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京 張耀紅 徐彩麗 管越強 周占江


摘 要:針對中華鱉“永章黃金鱉”的特點,從環境與設施、飼料及投喂、越冬、病害防治等方面總結了其養殖技術,并重點闡述了五合一藍藻綜合防控技術(潑灑微生態制劑-移植水生植物-套養凈水魚類-物理排藻-生石灰消殺)。
關鍵詞:中華鱉;“永章黃金鱉”;養殖;藍藻防控
中華鱉“永章黃金鱉”(以下簡稱“黃金鱉”),是2018年國家審定推廣的新品種,也是河北省自主選育的第一個水產新品種[1]。黃金鱉體色金黃、營養豐富,食用、觀賞兼具,特別是其寓意吉祥,再加上觀賞鱉的稀有性,一經問世就成為水族玩家的新寵,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養殖前景廣闊。目前,現有的中華鱉養殖技術多側重產量,忽略品相,不完全適用于黃金鱉的養殖,黃金鱉選育小組歷時十幾年,通過生產實踐,探索出許多養殖新技術,尤其是在培養良好體色、體態、外觀等品相方面多有突破,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顯著成果,現基于2020—2021年養殖情況將技術重點總結如下。
1 環境與設施
1.1 試驗地點及環境
試驗地點在阜平縣景濤甲魚養殖廠,鱉場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交通便利,周圍環境安靜。選擇3號稚鱉棚的1#-6#池為試驗池,單個鱉池面積均為50 m2,共計300 m2。
1.2 鱉棚
鱉棚半拱形,為塑料薄膜日光溫棚,保溫、通風、透光性強。為保持良好的透光性建議每年更換塑料薄膜。鱉棚占地500~750 m2,東西走向,墻厚度大于50 cm,內建單側鱉池[2-4]。有條件最好配備空氣能加熱系統、地源熱泵加熱系統。
1.3 鱉池
池形為長方形,東西走向。鱉池規格與要求見表1。每池設進水口、底排水口、溢水口各一個,并設有防逃網。進水口要高于水面,底排水口低于池底。池底部向排水處傾斜,坡度為1%~2%。溢水口與進水口成對角,溢水口位于池梗下方20 cm。
1.4 鱉巢
鱉巢用網孔邊長0.5~1 cm的聚乙烯網片捆扎,高度70~80 cm,在水面上方20~30 cm處垂直懸掛于水中,設置鱉巢數是池鱉數量的1/15(稚鱉)、1/10(幼鱉)、1/5(成鱉)。
1.5 飼料臺
飼料臺可用水泥預制板、石棉瓦、石板、塑料板、瓷磚(反面用)等材料搭建,位于鱉池北側,長度同鱉池長,寬60~100 cm。一端淹沒在水下10~30 cm,坡度25°~35°。
1.6 曬臺
鱉池北側設置曬臺,可采用石棉瓦、木板等材料搭建,曬臺浮于水面上3~5 cm,便于鱉的攀爬,且有利于干燥、曬背;面積占養殖水面的1.5%~2.5%。
2 主要養殖技術
2.1 放養前準備
2.1.1 設施檢修 修整鱉池,檢查進排水、飼料臺、曬臺、鱉巢、防逃網等設施是否正常,發現問題及時修補。
2.1.2 鱉池消毒、加水 放養前15 d沖水洗凈鱉池,用生石灰150~200 mg/L,或二氧化氯(有效成分含量10%)0.3~0.5 mg/L消毒,之后加水20~30 cm晾曬升溫。
2.1.3 肥水 稚鱉、幼鱉放養前7~10 d,用生物肥水素或氨基酸肥水膏等微生態制劑肥水。
2.2 苗種放養
2.2.1 苗種來源及質量要求 黃金鱉購自具有苗種生產許可證的養殖場,且檢疫合格。苗種體色金黃且均勻,無傷病、無畸形、無花斑,有活力、規格整齊;體形圓或橢圓,背腹扁平,裙邊舒展不上翻或下垂。
2.2.2 放養要求 待水色嫩綠或豆綠,透明度在25~35 cm時即可放養,水溫與原暫養溫差≤3 ℃。按照稚鱉40~50只/m2、幼鱉15~20只/m2、成鱉5~10只/m2進行放養,一次性放足。放養前用3%的食鹽水浸洗鱉體10 min,或用聚維酮碘(有效碘1%)30 mg/L浸洗鱉體15 min。
2.3 飼料及投喂
投喂時按照定質、定量、定時、定點的“四定原則”使用全價配合飼料。水下或水上投喂均可。稚鱉每日投喂3次,幼鱉和成鱉每日投喂2次。稚鱉、幼鱉、成鱉投飼率分別為2.5%~3.5%、2.0%~2.5%、1.5%~2.5%,喂后20~30 min吃完為宜,視天氣及鱉的吃食情況可進行調整。
2.4 水質調控
保持水位穩定,維持水質肥、活、嫩、爽,及時撈取懸浮物。保持透明度30~35 cm。隨著稚鱉生長,及時增加水深。適時增氧,保持池水溶氧≥3 mg/L。增氧避開投喂時間。每7~15 d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5~10 cm。最多不超總量的20%;補水后及時潑灑含芽孢桿菌、硝化細菌等的復合微生態制劑。
