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毅,邱靜玲
(成都市新都區中醫醫院超聲科,四川成都 610500)
糖尿病是當前臨床發生率較高的一種慢性疾病,臨床特征以高血糖為主,如果控制或治療不理想,易導致其他疾病的發生,如動脈粥樣硬化,且疾病發展速度快,最終會導致下肢血管病變的發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具有間歇性跛行、下肢疼痛及下肢麻木等臨床特點,如果預防不及時,可能會產生截肢、缺血性壞疽等不良后果,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臨床中多數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確診時已經發展到中晚期[1],針對臨床癥狀表現較隱匿的部分患者,為及早發現并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需要加強對檢查的重視。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是臨床常用檢查方法之一,具有無創、操作便捷、可重復等特點,逐漸被廣泛應用。本研究主要圍繞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的影像學特征及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價值進行展開,具體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成都市新都區中醫醫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為觀察組,另選同期6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對照組受檢者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齡27~75歲,平均年齡(45.87±4.19)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25~76歲,平均年齡(45.91±4.23)歲。兩組受檢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成都市新都區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受檢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觀察組患者符合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診斷標準[2]且經臨床確診。排除標準:①合并器質性病變;②合并血液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③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④精神異常;⑤短期內采用抗凝藥物。
1.2 研究方法 兩組受檢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GE Ultrasound Korea,型號:GELOGIQ-S8)進行檢查,調節探頭頻率為7.0~13.0 MHz。詳細操作如下:檢查前,為受檢者講解需要注意的問題。檢查體位:股動脈檢查時,體位調整為仰臥體位,輕微屈曲下肢,外展足部,后告知受檢者內收足部,對足背動脈進行檢查;調整體位為俯臥體位,對腘動脈進行檢查。采用超聲探頭對上述血管進行橫切與縱切、自上向下交替檢查,對下肢血管管腔進行觀察,檢測血管前壁與后壁內黏膜在舒張期時到中層的厚度(IMT),并準確記錄。觀察管腔是否狹窄、管壁是否光滑、管腔是否存在斑塊、管腔內血液充盈狀況等。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下肢動脈管徑。包括股動脈、腘動脈和足背動脈。②觀察下肢血管病變狀況。判斷標準:斑塊形成為內中膜厚度超過1.5 mm;血管狹窄程度包括0~5級,5級代表閉塞;1級~4級表示狹窄[3]。③觀察下肢動脈血流量。包括股動脈、足背動脈和腘動脈。④評估斑塊、硬化及狹窄評分。硬化評分標準:0分表示正常;1分表示動脈內膜未見斑塊,厚度增加顯著;2分表示動脈位置存在斑塊或者輕微狹窄,同時伴有強回聲。狹窄評分標準:0分表示正常;1分表示輕度狹窄;2分表示中重度狹窄;3分表示血液流動停止,血液表現為閉塞狀態;斑塊評分標準:0分表示正常;1分表示存在單發性斑塊;2分表示多發性斑塊;3分表示存在彌漫性斑塊。⑤觀察兩組受檢者下肢血管影像學特征。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通過(±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通過[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或校正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受檢者下肢動脈管徑比較 觀察組受檢者股動脈、腘動脈和足背動脈管徑均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受檢者下肢動脈管徑比較(mm, ±s )

表1 兩組受檢者下肢動脈管徑比較(mm, ±s )
分組 例數 股動脈 腘動脈 足背動脈觀察組 60 6.98±0.294.02±0.131.45±0.23對照組 60 7.65±0.235.63±0.242.17±0.21 t值 -14.021 -45.690 -17.907 P值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受檢者下肢血管病變狀況比較 觀察組受檢者閉塞率、狹窄率和斑塊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受檢者下肢血管病變率比較[例(%)]
2.3 兩組受檢者下肢血流量對比 觀察組受檢者腘動脈、股動脈和足背動脈血流量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受檢者下肢血流量對比(mm3/s, ±s )

表3 兩組受檢者下肢血流量對比(mm3/s, ±s )
分組 例數 腘動脈 股動脈 足背動脈觀察組 60 10.75±2.23 35.01±5.12 0.70±0.31對照組 60 13.28±2.82 42.89±5.41 1.52±0.74 t值 -5.451 -8.195 -7.917 P值 0.000 0.000 0.000
2.4 兩組受檢者斑塊、硬化及狹窄評分比較 觀察組受檢者斑塊、硬化和狹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受檢者斑塊、硬化及狹窄評分比較(分, ±s )

表4 兩組受檢者斑塊、硬化及狹窄評分比較(分, ±s )
分組 例數 斑塊 硬化 狹窄觀察組 60 2.84±0.292.57±0.212.48±0.13對照組 60 0.32±0.050.39±0.040.18±0.03 t值 66.331 78.990 133.534 P值 0.000 0.000 0.000
2.5 兩組受檢者影像學特征分析 觀察組受檢者下肢血管動脈內膜厚度增加明顯,且較為粗糙,病變位置動脈血管內膜回聲增強明顯,連續性較差,中斷現象明顯。管腔中存在多發或單發混合回聲、強回聲、低回聲,可見粥樣硬化,有些存在斑塊出血等現象,血管中可見斑塊血流充盈缺損,狹窄位置血流較細且表現為五彩鑲嵌,血管收縮導致峰值血流速度加快,血管舒張時,反向血流消失,閉塞血管段中無彩色血管,重度狹窄血管段或閉塞血管中存在單向急速血流頻譜,遠端血流頻譜呈小慢波(見圖1)。對照組受檢者下肢動脈血管內膜連續性良好,血流頻譜表現為三相波,管腔內流層充滿(見圖2)。

