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會秀,徐萍萍
(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北京 100009)
對于存在睡眠障礙的人群來說,休息時間不足易出現乏力、困倦等癥狀,嚴重的則會引發情緒低落及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癥狀,影響其正常工作及生活。更年期是女性正常的生理周期,在這一時期,女性體內雌激素分泌下降,身體機能受到影響,失眠成為這一時期的常見病及多發病[1]。通過分析更年期失眠發生的原因,發現此時女性性激素分泌量不足,會導致大腦皮層的控制能力下降,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而女性一旦進入更年期,還會出現情緒、行為及認知異常的情況,都會導致失眠的進一步加重[1]。中醫將失眠納入“不寐”的范疇,認為更年期失眠的發生原因在于女性腎氣虧虛,且陰精虧損,引發臟腑血氣紊亂,進而導致陰陽失衡。更年期失眠的病理因素在于精血不足及營衛失和,主要采取滋陰補腎、寧心安神為治療原則。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更年期失眠的治療方案,本次研究將寧神湯及中醫針灸應用在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70例更年期失眠患者的治療中。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在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進行更年期失眠治療的70例病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5例。觀察組年齡45~53歲,平均年齡(48.6±1.5)歲;病程2個月~4年,平均病程(2.8±0.8)年。對照組年齡46~54歲,平均年齡(48.2±1.0)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病程(3.0±0.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患者及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診斷標準:中醫以《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三)》[2]為不寐的評估標準;西醫以《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孤獨癥診斷標準的臨床研究》[3]進行失眠癥的診斷;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失眠診斷標準;②均處于更年期。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惡性腫瘤疾病者;②其他器質性疾病導致的失眠;③肝腎、心臟功能異常者;④合并其他精神疾病患者。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組后均進行相關輔助檢查。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西藥治療,患者口服谷維素(濟寧市安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37022480,規格:10 mg/s)及右佐匹克隆片(江蘇天士力帝益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209,規格:2 mg)治療,前者1 s/次,3次/d;后者睡前口服,1 mg/次,1次/d。連續治療30 d。
觀察組患者采取寧神湯聯合針灸治療。寧神湯方藥組成:生地黃、熟地黃、山茱萸、丹參、百合、遠志、夜交藤、玄參各15 g,柏子仁20 g,茯神、牡丹皮、郁金各10 g,炒酸棗仁30 g。隨證加減,伴隨煩躁易怒者,加梔子、芍藥,伴隨痰郁內熱者,加黃連、竹茹各15 g,伴隨心悸者,加琥珀、龍骨、牡蠣各10 g,伴隨盜汗者,加青蒿10 g,地骨皮5 g。上述中藥均經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中藥房統一煎煮后,分袋密封包裝,1劑/d,早晚各200 mL,溫服。并在此基礎上,采取針灸治療,取穴百會、風池、印堂、神門、內關、三陰交、足三里、太溪等穴位,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將治療需要的穴位使用75%的酒精進行徹底消毒。選擇1.5寸毫針向后平刺百會穴,以1寸毫針直刺內關及神門穴,刺入深度在0.3~0.5寸。以2.0寸毫針直刺足三里及三陰交,刺入深度為1.2~1.5寸。以1.5寸毫針針刺風池穴,針尖沿著喉結方向斜刺入0.8~1.2寸。在針刺治療過程中,患者有頭腦清爽感為宜。針刺過程中,以提插捻轉及平補平瀉法運針。得氣后留針30 min,期間行針2次。連續治療15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評估治療效果。完全改善:患者在30 min內入睡,睡眠期間無覺醒,睡醒后精力充沛,無醒后不適癥狀,白天工作及生活中無困倦情況;改善:患者在60 min內入睡,睡眠期間覺醒次數低于2次,睡醒后有輕微困倦感,不影響工作及生活;未改善:患者入睡困難,睡眠期間易醒,睡后精神疲憊、困倦等情況未見改善,甚至加重;總改善率=完全改善率+改善率。②評估患者睡眠質量,以匹茲堡睡眠指數評分(PSQI)評估[4],總評分21分,主要進行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及睡眠質量的評估,分數與睡眠質量成反比。③評估中醫證候改善情況,以《中醫內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三)》進行評估,觀察潮熱、盜汗及心煩、乏力等伴隨癥狀改善情況,均以0~4分評估,分數與癥狀嚴重程度成正比。④評估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以SF-36生活質量量表評估,總評分100分,分數與生活質量呈正比[4]。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應用SPSS 21.0軟件實現數據的分組處理、錄入以及統計分析,在數據資料錄入之后采用定性與定量的方式進行分組記錄,定性的數據不需要分類變量。數據檢驗期間所有均數采用t值進行檢驗,百分制數據采用χ2值進行檢驗,在數據對比差異中P<0.05時證明數據差異滿足統計學意義標準。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從兩組患者疾病改善及控制情況看,觀察組患者97.14%的疾病改善率,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2.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例(%)]
2.2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對比 從患者睡眠質量改善情況上看,兩組患者治療前的PSQI各項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PSQI各項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對比(分,±s )

