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明
課程標準:
知道機械運動,舉例說明機械運動的相對性。
課標解讀:
1.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運動的世界,人們可以用多種方式來描述物體 的運動
2.知道機械運動,能舉例說明運動的相對性
3.記住科學描述物體的運動、靜止必須要有參照物
4.運用機械運動的相對性解釋生活中的具體事例
教材分析:
這是學生認識機械運動的開始,也是力學的基礎知識。機械運動的引出科學地描述了人們對運動的認識,體現了科學的嚴密性和完整性。學生對運動并不陌生,但要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并不容易,這方面學生有體驗,如:乘坐火車就經常出現判斷上的失誤。教材從生活實際(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理性認識),體現了課程標準要求的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知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理性認識自然現象,科學解釋自然現象的能力。本節內容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確定教學重點:用物理語言描述物體運動與靜止及其相對性
學情分析:
通對于運動與靜止學生比較熟悉,但是對于物理上所說的機械運動卻非常陌生。根據原有的知識順利總結出本節的重點:動與靜。再讓學生也能夠利用總結出的知識應用于實踐,解決生活中簡單的運動與靜止問題。確定教學難點為:機械運動和參照物概念的建立
教學目標:
1.能說出機械運動和參照物的概念
2.舉例說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能判斷物體的運動和靜止
3.體驗我們的身邊處處存在機械運動
教法與教具:啟發式、自學、小組合作
多媒體、人偶玩具、書
激勵措施:分小組比賽方式鍛煉學生的積極性、勇敢、團結,每回答一次加一分,下課時看看哪一組是第一名,鼓掌激勵、表揚。
教學過程:
活動一:激活思維,引入課題。
學生活動:帶著歡快的音樂,觀看四幅運動的圖片,引入本章的學習
(活動策略:從聽覺和視覺上給學生以精神沖擊,啟發學生發現4個圖片的共同特點,作為本章的章引入和節引入,給學生提供一個臺階,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
問題1:觀看斑馬是運動還是靜止,你的判斷依據是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
引出機械運動、參照物的定義
(問題策略:從上面最簡單的例子開始,先易后難,從而突破本節難點)
活動二:老師和學生實驗。
老師和學生一前一后同步繞全班同學運動一周,研究對象是同學
(活動策略:學生參與,使學生親身體會,感到物理就在身邊)
問題2:同學運動了嗎?——討論。
學生回答,引出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一般選擇地球為參照物。
總結概括,提煉判斷方法
(問題策略:小組內學生的思維結果會不同,產生思維碰撞,從而產生疑、爭論,突出本節重點。)
活動三:學生練習。
觀光電梯、同步衛星、空中加油
1.研究電梯廂里的乘客
2.研究同步衛星
3.研究受油機
(活動策略:視頻和圖片是最直接、簡單的展示形式,聯系生活,分析生活中的物理問題。)
活動四:聯系生活。
器材:玩偶、物理書的封皮(比作帶有云彩的熒幕)
問題3:拍攝電影時如何讓觀眾看到人物“上升”的情景
(活動策略:物理來源于生活,并解決生活問題,在此基礎上創新,服務于生活和社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獲得成就感。)
活動五:回顧。
板書:
2.1動與靜
1、 機械運動
參照物
2、 運動和靜止具有相對性
沒有特殊說明時,一般選擇地面為參照物
活動六:當堂測試。
1.小明在窗前做作業,抬頭看見小狗花花正蹲在樹下;不一會兒小明再向窗外望去,發現花花已躺在院墻邊(圖2-9)。小明笑了笑說:“花花又動過了!”小明兩次看講的都是(靜止)不動的花花,可卻說花花又動過了。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小明是以 為參照物發現小狗花花運動了。
2.“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是唐代詩人李白《早發白帝城》中的詩句。圖2-10描繪了詩中描寫的意境。從物理學的角度看,一高山為參照物,舟中人是 的;以小舟為參照物,舟中人是 的。
3.小明坐在向前行駛的汽車中,以路旁的樓房為參照物,他是 的;以車身為參照物,他是
的
4.、如圖2—11所示,空中加油機A正在對戰機B進行空中加油。為了確保飛行安全,在加油是加油機A和戰機B的飛行應“同步”。此時,加油機A相對于 是運動的,相對于 是靜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