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敏霏 唐焰發



摘要:文章以連續4年在滬深兩市上市的高新技術企業(2016~2019)為研究對象,研究分析師預測每股收益與應計盈余管理或真實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研究顯示,分析師預測每股收益會使上市高新技術企業更傾向于采用應計盈余管理,而不采用真實盈余管理。
關鍵詞:每股收益預測;盈余管理;分析師視角;上市高新技術企業
一、引言
2020年12月16日舉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八項重點工作,第一項就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因此高新技術企業更加成為國家重點扶持對象。相較于其他上市公司,高新技術企業的市盈率普遍較高,顯示出其股價受當前盈利的影響較小,而與未來盈利的關系較大,因此對未來經營的預測會對其管理層當前的行為產生更大影響;因此,研究目前的未來預測與高新技術企業管理層當前行為之間關系是有相當價值的。分析師預測是目前證券市場對企業經營和管理成效最重要的預測之一,分析師預測與企業盈余管理的關系是學界研究的熱點,但有關二者關系的論證尚未形成統一結論。作為更關注未來盈利的高新技術企業,其未來盈利預測與盈余管理關系是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研究的。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的提出
學界對盈余管理的界定各有不同。從合法性看,一種觀點認為盈余管理是管理層的舞弊行為。第二種觀點認為盈余管理是合理的盈余操縱。從內容上看,盈余管理分為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應計盈余管理是選擇不同的會計估計或會計政策影響會計利潤;相反真實盈余管理是改變真實業務。
我國資本市場信息環境較差,信息透明度較低,一般投資者缺少獲得信息的渠道和缺乏合理選擇股票的能力,資本市場總是存在“羊群效應”、“屁股決定腦袋”的現象。分析師的預測每股收益比由時間序列得出的每股收益值更準確,分析師預測降低了信息獲取成本,增加了信息透明度,而且分析師既能區分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也能識別正向和反向盈余管理;眾多資本市場參與者將分析師預測每股收益視為預期值。因此,分析師預測的每股收益成為投資者了解公司經營狀況和甄選股票的依據之一。
目前分析師預測對盈余管理的影響主要有兩種結論,即壓力效應和監督效應。對于壓力效應而言,管理層的報酬大多數情況下與企業的經營成果以及財務狀況密切相關,從長期來看,股價反映了公司的價值,分析師預測偏差不利于股價的穩定,也會影響管理層的報酬。而且較高的分析師預測偏差會增加股價崩盤風險。因此,管理層為了獲得更好的工作環境和更多的薪資回報可能會進行盈余管理。監督效應的觀點是分析師對上市公司的跟蹤活動能夠有效識別管理層披露會計信息存在的重大風險。分析師預測的“壓力效應”促使管理層采用盈余管理提高業績,但是“監督效應”下分析師預測又增加盈余管理被發現的風險。張海晴等人(2020)將樣本范圍縮小到借殼上市企業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他們發現分析師關注可以抑制業績補償承諾對借殼上市企業真實盈余管理活動的影響??梢姡髽I所處環境、行業的不同,盈余管理的方式和程度也會隨之改變。
本文嘗試從已有的研究成果出發,將目標鎖定在國家重視的高新技術企業上。相比于其他企業,一方面高新技術企業更關注未來;另一方面其會計處理有較多行業特征,如稅收減免、八大研發費用、財政補貼等,這給實施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間。此外,股票評級的參考因素中分析師對每股收益的預測是非常重要的?;诖耍疚奶岢黾僭O1、2。
假設H1:上市高新技術企業實施應計盈余管理的程度與分析師預測每股收益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假設H2:上市高新技術企業實施真實盈余管理的程度與分析師預測每股收益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高新技術企業自認定批準當年開始,三年到期重新認定,因此本文的研究對象為連續4年在滬深兩市上市的高新技術企業(2016~2019)。本文研究數據源于國泰安數據庫(CSMAR)。樣本篩選過程如下。
1.高新技術企業需同時滿足以下3個條件:年報上標記高新技術企業、企業所得稅稅率為15%、企業有高新技術企業證書字號;2.刪除財務數據缺失的企業;3.為了分析師預測每股收益具有代表性,分析師預測每股收益取平均值;4.剔除樣本中營業利潤與利潤總額正負不一致的企業;5.為排除變量極端值的影響,所有連續變量在 1%和 99%的水平上進行了縮尾處理。
(二)變量設計
