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淼

中國的高鐵,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奔跑的火車,甚至更老舊的綠皮車,也仍是我們生活中的風景線。
中國走在發展的道路上如高鐵般迅猛,而事物的更新換代是必然的,但是那些舊事物,真的應該全被淘汰嗎?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身處現代都市化的快節奏生活中,多少人內心卻在深情地呼喚:慢下來,靜下來!誠然,從物質的層面而言,也許快才能奔向更遠更光明的未來,但從心靈的層面而言,只有慢才能孕育詩和遠方。因此我認為,慢與快,舊與新,皆為時代所需。慢以塑心靈,快以創物質。舊的事物可能會慢,就像那緩慢行走的綠皮火車,它給你帶來了沿途的怡人風景,帶來了賞心悅目的感受。在無需匆忙追趕的慢節奏中,它帶給你的是心靈的棲息和休整,可以給你的內在以必需的補給,而快時代的高鐵是不太能帶給你這些的!
舊的事物正因為慢,才能夠攜帶那些新事物不能攜帶的東西,尤其是在精神層面上。譬如鄉愁。前幾年因余光中老先生而帶起的“鄉愁”風刮得生猛,所到之處,跟風之作迅速泛濫。但仔細閱讀會發現,那些快速跟風的作品,因為缺少歲月的歷練和時間的沉淀,不免少了靈魂。往往只有親身體驗了故鄉百年滄桑的人,寫出來的詩文才是真正的“此愁綿綿無絕期”,才能引起讀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共鳴。試看遠方那個曾有著“翠翠”“黃狗”的湘西邊陲小城,一朝一夕,灰色高樓林立,只余下“貴賓犬”與“漂亮阿姨”在筆直的瀝青馬路上走,誰見了不會“行嘆復坐愁”?
從前慢,慢在心。這份慢是絕不可以被淘汰的。中國人本心就向慢,戒浮躁,戒沖動。何以見得?《朗讀者》在豆瓣9.2的評分就是典例。僅僅聽他人在你面前讀上一小段文字就能讓心靈受到凈化,情操得到陶冶嗎?自然不能。但是,這檔節目確實做到了一點:讓人們在這短暫的時間里慢下來,這份慢,不過是從前所有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卻使人追隨,成為一時之風。這是進步的產物嗎?不是,這是過去的光輝。這說明,充滿詩意的慢生活,一直是人們心靈的追求!
也只有保留這份慢,才會有今后的詩與遠方。不是所謂不忘歷史,也不是前車之鑒。從前慢是我們的生活,是為了給砥礪前行的孩子們保留心靈的家園、一份彌足珍貴的回憶,讓他們保留初心,始終有前行的航向。
愿君憶,從前海上明月緩緩伴潮生;也望君歸時,可以快乘輕氣球;還念,還鄉時共賞緩歌慢舞凝絲竹;去兮,則霓為衣兮風為馬,向今后去,風馳電掣。
【點評】
文章第三段“它給你帶來了……”將過去的“慢”生活的價值闡釋得清楚明白。第四段將抽象的概念落到具體的層面,從余光中的“鄉愁”到沈從文的《邊城》再到鮑照的《擬行路難》,引用靈活,文氣斐然。倒數第二、三段是升華段,從“慢”到“中國人本心”再到孩子的心靈家園,作者眼界開闊。
200950170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