2.5 藍藻防控
水中藍藻爆發后,藍藻類附著在鱉的背甲上,造成體色暗淡、斑點縱橫,此類黃金鱉只能成為殘次品,因此藍藻的防控是水質調節中的重點。多年來,我們摸索了潑灑微生態制劑、移植(栽)水生植物、套養清道夫魚、物理排藻、生石灰消殺等綜合防控技術,取得了較好的防控效果[3-9]。
2.5.1 潑灑微生態制劑 定期補充復合微生態制劑,構建良好的菌相[4]。每7 d全池潑灑改底、益水素等微生物制劑一次,同時潑灑紅糖1~2 g/m3。氣溫最高月份的使用量,一般為正常用量的1.2~1.5倍,避免藍藻爆發。
2.5.2 移植水生植物 用竹竿或網片做成簡易浮床,在上面移植水葫蘆、銅錢草、空心菜等。浮床面積占鱉池10%~20%,以抑制富營養化,控制藍藻爆發[6]。
2.5.3 套養凈水魚類 套養耐低氧的凈水魚類如清道夫等。池中先放魚后放養鱉,間隔5~7 d。套養清道夫規格與密度:稚鱉池3~5 cm/尾,密度5~10尾/m2;幼鱉池、成鱉池規格5 cm/尾以上,套養密度10~12尾/m2[6-9]。
2.5.4 物理排藻 藻類爆發時,一邊加入新水,一邊用溢水口排水,利用水的沖力把表層藻類去除。
2.5.5 生石灰消殺 藍藻爆發,池水出現藍藻腥味,水面覆蓋油漆狀的菌膜,用75 mg/L的生石灰全池潑灑,隔3 d再潑一次。
2.6 日常管理
2.6.1 巡池 堅持早、中、晚巡池,隨時掌握鱉的攝食情況,以此調整投飼量,觀察鱉的活動情況,如發現有行為異常的鱉或病鱉,及時隔離。及時清除殘余飼料,清掃飼料臺。查看水色、測量水溫、聞有無異味。
2.6.2 通風換氣、搭網遮陽 一般中午掀起鱉棚南側棚膜半小時通風換氣。盛夏季節加強鱉棚的通風及遮陽降溫,可在棚膜外側搭遮陽網,遮陽面積最多為大棚面積的40%,避免水溫過高影響池鱉的攝食、活動。水溫超過33 ℃時酌情加入新水降溫。
2.6.3 生產記錄 在養殖過程中,填寫養殖、用藥、銷售三項記錄,并保存至該批產品全部出售后2年以上。
2.7 越冬
水溫降至20 ℃以下時并池越冬,鱉池徹底換水消毒,并消毒鱉體(見2.1.2、2.2.2)。池底鋪設黃土5~10 cm,并加水到90 cm以上,越冬期間放養密度:幼鱉50~60只/m2、成鱉15~20 只/m2。
如果在原池越冬,需陸續換掉池塘老水60%,潑灑微生態制劑改良底質,提高水位至110 cm以上。
2.8 病害防治
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2.8.1 環境及工具消毒 池水用二氧化氯(有效含量8%) 0.3 mg/L潑灑,或苯扎溴銨(按說明使用)或生石灰40 mg/L化漿潑灑,每15 d一次,三者交替使用;過道、飼料臺與曬臺等用100 mg/L的生石灰化漿潑灑,5~7 d一次;工具用食鹽10%或漂白粉5%浸洗20~30 min,每周2~3次。
2.8.2 投喂免疫增強劑 在飼料中加入免疫增強劑投喂,兩月一次,每次15~20 d。
2.8.3 鱉病治療 常見鱉病治療藥物、用法、用量見表2[3-4]。
3 結果
6個試驗池共計300 m2,2020年6月8日放養稚鱉,規格3~4 g/只,放養密度40~50只/m2。2021年10月20日測產,規格302 g/只,總重4 099.65 kg,總成活率90.5%,平均單產6.83 kg/m2。
經過挑選,試驗池中的超品黃金鱉占比可達30%,普通商品級黃金鱉的占比最多,達65%;不合格黃金鱉占比5%。
黃金鱉200 g以上即可做觀賞銷售。
超品黃金鱉:品相超級上乘的黃金鱉。身體完整無外傷,體色橙黃明亮、色澤通透、體態圓潤,池邊售價200元/只以上。
普通商品級黃金鱉:身體完整無外傷,體色橙黃均勻一致,但整體色澤不太靚麗,體態大體圓潤。
不合格黃金鱉:體色黃得不均勻,或混有黑點,或體表有外傷。
4 分析與討論
4.1 鱉棚
光照對鱉體色有重要影響,要求棚膜透光度要強,避免太陳舊或塵土遮光,一般選擇高透光率耐老化的聚乙烯塑料薄膜,一年一換。
4.2 食臺、曬臺
本地養殖大棚、養殖池受光照、地理、可操作性等因素影響,面積小,大都500~750 m2。綜合考慮,食臺長度與池邊長度一樣,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資源條件,保證了進食區的面積,也能兼做曬臺,擴大曬背區面積。
為了增加鱉體受光照的時間和強度,確保其色澤鮮艷,建議單獨設置曬臺。曬臺浮于水面上3~5 cm,便于鱉的攀爬,且有利于干燥、曬背。面積占養殖水面的1.5%~2.5%,是現在普遍采用的設置。曬臺位置在鱉池北側,光照角度更適宜曬背。
