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北戰
(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歌風中學 221600)
高中化學不僅包括豐富的理論知識,還包括實驗實踐,二者缺一不可.比如,很多學生不了解氯氣的性質和獲取方法,高中化學“氯氣性質”這一章節,首先講述了氯氣的性質,然后總結獲取方法.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后,再進行實驗操作.
通過實驗對理論知識進一步進行驗證,需要學生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還要掌握各種實驗設備的操作應用.
相比于其他學科,化學教學中,實驗所占比重較大,這也是化學的最大特點.比如“氯氣的性質”教學中,氯氣與金屬物質的反應、氯氣與非金屬物質的反應等,大量的實驗大大增加了化學學習的實操性.化學實驗可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體現出實踐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學生獨立、主動學習的能力得到培養.
化學學科大部分理論知識同人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因此該學科要求學生結合日常生活,對理論知識進行理解,按照課程要求進行實驗,這些都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探究欲望的驅使下,學生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實驗能力大大提升.比如,在學習氯氣化學性質時,銅在氯氣中燃燒,所生成的煙霧為棕黃色,待少量水加入后,生成藍綠色溶液,加入大量水,生成藍色溶液.實驗結束后,要求學生能夠將實驗現象完整地描述出來,并對實驗原理進行分析,這個過程需要學生化學學習的探究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在沒有興趣的情況下強制學生去學習,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將會被扼殺掉.因此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主要動力就是興趣,化學作為高中最為基礎的一門必修課,為學生提供必不可少的化學知識,同時,通過化學教學,逐漸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興趣導向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教學藝術.
以興趣為導向教學模式的創設,需要教師正確看待高效的教學模式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真正認識到興趣對于學生學習質量提升的重要性;改變傳統傳教式的教學思想,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氯氣的性質”章節學習時,教師應對學生對新事物好奇、善于探索的心理特征及興趣需求充分了解,精心編排教案,從思想上和行動上為學生氯氣性質知識的探究創設有趣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培養學生主觀方面的能動性和學習興趣.
高中教學中,同其他學科相比,化學課程比較注重學生實踐操作及動手能力,而良好的教學情境是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融入趣味故事、歷史知識等,盡量為學生打造良好學習環境,盡可能讓學生在充滿新奇、愉悅的環境中進行學習.由于歷史具有一定的傳奇性,針對歷史進行思考和總結,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豐富文化知識,同時還具有很好的規戒和借鑒作用.目前,大多數高中學生對歷史比較感興趣,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在化學教學中,融入相關歷史知識,借助化學歷史學習、掌握化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氯氣的性質”這一章節時,教師抓住高中學生對于歷史故事比較感興趣的特點,在開始授課之前可以講述一段世界首次化學戰爭的故事:在英法聯軍同德國的一場戰爭中,一股黃綠色煙霧從德軍陣地緊貼地面飄了過來,刺鼻的氣味瞬間讓士兵倒地,最終造成20000多人傷亡,銅、鐵兵器變色、生銹,陣地上的草木泛黃……繼而引出本次學習的“主角”—氯氣.通過故事講述,氯氣的物化性質全部表現出來,學生們對這一物質感到很好奇,很想弄明白其中的原因,于是,帶著濃厚的興趣不知不覺中步入了化學知識殿堂,學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思維得到激發.
在前期教學情景的引導下,學生對氯氣充滿了好奇,求知探索的欲望被調動了起來.此時,教師抓住時機將一瓶氯氣展示給學生,并讓他們逐個親自去觀察,同時提出問題:通過影視片段和親自觀察說一說氯氣具有哪些性質.通過觀察了解學生對氯氣的物理性質已耳熟能詳,于是回答問題時興致高漲,一個個積極踴躍地說出自己的觀點.比如:由黃綠色煙霧緊貼地面這一現象可知氯氣的顏色為黃綠色,密度大于空氣密度;氣味刺鼻說明氯氣的氣味刺激性較大;由銅、鐵兵器變色、生銹可以判斷出氯氣具有活潑的化學性質,常溫下與金屬銅、鐵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等等.學生暢所欲言進行討論,有的學生回答問題不夠全面,其他學生可以進行補充說明,通過激烈的討論、解答,對于氯氣性質學生能夠輕松、牢固地掌握,同時通過關鍵字詞的閱讀理解,學生對文字的表達、理解能力也得到鍛煉.通過討論分析,學生對氯氣的基本性質有了初步了解.
