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淳,許愛瑋,張智非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浙江 杭州)
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提出來的一項重大戰略,2018 年9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同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 年)》,組織和引導高等學校深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發揮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響應中央號召,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浙江水利水電學院(以下簡稱水院)主動作為,結對幫扶云和縣白龍山街道三門村,并專門派出2 名干部組成幫扶組,帶動廣大師生組建實踐隊開展消除經濟薄弱村促進鄉村振興工作。浙水院赴云和助力鄉村振興實踐隊進駐后,提出了“三步走”幫扶計劃,因地制宜開展“造血”幫扶,期間師生廣泛參與,形式新穎,社會關注度高,初步成效明顯,值得分析總結。
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認識和實踐辯證關系時指出: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源泉和動力,也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推動正確的實踐,錯誤的認識導致錯誤的實踐[2]。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并趨于成熟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的重要途徑。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鼓勵大學生參與鄉村建設和發展,發揮學生的專業特長和創新活力,在服務鄉村振興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身認識水平,以便更好指導今后的工作實踐。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習總書記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體現到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建設各方面,培根鑄魂、啟智潤心。他還指出社會實踐、社會活動以及校內各類學生社團活動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對拓展學生眼界和能力、充實學生社會體驗和豐富學生生活十分有益。高校學生支教、送知識下鄉、志愿者行動等活動,都展現了學生的風貌和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的情懷。許多學生正是在這樣的社會實踐和社會活動中樹立了對人民的感情、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忠誠[3]。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習總書記指出要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選好配強黨組織帶頭人,發揮好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為鄉村振興提供組織保證。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導致了農村空心化、老齡化現象日趨嚴重。鄉村振興要靠人才、靠資源。如果鄉村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一直單向流向城市,長期處于“失血”“貧血”狀態,振興就是一句空話。因此,如何讓人才流向農村是擺在面前的一大難題,要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農村的機會吸引人、讓農村的環境留住人,特別是要讓一部分年輕人熱愛農村農業是當務之急。通過開展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社會實踐,有助于培養當代大學生的鄉土情懷,在實踐活動過程中也為我國鄉村輸送了大量新鮮血液,使大學生將先進的思想、知識和技術帶到鄉村地區,這是推動鄉村發展建設,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著重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推動鄉村生態振興,推動鄉村組織振興等五個方面的內容。圍繞鄉村振興五個總要求,實踐隊調研了云和縣白龍山街道鄉村振興實施的狀況,特別針對其下轄的三門村進行分析,提出了具體的幫扶方案,并實施了具體的幫扶措施。