4.3 飼料及投喂
為了保持黃金鱉的良好的體型,避免體過厚,體內脂肪積累過多,筆者制定的投飼率略低于普通商品鱉。解剖觀察養殖對比情況,日餌率略低時,黃金鱉體內臟脂肪含量顯著降低,體比系數降低11.3%以上,黃金鱉體活力和運動性能提高,成活率、發病率等未見異常。
關于黃金鱉投喂飼料后在多長時間吃完為宜的問題,標準[10]中建議是2 h內,而筆者建議在飼料投喂后20~30 min吃完為宜。據觀察,在河北地區大部分集約化鱉場,正常攝食時商品中華鱉和黃金鱉在20~30 min就能完成進食[3-4]。
4.4 藍藻防控
黃金鱉最具鮮明的體色特征,按照普通鱉的養殖方式或者養殖不當,極其可能化為烏有,喪失觀賞價值,淪為殘次品。筆者[6]在前期藍藻防控試驗中發現,鱉池分別采用施用微生態制劑、種植空心菜、套養清道夫三種不同模式凈化水質,對藻類密度的平均抑制率分別為65.89%和75.48%、77.38%和40.42%、63.60%,對鱉池水質都有較顯著的凈化作用,能抑制鱉池富營養化,預防藍藻的形成[5-6]。其中,套養清道夫模式綜合效果最好,鱉體優質率提高15%以上,病害發生率降低10%,每茬養殖水的利用時間提高20 d以上,幼鱉生長速度提高33%[6-9]。在套養凈水魚試驗中,魚的種類也選擇過鰱、鳙、紅藍龍魚等,但這些魚的存活率極低,試驗不成功。原因可能是池水溫度較高、溶氧較低。目前只有清道夫試驗成功,其他種類有待進一步試驗。
4.5 越冬
調查走訪保定市的中華鱉養殖場,發現越冬期間池底有的鋪沙子,有的鋪黃土,有的什么也不鋪。越冬池水深在120 cm以上。在養殖基地對上述三種底質模式進行越冬試驗對比發現,黃金鱉成活率差距不大。但鋪黃土模式中,池水水質不易變壞,擦傷率降低,黃金鱉鱉體完整率最高、顏色也最好,所以建議越冬期間池底鋪設黃土。而鋪設黃土后,黃金鱉有鉆埋習性,發現水深維持在90 cm也沒有問題。通過環境的改良優化,黃金鱉稚鱉色澤通透,趾爪尖銳,四肢干凈,體表完整,優質率達到85%以上。
2015—2021年,黃金鱉選育小組累計試驗示范黃金鱉養殖面積達40 780 m2(日光棚)+142 hm2(池塘魚鱉混養),經過多年試驗和改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黃金鱉養殖技術,建立了黃金鱉養殖生產的質量保障體系,在示范基地商品鱉的一級率能達到93%以上。黃金鱉養殖技術的總結為廣大養殖群眾提供技術先進、操作性強的統一規范,對推動產業向標準化、現代化、質量化發展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耀紅.“黃金鱉”健康養殖技術[S].河北農業,2020(8):21-25.
[2] 張躍紅,管越強,高倩,等.日光導入式中華鱉溫室大棚養殖裝置:CN201921925541.X[P].2020-07-28.
[3] 保定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中華鱉“永章黃金鱉”養殖技術規程:DB 1306/T 187-2021[S].2021.
[4] 保定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中華鱉“永章黃金鱉"繁殖制種技術規程: DB 1306/T 188-2021[S].2021.
[5] 張耀紅,曹杰英,袁春營,等.中華鱉養殖用微生態制劑的研制及應用效果評價[J].河北漁業,2007(12):18-21.
[6] 葛京,張耀紅,管越強,等.三種不同模式對鱉池池水的凈水效果比較[J].中國水產,2012(12):69-72.
[7] 張耀紅,管越強,葛京,等.集約化鱉池套養清道夫初試[J].河北漁業,2013(1):21-23.
[8] 葛京,趙士超,高倩,等.一種新型集約化鱉池套養模式介紹[J].漁業致富指南,2013(17):43-44.
[9] 張躍紅,管越強,馬光,等.集約化鱉池套養觀賞魚的節水增效方法:CN201710477099.8[P]. 2020-02-11.
[10] 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無公害食品 中華鱉養殖技術規范:NY/T 5067-2002[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 2002:1-5.
(收稿日期:2021-09-14;修回日期:2021-12-31)
337650190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