本文分為可操控性應計利潤程度(AM)和真實盈余管理程度(REM),后者具體為操縱性經營現金流量(CFO)、操縱性生產成本(PRO)、操縱性酌量費用(EXP),DEP表示真實盈余管理變量;借鑒李增福等人(2010)的真實盈余管理的總體計量指標(REM_PROXY),但是ACFO、AEXP、APRO、REM_PROXY有正負之分,包含了程度和方向,本文取它們的絕對值CFO、EXP、PRO、REM衡量盈余管理程度;使用分析師預測每股收益為分析師預測的指標。當實施某一類型盈余管理行為前的每股收益小于分析師預測每股收益,且基本每股收益大于等于分析師預測每股收益時,視為實施盈余管理,計BM=1,反之BM=0。同時本文借鑒國內外文獻研究,設置了如下控制變量公司規模 (Size)、公司盈余可預測性(EP)、公司擴張速度(ES)、審計質量(Audit)、總資產收益率(ROA)、固定資產比率(PPE)、資產負債率(LEV)、經營周期(Cycle)、年度虛擬變量(Year)。
(三)研究模型
為了驗證分析師預測每股收益與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盈余管理方式的假設,本文借鑒Cohen等人(2008)的方法構建回歸模型: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按照選取要求篩選后共得到2164個樣本觀測值。AM的均值為3.985,REM的均值為57.623,表明我國上市高新技術企業整體真實盈余管理水平高于應計盈余管理;BM-AM均值為0.049 ,BM-REM的均值0.134,表明我國上市高新技術企業實施真實盈余管理的次數比應計盈余管理的次數多。
(二)回歸分析
本文將樣本帶入式(1)和(2)以研究分析師預測每股收益與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盈余管理方式的關系。模型(1)結果顯示AM與BM-AM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說明分析師預測每股收益加深了上市高新技術企業實施應計盈余管理程度,驗證了假設H1。模型(5)結果顯示,REM與BM-REM之間呈負相關關系且不顯著,該結果與假設H2預期相反,說明上市高新技術企業因分析師預測每股收益實施真實盈余管理的程度不明顯。這可能是因為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的會計文件中有較多框架性政策,會計處理存在較大的主觀性和操作空間;針對研發費用的披露也不充分不規范,對應計盈余管理的監督相對困難;而且高新技術企業成果轉換過程時間長、風險大,采用真實盈余管理的成本比較高。
為了進一步研究假設2,本文將操縱性經營現金流量、操縱性生產成本和操縱性酌量費用分別進行回歸。模型(2)~(4)回歸結果顯示,CFO與BM-CFO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但是EXP與BM-EXP、PRO與BM-PRO之間不顯著,這表明,在真實盈余管理中,雖然分析師預測每股收益促使上市高新技術企業操縱經營現金流量,但是不影響生產成本和酌量費用。
通過以上回歸分析,表明分析師預測每股收益促使了上市高新技術企業進行盈余管理,而且盈余管理的方式傾向于應計盈余管理,有關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的會計文件及披露要求需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岳衡,林小馳.證券分析師VS統計模型:證券分析師盈余預測的相對準確性及其決定因素[J].會計研究,2008(08):40-49+95.
[2]吳武清,萬嘉澄.分析師跟蹤和盈余管理:基于跟蹤強度新指標的研究[J].數理統計與管理,2018,37(01):83-95.
[3]Schipper K.Analysts forecasts[J].Accounting Horizons,1991(04):105-121.
[4]肖土盛,宋順林,李路.信息披露質量與股價崩盤風險:分析師預測的中介作用[J].財經研究,2017,43(02):110-121.
[5]胡瑋佳,韓麗榮.分析師關注降低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風險了嗎?——來自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評論,2020,32(04):219-230.
[6]張海晴,文雯,宋建波.借殼上市中的業績補償承諾與企業真實盈余管理[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0,42(05):99-111.
[7]李增福,鄭友環.避稅動因的盈余管理方式比較——基于應計項目操控和真實活動操控的研究[J].財經研究,2010,36(06):80-89.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商學院)
323650190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