表2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對比(分,±s )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入睡時間 睡眠時間 睡眠效率 睡眠質量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5 2.8±0.7 1.4±0.5* 2.7±0.7 1.0±0.4* 2.8±0.6 1.1±0.6* 2.0±0.8 0.7±0.6*對照組 35 2.8±0.8 1.7±0.6* 2.7±0.6 1.7±0.7* 2.8±0.7 1.6±0.9* 2.0±0.9 1.1±0.8*t值 0.000 2.272 0.000 5.137 0.000 2.735 0.000 2.366 P值 1.000 0.026 1.000 0.000 1.000 0.008 1.000 0.021
2.3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改善情況對比 從中醫證候積分改善情況上看,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各項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改善情況對比(分,±s )

表3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改善情況對比(分,±s )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潮熱 盜汗 心煩 乏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5 3.4±0.3 1.0±0.2* 2.6±0.3 0.9±0.2* 3.0±0.2 0.9±0.2* 2.9±0.2 0.9±0.2*對照組 35 3.3±0.4 2.0±0.3* 2.7±0.3 1.6±0.3* 3.2±0.5 2.7±0.3* 3.0±0.3 2.2±0.3*t值 1.183 16.408 1.394 11.486 2.197 29.535 1.641 21.331 P值 0.241 0.000 0.168 0.000 0.031 0.000 0.106 0.000
2.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從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看,兩組患者在治療前的SF-36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SF-36評分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與對照組相比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分,±s )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分,±s )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SF-36評分:生活質量量表評分。
組別 例數 SF-36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5 65.8±4.2 89.2±5.7*對照組 35 66.4±4.7 80.2±5.0*t值 0.563 7.022 P值 0.575 0.000
睡眠質量的高低對人的整體機能影響較大。睡眠質量的影響因素,包括準備時間、入睡時間、起床時間及生活習慣、周圍環境及人體自身功能因素等[5]。發生睡眠障礙的患者,多存在以上因素不協調的情況。失眠屬于一種全球性的常見病,引發失眠的原因很多,更年期癥狀是其中一種重要因素。更年期女性從性成熟期向老年期過渡,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分泌不足,精神及情緒穩定性也受到影響[6]。隨著其對外界適應能力的下降,會逐漸出現以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及神經心理問題為主要發病特征的綜合征。更年期失眠發病較為普遍,西醫治療一般采取谷維素以及安定等藥物進行植物神經功能及睡眠質量的調節,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的療效,但西藥治療的不足在于不能長期維持,停藥后易復發,且容易產生耐藥性、依賴性及肝功能損傷等不良反應[7-8]。因此,雖然很多患者在應用西藥治療的過程中發現入睡障礙的情況得到改善,但睡醒后的倦怠及昏沉等感受并未改善;另外,采用常規西藥進行鎮靜催眠治療,還具有成癮性及反彈特征。而激素替代療法是通過改善患者機體內的雌激素水平達到改善疾病癥狀的目的,但引發的藥物毒性較大,增加了患者罹患各種婦科疾病的風險。
中醫研究認為,中老年婦女進展到更年期,極易腎虛陰虧、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因而心火亢進,容易導致心腎不交,引發失眠[9]。因此,在更年期失眠的中醫治療中,應以交通心腎,滋陰補陽及寧心安神為基本治療原則。更年期失眠患者主要易出現潮熱及盜汗、失眠健忘及心煩易怒等中醫癥狀,若要改善這些疾病癥狀,需要以多種中醫手段開展治療。另外,中醫認為氣血津液均遵循一定的脈絡濡養全身,因而若想保持身體運行正常,需要保證氣血津液運行于筋脈當中,以發揮調節作用。中醫針灸是中醫治療的一大特色方法。本研究的針灸選穴中,百會穴位于頭頂,是開竅寧神的重要穴位;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互的穴位,能夠發揮調節足三陰經氣血運行的效果,針刺三陰交,有滋陰補腎、健脾胃、強肝腎之功效。而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針刺可調節脾胃功能,發揮補中益氣之功效;神門為手少陰經原穴,為氣血運行之要學。針刺治療上述穴位,能夠改善心肝腎及脾臟之功能,發揮寧神安心之功效。整體來說,采取針刺治療,能夠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促全身氣血運動,可調陰陽,改善心腎不交及陰陽失衡導致的失眠癥狀。中藥方劑在各種臨床疾病的治療中均有廣泛的應用。方藥寧神湯中以熟地黃及生地黃入藥,能夠發揮滋陰補腎,養血之功效;山茱萸也可發揮滋補肝腎的作用;茯神有滲水利濕及寧神健脾之功效;牡丹皮及丹參能夠發揮清熱去燥及養血活血之功效;百合入藥可發揮清熱養陰及寧氣安神之功效;酸棗仁及柏子仁能夠發揮養心安身之功效[8]。從現代藥理學角度看,寧神湯中的川芎、丹參及紅花等入藥均能夠促進周身血液循環,以降低缺血缺氧引發的煩躁癥狀;而地黃則能夠充分發揮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作用,能夠鎮靜大腦皮層;酸棗仁有抑制單胺類神經遞質傳遞而發揮中樞神經鎮靜的效果;以上藥物共同應用,能夠顯著改善更年期患者的身體機能[10]。中藥寧神湯與針灸治療聯合應用,可通力發揮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促使周身血液循環恢復,改善患者機體激素水平,從而降低更年期對失眠的影響。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疾病改善率和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中醫證候積分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這一研究結果說明寧神湯聯合中醫針灸治療,能夠充分發揮針刺對相關穴位的刺激作用,顯著改善中樞神經的作用,還可改善周身血液循環,調節機體陰陽平衡,最終改善失眠癥狀[11]。
綜上所述,在更年期失眠的臨床治療中,通過寧神湯及針灸的聯合治療,可促進患者身體機能盡早恢復,五臟六腑功能協調發展,對更年期癥狀引發的失眠有顯著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