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琴華
一、“乖乖女”的改變
小琳(化名),12歲,六年級女生,體型微胖,智力正常。小琳是家中獨女,與父母一起生活,很聽父母的話。某天晚上,小琳與父親發生矛盾,父親要求她鍛煉身體,小琳卻躺在地上不動,說自己不想活了。父親一氣之下打了她,這是父親第一次動手打她。小琳告訴母親,自己經常覺得活著沒意思,早就有想死的念頭,還上網查了各種死法。小琳認為自己得了抑郁癥,央求母親帶她去看心理醫生。父母帶她去醫院看心理門診,醫生診斷不是抑郁癥,建議她與學校心理輔導老師多聊聊。
二、“乖乖女”很孤獨
小琳學習成績處于中上水平,性格內向,說話聲音很輕,一般只和固定的幾個同學交談。小琳母親在工作之余安排好小琳的一日三餐,輔導她做功課,幫她找補習班。母親經常跟老師說小琳成績中等,不指望她學得多好,健康就行,但總是給小琳布置很多課外作業。五年級的暑假,小琳因為父母工作調動,從老家轉學到本地學校讀六年級,還沒來得及跟幾個好朋友告別就進入陌生的班集體。在新班級中,一些成績優秀的同學下課會聚在一起討論題目,小琳覺得自己的成績不夠優秀,沒法和他們交流,也不愿意跟成績差的同學交朋友。和她一起轉學到這個班的小靜特別開朗,不到一個星期就交到了很多朋友。小琳在羨慕的同時覺得自己很沒用。小琳和母親說了自己在學校的狀況,母親讓她先安心學習,還說朋友可以再慢慢找,以后肯定能找到要好的朋友。小琳覺得沒有人能理解自己,很孤獨。漸漸地,她變得話越來越少,經常發呆,也不想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
三、走出內心孤獨
1.耐心傾聽,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
在第一、二次咨詢過程中,小琳在了解清楚心理咨詢的保密原則后,慢慢敞開心扉,講述了很多學校和家庭發生的事情,也談到在網上加入了一個群,群里都是孤獨的人,他們聊的話都說到自己的心坎上。但是寒假一結束,母親就把她的手機收走了,她覺得自己又陷入了孤獨無助的狀態。我靜靜地聽小琳訴說,不時追問一兩句。當聽到我說“母親為你做了那么多,讓你覺得很壓抑”時,小琳哭了。小琳邊哭邊說,她從小到大都很聽父母的話,他們怎么說她就怎么做,但轉學的事情父母沒有和她商量,她很難過;而且,父母總說自己胖,要鍛煉,不然以后體育中考時跑步不及格會丟分,可她就是跑不快。小琳希望我和她母親談談,我們就“和母親談什么”進行了討論。
2.看見孩子,改變家庭教育方式。
在第三、四次咨詢中,我和小琳重點探討了她和父母的關系問題。我運用“空椅子”技術、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小琳理解父母,同時尋找與父母溝通的有效方法。我也單獨約談了小琳的母親。交談中,她意識到自己過于焦慮,經常越俎代庖把小琳的事情都做好了,這讓小琳覺得自己很沒用,產生了自我否定感。小琳母親回去后與丈夫進行溝通,兩人一起去聽親子課、閱讀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籍,了解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方式,看見孩子的需要,積極轉變與孩子的溝通模式。雖然親子之間還是會有摩擦,但父母學會了反思,學會向孩子道歉,這讓小琳看到了希望。父母還利用周末時間帶著小琳回到之前學習和生活的地方,見了幾位關系比較好的同學,相互留了聯系方式。這讓小琳又多了一層支持系統,使得小琳與父母的關系更近了一步。
3.積極行動,調整自我認知模式。
第五次咨詢時,小琳覺得自己和父母的關系有所改善。但是,她在學校里還是不敢主動交朋友,依舊很少和同學說話,害怕同學嫌棄她。她希望能改變這種狀態。她確立了明確的目標,有了強烈的改變欲望,就會擁有行動的力量。我請小琳在紙上畫了一張自畫像,羅列自身的優點,再請她想一下,班上會有哪幾位同學愿意和有這些優點的女孩交朋友,并把這些同學的姓名寫下來。隨后約定在接下來兩周時間內,每天至少主動找其中一位同學說幾句話,回家后把說的內容、對方的反應和自己的感受簡單記錄下來。第六次咨詢時,小琳很開心地說自己發現還是有同學愿意和自己交往的,是自己之前太不主動了。我們通過討論交流,找出讓小琳感覺比較好的同學,接下來多與這幾位同學說話。同時,再嘗試多找幾位覺得可能合得來的同學去交談。在這樣積極的行動過程中,小琳認識到自己和活潑的小靜一樣,在新的班集體中、在同學中是受歡迎的。
4.系統合力,創設溫馨的成長環境。
小琳是個性格內向的孩子,由于缺乏自信,主動性不強,要想讓小琳真正融入新的班集體還需要班主任、任課老師、同學的共同幫助。于是,我與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進行了溝通。任課老師覺得要讓小琳在行動中看到自己的能力,所以時不時會請她幫忙做一些班級事務;班主任通過班干部的作用增加小琳與同學之間的互動,并邀請她擔任春游活動的組長,負責安排組員的活動。接到任務后,小琳全身心地投入,在遇到問題時也能主動向父母和同學求助。在這樣一個溫馨的支持性環境中,小琳不再感到孤獨,并能夠在良好的親子關系、同伴關系中尋找自我成長的力量。
四、咨詢反思
小琳從小到大都是“乖乖女”,但到了青春期,她的自我意識覺醒。父母這些年的細心呵護讓她覺得很壓抑。于是,小琳借著“轉學”與“鍛煉身體”,對父母進行了無聲的反抗。在咨詢過程中,我對小琳進行了認知調整和行為實驗,幫助小琳學會適當地表達自己,學習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整合家校等系統資源,給予小琳理解與支持,幫助她實現在新環境中的成長與蛻變。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東太湖實驗小學)
304750190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