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提·沙依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乳腺甲狀腺科,新疆烏魯木齊 830001)
乳腺癌是臨床中尤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隨著醫療理念的轉變與更新,乳腺癌進入綜合治療時代,臨床醫師根據患者疾病分期,酌情選擇手術、化療、放療等各種手段。乳腺癌根治術、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全乳房切除等術式是當前常用的手術方案,但是在治療過程中,女性由于第二性征破壞及放化療產生諸多不良反應,加重了患者抑郁、沮喪等不良心理,影響其治療依從性,不利于預后。隨著醫療理念與審美觀的更新,患者對乳腺癌手術治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乳術是在治療疾病的基礎上,縮小手術切除范圍,保留乳腺腺體及乳房大體的外觀形狀,滿足患者對乳房形體美觀的要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本研究旨在探討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對乳腺癌患者圍術期指標、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的影響,現將研究所得詳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82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均于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間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進行治療,按照手術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保乳手術,41例)和對照組(改良根治術,41例)。所有患者均為女性。對照組患者年齡23~50歲,平均年齡(37.63±5.18)歲;TNM分期[2]:Ⅰ期21例,Ⅱ期20例;腫瘤直徑1.3~2.6 cm,平均直徑(1.91±0.59)cm。觀察組患者年齡24~50歲,平均年齡(37.38±5.42)歲;TNM分期:Ⅰ期22例,Ⅱ期19例;腫瘤直徑1.2~2.7 cm,平均直徑(2.01±0.55)cm。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后無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可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審定并批準實施此項研究。診斷標準:將《乳腺癌診療指南和臨床實踐歷程》[3]作為參考。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經臨床病理學檢查確診者;②病灶距乳頭距離≥2 cm者;③TNM分期為Ⅰ~Ⅱ期者。排除標準:①哺乳或孕期患者;②合并凝血功能異常;③合并惡性腫瘤;④合并肝、腎、脾功能異常;⑤既往有胸壁乳腺放射治療史;⑥遠處轉移。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保乳手術,以患者乳房大小、形態、病灶位置為依據,做弧形、放射狀或者橫行切入口,擴大切除原發病灶,保留腫瘤上方組織,將病灶組織及其周圍1 cm左右的正常組織完全切除,避免破壞乳房美學及對乳頭位置產生影響。對病灶切緣均縫線標記,術中進行快速冰凍處理后,實施病理診斷,以判定切緣處性質及是否完全切除腫瘤病灶。若切緣處為陽性,則擴大切除范圍,并送檢切除的組織,若病理仍顯示陽性,則繼續擴大切除范圍,直至結果陰性。當切除范圍超過3 cm時,將術式改為改良根治術。若切緣處組織病理診斷顯示陰性,則縫合切口。為避免損傷乳房外形,應將兩側殘端乳腺腺體不實施縫合,止血后,實施皮內縫合。另于腋窩處做手術切口,切入口與腋褶平行,實施前哨淋巴結活檢或將淋巴清掃,操作時注意避免損傷胸背神經、胸長神經;將引流管置于切口處,實施負壓處理并做好引出護理,術后對患者患肢功能進行康復指導。予以對照組患者改良根治術。臨床醫師結合患者乳房大小、形態、病灶位置等信息,做切口入口距離病灶大于3 cm的縱向、橫向梭形切口,將患者腫瘤周圍皮膚進行切除,清掃全乳房和胸大小肌間淋巴結,隨后分離鎖骨下血管,清掃腋窩淋巴結、Berg分級中Ⅰ、Ⅱ
期水平的淋巴結,操作時注意保留胸大小肌。術后對創面進行清洗、浸泡,維持蒸餾水溫度于45 ℃,浸泡持續5 min,安置引流管的位置為胸壁、腋下,間斷縫合創口,實施引流管負壓處理,術后待患者情況有所恢復后,及時撤除引流管。兩組均于術后隨訪18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 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拔管時間。② 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分別于術前術后,抽取兩組患者外周血約5mL,制備血清:轉速3 000 r/min離心15 min,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5-3(CA15-3)、組織多肽抗原(TPA)水平。③自尊度及生命質量評分。于術后,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4]、中文版乳腺癌病人生命質量測定量表[5]評估,前者總分40分,分數越高患者自尊度越好;后者總分144分,分數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④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評分。采用漢化版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6]評估,包括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兩項內容,兩項各包含30個5級評分,患者對每項問題均回答兩次,一次是實際情況,一次是理想狀態,根據兩者差值的絕對值得出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不滿意程度,分值越高患者不滿意程度越嚴重。⑤ 滿意度。采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自擬評分表評估,其中滿意度總分100分,分為滿意(≥85分)、基本滿意(60~84分)、不滿意(≤59分),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⑥ 并發癥發生情況和復發情況。并發癥包括圍術期皮下積液、患側上肢腫脹、局部皮瓣缺血。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發生例數/總例數×100%。;術后18個月復發情況包括局部復發、腫瘤遠處轉移情況。復發率=復發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用統計軟件SPSS 23.0作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代表,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代表,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拔管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s )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s )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引流量(mL) 拔管時間(d)觀察組 41 119.18±18.26 95.81±12.19 381.28±42.78 5.63±1.85對照組 41 151.15±20.23 127.93±10.16 586.82±55.03 7.67±1.59 t值 -7.512 -12.960 -18.882 -5.355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血清CEA、CA15-3、TP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相比,術后兩組患者血清CEA、CA15-3、TPA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

