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力
核心素養下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張力
(山東省威海市第二中學,山東威海264200)
近年來,我國的教育教學方式進行了一系列轉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學活動的工作重點,高中數學的教學方法也應做出一系列轉變。本文對高中數學教學領域的現狀進行了分析,討論了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必要性和理論依據,并重點闡述了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途徑與方法,充分肯定了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重要性,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出了建設性意見與建議。
高中;數學教學;主體參與意識;核心素養
相較小學、初中的數學學科而言,高中數學學科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更高,更加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學生有更高的學習積極性和更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發自主學習,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既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能推動教學工作更加順利地進行。
“學習是學習者自己的事情。”學生身為學習者,必須認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所占的主導地位。由于高中的課程結構問題,學生往往對這方面認識不深。但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要求學生必須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而這就需要學生對學習具有主體參與意識。
目前的主流觀念已充分肯定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學生在離開校園后,將失去學校的學習氛圍與教師的教導,想要繼續開展學習工作,就必須進行自主學習。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主體意識,對自己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這一事實具有深刻的認識。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對于數學學習有更加完整客觀的認識,也能學會自我思考,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不斷提高自身學習水平。
新課改要求在新世紀,國內要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育體系。全新的教育體系更加強調了學生在教育工作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具有更高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在進行高中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確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中心地位,注重培養學生對于學習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興趣,以保證學生具有自主學習能力與意識,以適應新課改后教學活動的全新要求。學生提高自主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
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也要注意學生學習意識的培養。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增強自身學習意識,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是十分必要的。比起初中數學學科,高中數學的難度提升顯著,許多學生會出現學習困難的情況。如果這時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很容易會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長久下去將不利于素質教育的發展。
實踐往往需要充足的理論依據,對于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培養工作也需要一定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持。教育理論多種多樣,但都明確地展示了對于學生主體參與意識進行培養的重要性。
教育政策為教學活動的展開規定了一系列的依據,在教學活動的展開過程中起到了指導作用。最新的教育政策著重強調了主體教育的重要性,各學校也根據政策對自身的教育方法進行了調整。雖然在高考占學習成果比重極大的現狀之下,對教育方針可以改革和調整的程度有限。但改革過后的全新教育方針或多或少還是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態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感有明顯的提升。不少學校開展了多種教育實踐活動,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積極落實提升學生學習參與度的具體措施,培養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參與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雖然由于各種現實條件的制約,各學校的“主體教育”措施產生的效果有限,其中有些并不能顯著地提升校內教學質量,但仍不失為提高學生素質的大膽嘗試。
人本主義理論發展歷史悠久,對社會各方面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在教育學領域,人本主義理論也對許多教育理論與實踐活動起到了指導作用。人本主義強調人的個人意志,在教育學領域的體現就是認為教育活動應該尊重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學習意志,這與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的要求不謀而合。教學活動應從人本主義出發,圍繞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并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讓學生參與進來,切實提高學生的參與感,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人本主義理論也強調人的責任,在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水平的同時,學生也更容易感受到自身作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承擔的責任,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構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進行知識自我構建的過程,其中學習者占主導地位。學生想要順利地進行知識構建過程,就必須切實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自發地對知識進行吸收和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起到引導和推動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幫助學生明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如果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不足,容易導致其失去學習熱情,對構建知識沒有興趣,無法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也無法培養自身的學習能力。
高中數學學科具有難度大、內容多的特點,教師單純地引導已經解決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學生必須自己具有足夠的思維能力和完善的思考方法。因此,對于學生進行主體參與意識的培養對于其高中數學學習進程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在高中數學學科整體偏困難、枯燥的情況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很有必要的。情境教學可以將學生代入特定情境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教學方法更具趣味。例如,在進行“圓錐的表面積公式”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將課堂擬定為節日慶典的現場,向同學們分發大小不同的圓錐形的節日帽子。接著,教師進行一個小游戲:找出現場用料最多的帽子,并讓學生討論出一個合理的評判標準。在討論過后,教師由此引出圓錐體表面積的概念,并教授相關公式,同時注意強調底面積的計算。通過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到實踐學習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更有學習參與感,同時也避免了學生對于枯燥的知識講解產生厭煩心理,失去學習動力。情境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核心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微課技術是網絡技術高速發展下的新型課程教學技術,相較于傳統的教學過程更加精煉化、碎片化,很好地解決了學生因為單項內容學習周期過長而產生的疲勞問題。例如,在學習“三角函數”知識時,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分別進行正弦函數、余弦函數、正切函數等知識的教授,這就容易使學生“丟了西瓜撿芝麻”,無法完整地消化這部分知識。而微課視頻可以將不同三角函數的圖形、定義、轉換公式等內容整合在一個較簡短的視頻里,通過強調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將知識完整地教授給學生。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離不開知識的支撐,只有學生知識扎實、知識儲備豐富,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學習能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質。
