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葳葳,黃磊
(1.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地球科學學院,北京;2.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就業指導中心,北京)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我國能源資源十分豐富,是世界能源大國之一,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在經濟發展中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在《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 年)》七個重點領域中,能源領域居首。能源安全事關國家安全大局。當前,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持續升高,油氣增儲上產難度和力度不斷加大。2018 年7 月,習近平總書記做出關于今后若干年要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批示。能源是碳減排的主體。2021 年政府工作報告及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多次強調,綠色轉型、深化改革是能源行業未來發展的重點任務。能源轉型發展對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十四五”期間,能源行業要立足中國國情,統籌好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協同發展,發揮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比較優勢,注重核心關鍵技術的革命性顛覆性作用,加快構建現代化能源體系,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能源方案”[1]。能源領域的這些發展變化,對于能源高校畢業生來說,既是使命擔當,也是機遇挑戰。維護能源安全,促進能源轉型,需要廣大學子在就業選擇中,將能源行業作為人生的第一選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準確把握新時代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新特點,對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提出了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和新要求,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行業發展需要,向重點地區、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輸送畢業生,既是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辦學的光榮使命。中國石油大學是新中國第一所石油高等學府,是一所“因油而生,因油而興”的大學,被譽為“石油人才的搖籃”。建校67 年來,學校始終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己任,將石油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生相融,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大批人才。進入新時代,面對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面對國際能源供求格局深刻調整、新一輪能源技術變革方興未艾的形勢,學校要堅守大學使命,從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高度出發,不斷推動學科專業結構優化,加強戰略性前瞻性問題研究,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強化就業教育引導,為國家能源行業輸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人們需要動力實現某些需要。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層次由低到高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2]。職業選擇的最高需要就是自我實現。人的主客體雙重屬性,決定了人的職業價值觀受到社會環境和行業環境的雙重影響,是個人和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獨立生存和發展,因為社會環境的一致性,同一時間的人的職業價值觀中存在一定的共性,這種共性是社會環境在人身上的折射,也是社會價值觀的綜合體現。當個人與社會價值觀趨于吻合,二者處于良性互動的狀態時,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是和諧的,也是最能夠實現個人價值的狀態[3]。我國正處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機遇期,國家實施的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為畢業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重要的機遇。當前,我國正持續深化油氣體制改革,以實現資源的科學配置,促進油氣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能源行業急需一大批專門人才。因此,主動對接行業發展需求,把個人的價值追求融入到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去,讓個人的前進與國家同向同行,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價值觀是人們在做選擇和判斷時所最為看重的原則、標準和品質,反映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是非及重要性的評價。職業價值觀是指人生目標和人生態度在職業選擇方面的具體表現,也就是一個人對職業的認識和態度以及他對職業目標的追求和向往[4]。職業價值觀指向工作的深層意義,是學生在職業選擇中最看重或最希望獲得的東西,因此在職業發展教育中的重要性非常突出。理想、信念、世界觀對于職業的影響,集中體現在職業價值觀上。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中寫到:“人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5],馬克思認為,應該把為全人類的幸福而奮斗作為我們的職業理想,只有這樣才是崇高的職業理想,而自身的完美和全人類的幸福二者是辯證統一的。當前,我國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應該成為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核心理念。
職業價值觀受內部和外部雙重因素影響。從內部個人因素來看,“95 后”“00 后”青年是在全球化程度加深、信息技術高度發達、文化間交融博弈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6],理性、務實、自我、功利化是他們價值觀最突出的特點[7]。調查顯示,他們在個人與國家關系大是大非問題上態度積極堅定,總體向往積極有為的人生追求,重視工作環境的安全穩定和個人事業的自我實現,也愿意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貢獻,但思想觀念也明顯存在具體、現實和利益化的特點,多從個人本位來確立人生追求,不會為追求一種為國為民的崇高信仰而奮斗[8]。從外部因素來看,社會和行業形勢的變化不斷影響著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確立。能源行業屬艱苦行業,雖然現在信息化進程加速,解決了很多過去“人拉肩扛、跋山涉水”的難題,但能源的勘探開發少不了野外考察和現場探測,與大城市相比,生產一線沒有那么五彩斑斕,與其他行業相比,工作內容也沒有那么光鮮亮麗。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際能源市場的振蕩和國家能源政策的調整,能源行業對畢業生需求大幅減少,一些企業的薪資待遇水平降低。因此,很多畢業生放棄了在本專業就業的打算,轉而投向了互聯網、金融、地產、教育培訓等行業,畢業生開始在更多元、廣闊的就業領域流動。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可以在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中起到潛移默化地影響,教育引導他們產生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追求。