圖1 觀察組受檢者下肢動脈影像學特征

圖2 對照組受檢者下肢動脈影像學特征
2型糖尿病是臨床常見、多發的一種內分泌科疾病,同時也是中老年人多發疾病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的日益改變,2型糖尿病患者人數日趨增加,該病的發生嚴重影響中老年人身體健康。研究發現,中老年人群機體機能逐漸減退的同時,易合并高血脂、肥胖及高血壓等基礎疾病,再加之酗酒、不合理飲食、吸煙等不良習慣,導致了糖尿病患病風險的加重,同時也具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有關資料顯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誘發因素中,吸煙是其主要因素。其與該類患者死亡、心肌梗死及腦卒中等疾病的發生有關[4]。煙草中部分有害成分被機體吸收,慢慢作用在糖尿病下肢病變血管中,經過一系列的炎癥反應和級聯反應等,使得斑塊頻繁受到損傷,導致斑塊纖維帽的完整性受到破壞,最后出現斑塊不穩定現象。糖尿病發生后,患者機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導致諸多臟器發生器質性損傷,早期對機體功能造成不良影響,進而導致許多并發癥的發生,其中下肢血管病變發生率較高。
肢體血液供應欠缺導致的肢體營養神經功能障礙是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病癥之一,臨床表現為肢體皮膚溫度降低、下肢感覺異常、靜息痛、下肢疼痛、間隙性跛行及下肢麻木等,部分皮膚可能由于血液循環異常而出現發黑、潰爛等現象。目前為止,臨床關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病因研究仍不明確。有關研究顯示,脂肪代謝紊亂初期通常累及下肢小動脈,機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改變了血管壁病理狀態,在氧化應激反應的作用下產生炎癥因子,從一定程度上損傷了血管壁內皮功能,使其出現功能紊亂現象[5]。血管壁上的氨基酸及蛋白質出現非酶糖化反應,糖化血管壁上形成的結構蛋白,使得血管管腔狹窄速度加快。平滑肌快速增殖與大量聚集糖化終產物、血脂濃度提高及血脂代謝紊亂等存在緊密聯系,血管內中膜厚度增加,降低了血管腔的彈性。平滑肌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導致的脂質反應直接影響著血管腔狹窄閉塞等,同時,管壁內膜由于紅細胞和血小板大量聚集,導致厚度出現不同程度的增加,然后形成粥樣硬化斑塊,導致血管管腔狹窄,有些甚至出現閉塞,若治療不及時,可能出現壞疽或者下肢缺血壞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發生后,動脈側支循環較差,且存在顯著的血管鈣化現象。對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該類斑塊結構穩定性較差,由于血流沖擊的作用,很容易出現斑塊出血、斑塊破裂、形成血栓等,使得血管管腔閉塞加重。所以,選擇正確的檢查方法及早診斷并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十分重要。
磁共振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超聲和CT等影像學檢查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診斷的主要方法。經過研究發現,盡管磁共振血管造影和CT檢查方法能夠顯示病變部位,但是價格高、輻射性強等局限性限制了其使用范圍。血管造影檢查方法是以往用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診斷的主要方法,同時也是“金標準”,盡管該檢查方法診斷準確率高,但其是一種有創檢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和創傷性,診斷費用高,對于經濟壓力較大的患者不適用,且具有較差的診療依從性,導致延誤最佳治療時間[6]。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方法是一種無創檢查方法,具有操作簡單、便捷,診斷準確率高、特異度高、靈敏度高、重復性高等特點,能夠從不同角度對患者下肢血管走行進行動態觀察,并對管腔內中膜厚度和血管管徑進行測量,判斷硬化斑塊形成狀況,及時了解、判斷下肢血管病變發生和發展狀況,其在下肢血管病變的診斷中具有重要作用[7]。健康中老年人下肢動脈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以發現,血管壁內膜較光滑,動脈走行正常,血管管壁及血管束間存在清晰界限,一般情況下無血管狹窄現象[8]。同時有研究發現,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以發現,管腔內斑塊凸起,斑塊位置血流由于管壁狹窄出現血流充盈欠缺或血流變細現象,有些甚至中斷,收縮階段峰值快速提高[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受檢者閉塞率、狹窄率和斑塊率高于對照組,斑塊、硬化及狹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據有關資料顯示[10],由于糖尿病患者長時間采用胰島素治療,進而加快了動脈平滑肌生長速度,內皮過量聚集,這同樣是導致動脈血管閉塞的危險因素之一。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方法能夠清晰顯示患者血流動力學及解剖結構,準確評估病變程度,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有助于及早預防、治療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本研究結果與姜慧[11]研究一致。
利用超聲檢查方法能夠對動脈血管內膜進行觀察,應用價值較高。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其表現如下:內膜光滑性較差、粗糙、厚度增加等,同時回聲表現為不規則,在血流遇到狹窄部位后,血液流動速度延緩,血流信號減弱,斑塊管腔狹窄[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受檢者股動脈、腘動脈和足背動脈管徑、血流量少均優于對照組。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診斷應用效果較好,可以準確反映患者血管狀況,為后期治療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診斷過程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方法能夠清晰反映下肢動脈病變血流量和血管管徑,同時能夠顯示內膜厚度、斑塊數量大小及斑塊影像學特征,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值得臨床采納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