1.白龍山街道整體情況。白龍山街道隸屬浙江省云和縣,轄11 個行政村、1 個股份經濟合作社和2 個社區。面積約35 km2,4608 戶1.2 萬余人,非農業人口1623 人。存在著三個方面問題:①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集體經濟發展缺乏項目支撐,大部分村處于經濟薄弱村行列,資源相對匱乏,產業發展水平低,以食用菌種植和低小散企業為主;②美麗城鄉建設進度滯后,城郊結合區域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緩慢,存在臟亂差現象;③新時代鄉村基層治理有待加強,村級自治效率不高,征遷等問題引起的矛盾糾紛問題突出[4]。
2.三門村整體情況。三門村地處云和縣西南方向,距縣城七公里,是云和縣18 個重點扶持的貧困村之一,有5 個自然村,8 個村民小組,總戶數212戶,總人口524 人,近半村民屬于畬族。五個方面問題比較突出:①村莊建設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引導,存在臟亂差情況;②部分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影響經濟社會發展;③集體經濟基礎薄弱,集體收入較低;④村民收入不高,低收入農戶缺少經濟來源;⑤公共文化活動場所缺失,精神文化生活較為貧乏。
1.發揮專業特長助推產業振興
2019 年,為了增加三門村集體經濟收入,浙水院電氣工程學院的師生發揮專業特長,深入村社進行充分調研,征詢光伏發電領域專家的意見后,與當地政府和村兩委反復商議后,提出聯合開發農戶屋頂資源,村、民、企共建戶用光伏電站方案。擬定的合作建設協議明確了各方的權責,愛心企業將愛心款和光伏電站組件、逆變器等物資捐贈給村集體,幫扶單位將幫扶資金撥付給村集體,村民利用自己屋頂資源和當地政府的戶用電站安裝補貼作為入股資本,村集體以所受捐贈物資、資金作為股本入股該電站,通過公開招投標選擇施工企業進行電站建設,統一負責電站項目的運行維護。電站采用全額上網模式并入電網,產生的電費收益由村集體和村民按照約定比例進行分配,雙方約定按照每間屋頂500 元/年的收益分配給安裝電站的村民,其余收入歸村集體所有,村集體負責支付電站的所有運行維護費用,在電站建成20 年內享有電站所有權,20 年后電站免費贈送給村民。村集體將收取的部分電站收益用于扶持低收入農戶,提高其生活水平。實踐隊協助駐村幫扶組動員29 家愛心企業的捐助103.12 萬元,兩年內建成總裝機容量458 千瓦的屋頂光伏電站,年發電量約41.7 萬度電,每年為村集體和農戶增加收入近27 萬元,成功摘掉了經濟薄弱村的大“帽子”。此外,實踐隊還提出了11 個村聯建廠房屋頂光伏電站的方案被白龍山街道采納,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近20 萬。
為了幫助低收入農戶提高收入,實踐隊積極推動村集體帶領低收入農戶種植小香薯等農產品,聯系浙江省農科院,協調農業部門,指導低收入農戶試種小香薯10 畝,帶動農業合作社經營者種植40余畝小香薯。為了打開小香薯的銷路,實踐不僅幫助村集體注冊了“靈漈山優品”品牌,還幫助村集體建立淘寶官方店鋪,實踐隊利用興趣特長拍攝了小香薯的宣傳片,到夜市擺地攤和進行線上直播帶貨。此外,還策劃在村里舉行了別開生面的“淘薯節”活動,推動多家經營主體簽訂產銷聯盟合作協議,云和縣農商銀行為三門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授信300萬元貸款授信。
2.多渠道多方位助推人才振興
新農村建設最缺的是人才,為此,實踐隊想盡辦法為鄉村招攬人才。為三門村引來了農業專家季志仙教授指導種植小香薯,后面又邀請到了張堯鋒教授進村開展科技進村活動,推廣油菜種植技術。走訪三門村周圍10 余家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成立發展論壇將他們緊密團結起來,形成了三門村田園綜合體農業產業聯盟,共同商討發展三門村農業產業與旅游休閑產業相結合的新路子。促成在三門村建設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基地和勞動社會實踐基地,為今后將浙江水利水電學院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者帶進村建立了制度保障,后續將為農村建設淘寶店,運營淘寶店,拍攝宣傳片,開展勞動體驗活動,開展直播帶貨活動,開展擺地攤助農銷售活動等新農村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青年學生的力量。組織師生黨員赴三門村開展“捐資助學展初心,資助育人強使命”為主題的愛心結對、捐資助學活動,把師生黨員奉獻的愛心捐助給8 位貧困學子,共計愛心捐款16000 元,并為即將邁入大學校園和即將上高二的貧困學生進行高考志愿填報指導、學業生涯規劃指導,助力人才培養。
3.用新媒體技術助推文化振興
實踐隊運用新媒體技術助推文化振興,他們分別拍攝報道了白龍山街道第四屆“西瓜燈會”的精彩瞬間;采訪了白龍山街道三門村4 名云和師傅,拍攝報道了他們帶動村民種植特色水果增收致富,推動當地產業興旺的感人故事;全程參與并記錄了浙江水利水電學院電氣工程學院民法典普法小分隊在麗水市云和縣大坪村開展了民法典宣傳活動;拍攝報道了在三門村舉辦的國家能源局浙江監管辦公室、浙江水利水電學院結對扶貧愛心捐贈儀式,傳遞社會愛心人士和浙水院師生在助力三門村開展經濟建設,早日實現產業興旺和生活富裕的愛心舉動;赴云和縣白龍山街道大坪村為當地特色盆景產業拍攝宣傳片;為三門村扶貧助農產品“靈漈山小香薯”拍攝制作宣傳片,并且創新銷售模式,裝修三門村淘寶店鋪,開啟直播帶貨和地攤銷售助農產品新模式;參與“云和師傅”晚會的多媒體材料制作、主持、音控等工作;拍攝制作“三門田園綜合體”宣傳視頻在首屆淘薯節上播放展示,參與三門村首屆“淘薯節”活動預熱宣傳物料制作及后期報道。
4.宣傳生態理念助推生態振興