中國石油大學石油地質系始建于1953 年,主要培養石油地質勘探人才,成立至今,已為國家輸送了萬余名能源勘探專門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近年來,面對學生“專業信心不足”“發展方向不清”“就業選擇不定”的“三不”問題[10],學院以文化育人為抓手,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實習實踐、身邊榜樣和媒介媒體四個陣地,將學科文化融入職業價值觀教育,使抽象的價值認識轉化為具體化、實際化和人格化的價值塑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念,到能源行業建功立業。
學科文化作為大學文化的重要支撐,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更容易為學生所認知和認同。發揮學科文化育人功能,將學科發展中蘊含的科學精神、文化精神和價值追求融入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對于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具有重要的意義。一個學科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學科開創者和奠基人的奮斗史,一部與國家發展需求緊密相連的創業史。因此,引導畢業生到國家重大需求行業就業,要在“國家”這個宏大敘事下鋪開,培育學生對于國家核心價值的理解和認同,并以此反思個人的職業價值觀體系。中國的石油地質學科七十余年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厚重的愛國主義教材。1949 年,新中國成立之際百廢待興,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急需專業人才,西北大學急國家之所急,開始籌辦石油地質學科;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原油年產量僅有12 萬噸,“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情懷激勵著老一輩石油地質人艱苦奮斗、攻堅克難,將“貧油的帽子甩進太平洋”;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石油率先“走出去”進行海外合作,新一輩的石油地質人“舍小家為大家”,成為了海外找油的生力軍??梢哉f,石油地質學科的發展與祖國同頻共振,其學科文化中蘊含的深厚愛國情感是石油地質人的精神血脈[9]。將學科文化融入
課堂是學科文化的重要輸出端,也是職業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陣地。學院不斷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從學生疑惑出發,從學生需求入手,引導各學科專業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向學生傳遞專業信心和積極情感。通過開設新生研討課,邀請國內油氣地質領域院士、知名專家學者講述地球故事,激發學生專業興趣;在大一入學的第一學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引導學生充分認識自己,了解行業,結合“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等多個維度制定個人“綠色成長方案”;不斷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育全過程,讓專業課變得更生動、更有趣、更具吸引力,提升學生對專業的認可度和學習熱情。
實踐是實現文化與人互動的“催化劑”,在職業價值觀養成中具有突出作用。學院緊緊圍繞專業特色,挖掘專業的時代價值和精神內涵,融合時代特征、專業特點、社會特需,以“青年服務國家”理念為核心,打造了“圓夢、初心、溯源、豐碑”四大實踐IP。組織多支社會實踐團隊赴遼寧興城、陜西延安、四川大涼山、寧夏銀川等地開展專業實習、社會實踐和志愿支教等活動,讓青年學子在躬身實踐中體察國情社情民情,了解所學專業在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使命,從而深化對職業價值觀的認知理解和體驗感受,涵養艱苦奮斗、務實奉獻的家國情懷。
榜樣是就業引導的鮮活教材,在職業價值觀引導中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學院挖掘專業教師、企業模范和優秀校友的示范作用,充分發揮他們在職業價值觀教育中的專業優勢和人格優勢,上好職業價值觀的啟蒙課,促進學生對職業世界的認知和探索。選拔了一批學識淵博、業務資深的專業教師擔任班級“學業導師”“朋輩導師”,并為拔尖創新人才配備一對一發展指導老師,對學生進行精準化發展指導。大力開展“教師開放日”“科研零距離”等活動,讓更多學生走進實驗室、項目課題組,接觸油田生產項目,提升學生專業技能。聘請石油企業崗位能手、科技新星、勞動模范等兼任本科生校外輔導員,選聘優秀校友擔任“生涯發展導師”,開展“校友帶你看行業”系列活動,促進校企文化交融,全面提升學生專業獲得感。
媒介媒體是將“無形的”文化內涵化為“有形的”教育形式注入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途徑,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地學故事,可以實現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學院積極發展文化育人融媒體,推動“地心引力”微信公眾號、微博、網站等宣傳陣地融合建設,打造了“FM610 電臺”“學長說”“師說心語”等文字、語音、視頻原創欄目,有效增強了與學生的互動。將學科文化思想、精神內涵這些非可視內容和地學人熟悉的羅盤、地質錘、草帽、手標本等特征物件轉化為標志性視覺識別符號,制作了GEOSCI 系列文化產品,形成了特色鮮明、專業感強、辨識度高的文化視覺識別系統,在校園內刮起了一股“最炫地學風”,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歸屬感和自豪感。依托地質博物館,打造了“共青團青年之家”育人實體空間,將“地學藍”與“團學紅”有機融合,總結凝練了人文地學“5G 文化”和地學育人“羅盤工程、地質錘工程、放大鏡工程、草帽工程”等富有學科特色的育人品牌,總體上形成了立體文化育人格局,極大提高了育人的實效性。
學院通過理念頂層設計和傳遞,將學科文化很好地融入了職業價值觀教育,使學生成為了“堅持地學道路 光大地學品格 弘揚地學精神 堅定地學自信”的踐行者。2016~2020 年,學院本科生升學率連續五年穩定在50%以上,畢業生就業率多年保持在93%以上,30%以上的畢業生在西部戈壁沙漠及海上平臺等艱苦地區的石油勘探一線基層就業。
2020 年7 月7 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118 名即將奔赴新疆基層就業的畢業生回信,肯定他們到邊疆基層工作的選擇,期望廣大畢業生不畏艱難險阻,勇擔時代使命,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作貢獻。總書記的回信中飽含著對廣大畢業生的關心、關注、關愛和對畢業生扎根西部職業選擇的支持、鼓勵和期待。站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新起點,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等學校立足黨和國家發展大局,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己任,深入挖掘學科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拓展其內涵與外延,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堅定理想信念,高揚愛國旗幟,努力成長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新時代建設者,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