在以往的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負責教授知識,學生只負責學習知識,二者明確的分工導致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而無法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合作教學模式比起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強調讓學生自主學習知識點,教師只起到指導作用,而非起到主導作用。例如,在進行“數列”知識的學習時,教師可以給出幾組不同的數列,讓學生們自行判斷與總結不同數列的不同規律,總結相同點與不同點。在學生總結完畢后,教師再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歸納總結,糾正學生的錯誤,并進行知識教學。合作教學講究教師與學生在進行教學分工的同時還需有一定合作,讓學生在其中也起到一定作用,保證學生的參與感,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提高學習能力和自身素質,對學習更加有興趣。
眾多實踐結果與經驗都表明,為了效率選擇把知識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往往會取得適得其反的結果。教學工作應該講究循序漸進,以讓學生能夠透徹理解知識為目的,而不應一味地追求效率。例如,在進行“面面垂直關系判定”相關知識的學習時,教師不應直接進行垂直概念的解析,而是應該讓學生觀察黑板與地面、窗戶與窗臺等具有垂直關系事物的特點,讓學生們首先對面面垂直的概念有一個基礎的了解,引發學生對于面面垂直關系的判定思考,再進行概念性的知識講解。進行知識講解時,教師也應先從基礎性的知識講解,在學生對知識有了基本認知之后,再逐漸引入復雜的概念。梯度教學方式對知識點的層次進行了拆分,讓學生可以由淺入深地學習知識,也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與動力,可謂是一舉兩得的教學方法。
由于高中數學學科內容較難,其教材也比較復雜,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單純照本宣科,學生很可能無法理解教材內容。因此,教師必須參透教材內容,并將其以更加簡單、直觀的方式傳達給學生。例如,在講解“導數的概念”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導數,可以將教材上單純的文字內容轉為圖像,通過畫圖的方式,讓學生們尋找曲線上不同點的切線,對導數的概念有一個更清晰的了解。導數知識在高中數學學科中算是難點,教師有必要在進行概念引入時對教材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提煉與簡化,后續再慢慢補充偏難的知識。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有效防止學生對偏難的知識失去學習興趣,學生在課后對教材進行自主學習時也更容易理解教材上的內容,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
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對于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起到了重大作用,其本身具有非常強的實用性。但高中數學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體現得并不明顯,這就導致部分學生產生“數學無用”的思想,沒有動力進行數學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盡可能體現出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例如,在講解“統計”知識當中平均數、極差、方差等知識時,可以列舉現實生活中分數評選、倉庫貨物清點時運用的例子,并講解統計學在其中的運用,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實用性的認知。學生在得知數學的實用性后,對數學學科會產生更濃厚的興趣,也會把數學學習視為提升自己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自發地進行數學學習,具有更高的學習積極性。
教材上的內容往往比較死板,這是由于數學本身的學科特點以及教材的專業性要求所決定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提出與實際生活相關的趣味問題來調動學生的興趣。例如,在講解“二分法”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一家地處深山的煤礦公司因為某處設備發生故障,出現了停電情況。在與外界聯系不方便且不知道具體損壞設備是哪一個的情況下,應該如何快速找出損壞的設備?學生很容易就能想到逐個排查的耗時性,這時教師再引入二分法的概念,學生就更容易融會貫通,能夠更好地記住這個知識點。提出創新問題,不僅可以使知識更具趣味性,還能讓學生具有更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在獲取知識之外的方面也能有所收獲。
依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過程就是構建知識的過程,具體來說就是將外部知識轉化為自身內部知識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注意強化學生知識轉化的過程與手段,給學生提供知識轉化的環境。例如,教師可以在重難點講解之后,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對重難點進行交流,并在交流的過程中消化知識,更好地進行知識內化的過程。知識轉化是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無法完成知識轉化,就無法將知識化為己用,也不能說是真正學習到了知識。教師必須大力推動教學內容的轉化,確保學生能夠吸收消化知識,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通過包括課堂討論在內的手段,讓學生體會到自主學習的過程,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強化學生的參與主體意識。
傳統教學方式中單一的教學手段既讓教師覺得疲勞,也讓學生覺得厭煩。新式教學方式往往講求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優化教學體驗,增加課堂樂趣。例如,在“概率論”知識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運用合作教學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幾個裝有不同顏色小球的箱子,讓學生摸取箱子中的小球。接著進行梯度教學,由淺入深地詢問學生更容易摸出什么顏色的小球,并引出概率的概念。在進行知識點講解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自由討論提問,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消化理解知識。在教學中,教師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并力求在每個環節都讓學生參與進來,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高中數學學科是高中學科中較難的一項,由于其專業性的特點,無論是對教育者的教學水平要求還是對學習者的學習水平要求相對來說都要更高一些。本著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與要求,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培養工作應該得到重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學生對學習活動具有參與感和主導感,學生才能真正將學習活動視為“自己的事情”,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當中去。
[1] 劉宗海.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J].新課程,2021(06):37
[2] 趙友志.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教學策略[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1(05):35
[3] 張鵬飛.分析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有效途徑[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04):15-16
G718.2
A
1002-7661(2022)03-01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