作為一門基礎的自然學科,化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離不開實驗操作.學生需要學習掌握的知識通過化學實驗形象地展現出來,利于學生探究知識興趣的發展和動手能力以及合作意識的培養,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學習領悟化學知識,對化學實驗進行合理地組織設計,利于學生化學學習興趣的增強和化學教學的高效開展.“氯氣的性質”教學中,為了探究銅、鐵兵器變色、生銹的原理和過程,讓每個學生動手操作,進行分組實驗分析.
實驗一:取1根鐵絲放入干燥的氯氣中加熱,學生可觀察到氯氣與鐵絲發生化學反應,有棕褐色煙霧生成.
實驗二:取2支試管,充滿氯氣(確保試管和氯氣干燥),再取少許外表光澤度較好的鐵釘分別放入充滿氯氣的試管內,將濕棉球放入其中1支試管內.為使氯氣干燥,將約15mL的濃硫酸加入到集氣瓶中.學生可以觀察到加入濕棉球的試管內,鐵釘表面的光澤逐漸消失,并被棕褐色物質覆蓋,而未加入濕棉球的試管內,鐵釘表面無明顯變化.
通過親手操作兩組實驗,學生可以發現:加熱情況下,鐵可在氯氣中燃燒,有棕褐色三氯化鐵生成;在常溫條件下,干燥的鐵和氯氣不發生化學反應,因此液氯儲運可選擇鋼制容器;環境潮濕的情況下,鐵與氯氣發生化學反應,有棕褐色三氯化鐵生成.同時學生還觀察到,雖然發生反應的物質和生成物質相同,但是發生反應的條件不一樣,反應現象也不相同.實驗過程中,學生積極交流討論所看到的現象和問題,對鐵和氯氣的反應知識印象深刻,利于這些知識的掌握記憶.通過實驗學習氯氣的性質,為學生提供探究學習的機會和平臺,在趣味十足的實驗過程中對化學知識進行探究,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由于多媒體先進的技術性,可將抽象的文化知識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形象地展現出來,強烈的視覺感便于學生理解,同時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可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化學學習對應實踐,充實知識體系,增加化學學習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化學學習的興趣.比如,在“氯氣原子結構”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進行氯原子電子排布演示,通過圖片和視頻可以形象地展示氯原子外層的7個電子,在得到1個電子后可達到穩定結構,形成陰離子,由于帶1個單位的負電荷,通常情況下氯離子存在的形式為-1價,通過媒體演示學生對氯原子結構有了充分的認識和理解.再如,在學習“氯氣的性質”時,教師可將“氯氣性質”設定為課前預習內容,讓學生在課前通過網絡資料查找,掌握氯氣的重要性質,讓學生看到氯氣泄漏的危害性,知道氯氣是一種有毒氣體,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相關資料和圖片進行知識分析和拓展,加深學生對氯氣性質的理解.對于這樣的學習任務,大部分學生都非常愿意接受,在資料查找和觀看媒體演示的過程中興致高漲.
對于高中化學教學來說,教師可通過生活實例,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思索,探究其中的知識.針對一些相關事故,讓學生去分析其中原因,并對事故過程中出現化學反應進行分析,通過問題探究,學生學習、探究化學知識的積極性和興趣被調動起來.比如,“氯氣”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采集漂白粉、消毒劑等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對氯氣的化學原理進行思考和分析,然后將其知識體系交給學生,對知識把控進行強化.又如,教師可列舉一些氯氣泄漏造成的事故以及同生活密切聯系的“自來水的刺激性氣味”等狀況,激勵學生勇敢探索、主動思考,并積極發表個人觀點和意見;讓學生尋找身邊的有關于氯氣的應用,并對其進行分析,并與其他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共同總結氯氣的特點,最后進行知識點的匯總,從而激發學習興趣,鍛煉學習能力.
新課改背景下,以興趣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推廣應用,以人為本的思想深刻融入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反映出尊重學生、培養學生、引導學生的教育理念,是“滿堂灌”傳統教學模式的摒棄和創新. 當然,高中化學教學中,興趣導向教學模式的開展,需要教師從本質上真正認識到興趣導向的重要性,在思想上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認真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并確保其落地實施,唯有這樣,以興趣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才得以順利開展,切實提高高中化學教學質量,為高中化學提供更好的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