2019 年7 月15 日-7 月25 日,浙江水利水電學院電氣工程學院“進村進戶宣傳垃圾分類 服務鄉村建設美麗浙江”垃圾分類宣傳推廣實踐隊、助力鄉村振興脫貧攻堅”赴麗水云和實踐隊志愿者與麗水云和白龍山街道工作人員就深入實施2019 年“七彩假期”志愿服務項目開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垃圾分類主題教育和暑期“春泥計劃”活動。開展“心有千千結,看我中國結”的愛國主題教育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具有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特色,凝聚華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具有博大精深的特點。在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下,一個個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種子在小朋友的心中悄然種下。開展了“書信父母 感恩生命”主題教育活動,樹立同學感恩意識,可將感恩流露筆尖,要將感恩付諸行動。開展節水主題教育讓同學們充分了解相關的水文化知識,從觀念上增強對水節約的意識,從行動上增強對水的保護。開展安全用電主題班會活動提醒小朋友們安全用電,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實踐隊還與當地青年志愿者一起參加巡河工作,冒著酷暑深入社區和農村走村入戶挨家挨戶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工作,宣傳生態保護新理念。
5.突顯“頭雁”作用助推組織振興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保障條件,實踐隊積極走訪村社尋找帶領村民致富的領頭人,采訪了幾位村社書記和村委干部,記錄了他們帶領群眾建設美麗新農村的事跡,制作了記錄短片,進行廣泛宣傳。7 月20 日,浙江水利水電學院電氣工程學院志愿者們在白龍山街道大坪股份經濟合作社開展《民法典》宣傳活動,他們組織來自大坪股份經濟合作社和大坪社區的干部分別用畬語、普通話及云和話向到場群眾講述了“小明的一生”的故事,讓大家明白故事背后的法律條文概念。隨后,普法小分隊在分發傳單和問卷的同時,又一對一為村民們講述《民法典》的小故事,新穎接地氣的宣傳形式讓居民們耳目一新,使大家對民法有了更深的認識。
通過將近三年的實踐,是全體浙水院師生實踐隊的努力之下,借助國家能源局浙江監管辦公室和其他社會組織力量,云和縣白龍山街道和三門村的鄉村振興工作有了較大的變化,贏得了當地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媒體廣泛關注,社會反響較好,參與實踐的學生收獲較大。
一是助力三門村完成了村集體經濟消薄的目標任務。2020 年分布式光伏項目已經為村集體經濟增加經營性收入22.266 萬元,種植小香薯為村集體增收1 萬元,標準廠房分紅收益為2 萬元,聯建光伏項目分紅1 萬元,合計產生經營性收入26.266 萬元,比2018 年的5 萬元經營性收入提高了4 倍,一舉領先于白龍山街道其他行政村。
二是幫助低收入農戶切實有效增加了經濟收入。分布式光伏項目每年為三門村5 戶低收入農戶產生2.5 萬元收入,6 戶種植小香薯的低收入農戶增收3.5萬元,校師生黨員捐贈8 名困難學子合計16000 元,學校慰問困難群眾12 戶共計6800 元。通過產業幫扶等系列措施,讓三門村的低收入農戶從一開始的43 戶80 人減少到目前的25 戶53 人,并且現有的25 戶低收入農戶年人均收入超過18000 元的將達到17 戶,其余8 戶年人均收入均超過10000 元。
三是助力白龍山街道鄉村振興工作。幫助白龍山街道獲得了2020 年云和縣農民培訓轉移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實踐活動獲得了農民日報、人民日報APP、新華社客戶端、中國農網、浙江之聲、浙江新聞客戶端、麗水網、麗水新聞、麗水日報、麗水電視臺、浙江教育在線、浙江新聞網、搜狐網、中國大學生在線、中國高校之窗、云和新聞網、云和電視臺等媒體等平臺的多次報道。
在三年實踐中,一大批學生來到云和進行實踐。他們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幫助當地開發農戶屋頂資源,村、民、企共建戶用光伏電站方案。學有所用,用有所成,在實際運用中加強了專業知識學習。同時師生團隊也通過新媒體方式幫助當地創建網店,平臺直播帶貨,協助舉辦“西瓜燈會”、《民法典》宣傳活動、“云和師傅”晚會等一系列文化宣傳活動。這些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們在非專業對口的領域中,學習了新的工作方法和方式。“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正是在不斷的社會實踐中,學生才能更好地了解社會狀況,奉獻服務社會。
在全社會助力鄉村振興落地實施大背景下,高校必然是要組織青年學生為此服務。我們在多年的實踐中一直思考如何用新方式去為鄉村建設做出貢獻。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是新媒體的時代。高校師生在運用專業領域知識為當地建設做出努力的同時,也要開拓思路,不囿于一處。新媒體的公開讓人人皆可宣傳、推廣。正是如此,我們一定要利用好這些優勢為鄉村振興開新路。為鄉村建設做貢獻中,讓廣大青年得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