如,在《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單元整體與板塊教學實踐中,筆者設計了如下的評價維度內容:①能夠準確說出小數的概念,準確比較小數的大小;②能夠自主探究小數的加減法運算過程,且能在此過程中靈活遷移運算經驗;③掌握小數的加法和減法計算過程、運算原理,促使學生自主思考運算知識;④正確計算小數加法、減法相關算式,且能及時改正錯誤;⑤能在問題情境下準確列出小數的加法或者減法算式,展現出良好的數學計算素養與建模能力。⑥能夠在探究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知識時展現出敏捷、靈活與深刻的思維品質,并且能因此產生積極的心理品質。
上述評價維度都是圍繞《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單元的教學目標展開的,實則是對單元教學目標的落實效益提出了新要求,便于全過程評價小學生的數學認知效果,思考單元整體與板塊教學活動的整合效益。
新課改強調了學生自評與互評活動,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參與評價活動可促使學生自主反思學習效益,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得學生自主總結學習教訓,將產生非常長遠的積極影響。因此,在構建單元整體教學模式并通過板塊教學落實單元教學任務時,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進行教師評價,也要鼓勵學生自主反思學習效益、學習不足,促使學生在自評、互評活動中形成良好的反思意識。
例如,在《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單元整體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上述評價維度進行自我評價。學生在個人“成長記錄冊”中制作自評表,根據自己的學習判斷、課堂檢測效益與思維表現為自己打分,并由此參與小組互評活動,結合組內成員的反饋、提示調整自評結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展示了課堂檢測表與單元教學實踐日志,也鼓勵學生在數學日記中進行定性評價,培養學生的自評能力。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從方方面面判斷自己在單元整體教學探究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學習效益、態度變化,便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可切實優化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將真正促使學生實現持續發展。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中,單元教學模式與板塊教學的有效融合將成為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科能力與思維品質的重要渠道,使得學生在數學學習、實踐與整合活動中實現長足進步。為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綜合分析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單元目錄與知識關聯,準確把握新教材的單元編排意圖,由此構建單元整體教學模式與板塊教學策略相融合的教學平臺,引導學生以單元目標為引領參與板塊探究活動,切實提高學生數學素養。
[1] 潘偉,侯貴競.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對策分析[J].新課程,2021(35):39.
[2] 繆芳.基于大概念統領下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研究[J].知識窗(教師版),2021(08):74-75.
[3] 柯愛武.基于教材與學情精準分析的大單元整體教學——以《多邊形的面積》單元為例[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21(08):47-49.
[4] 孫方友.單元整體教學的優化策略——以三上“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出發”單元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2021(Z1):125-126.
[5] 李鳳.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內容重構與實施——以北師版數學教材1~2年級“100以內數的加減法”教學為例[J].遼寧教育,2021(15):49-55.
G623.5
A
1002-7661(2022)24-01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