表2 兩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
注:與術前前比,*P<0.05。CEA:癌坯抗原;CA125-3:糖類抗原;TPA:組織多肽抗原。
組別 例數 CEA(μg/L) CA15-3(U/mL) TPA(U/L)術前 術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1 8.93±1.12 3.64±0.54* 40.64±5.15 24.65±3.31* 70.24±13.11 47.51±8.56*對照組 41 8.81±1.14 4.13±0.83* 40.92±5.94 29.62±3.74* 70.23±13.04 52.35±8.81*t值 0.481 -3.169 -0.228 -6.372 0.003 -2.52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自尊度及生命質量評分比較 術后,觀察組患者自尊度、生命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自尊度及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分,±s )

表3 兩組患者自尊度及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分,±s )
組別 例數 自尊度 生命質量觀察組 41 32.41±5.42 128.98±10.37對照組 41 23.18±4.37 111.42±8.65 t值 8.489 8.326 P值 <0.05 <0.05
2.4 兩組患者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評分 術后,觀察組患者親密度不滿意程度、適應性不滿意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評分比較(分, ±s )

表4 兩組患者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評分比較(分, ±s )
組別 例數 實際親密度 理想親密度 親密度不滿意程度 實際適應性 理想適應性 適應性不滿意程度觀察組 41 74.18±9.01 85.37±8.82 9.55±3.28 53.50±5.12 60.10±5.81 7.55±2.37對照組 41 62.14±5.03 73.23±4.61 11.75±3.68 39.90±5.37 51.35±4.58 12.85±2.73 t值 7.471 7.811 -2.858 11.737 7.573 -9.38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5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術后,觀察組患者滿意度(82.93%)高于對照組(63.41%),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例(%)]
2.6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比較 圍術期,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14.63%)低于對照組(34.15%);術后18個月,觀察組患者復發率(9.76%)低于(26.83%),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比較[例(%)]
乳腺癌主要是由于多種致癌因子作用于乳腺上皮細胞發生增殖失控而引起,屬于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發病率的疾病,會出現在各個年齡階段,目前臨床中關于乳腺癌發病原因尚未得出統一結論,但多認為與內分泌紊亂、遺傳等因素有關。手術作為可根治乳腺癌的治療手段,在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改良根治術可有效切除腫瘤組織,阻斷腫瘤細胞轉移,但其切口較大,可造成乳房術后缺失,巨大疤痕遺留,給患者帶來極大心理創傷與陰影。
保乳術通過切除局部腫瘤和周圍正常乳腺組織,保留其他剩余的乳腺組織,不僅能夠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而且還可避免常規切口因創面較大給患者造成二次傷害,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拔管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少于對照組,術后自尊度、生命質量、親密度滿意程度、適應性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圍術期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術后18個月復發率低于對照組,提示乳腺癌患者應用保乳手術治療可有效改善圍術期指標,提高患者自尊度、生命質量,加強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提高滿意度,減少并發癥、復發。CEA是多糖蛋白復合物,屬于臨床常見的非特異性腫瘤標志物,可作為乳腺癌診斷、病情進展評估的重要依據,其水平升高,提示乳腺癌病情加重;CA15-3是由乳腺細胞、癌細胞所分泌的糖類抗原,其水平升高,提示機體腫瘤開始生長、浸潤、轉移,細胞骨架被破壞,細胞表面抗原脫落,不利于預后;TPA廣泛存在于增殖旺盛的組織中,其水平升高可用于診斷晚期乳腺癌。腫瘤標志物水平與患者預后密切相關,保乳手術通過縮小切除范圍,為患者預后提供基礎,且該術式通過淋巴結清掃,可有效清除腫瘤組織,進而降低機體腫瘤標志物水平,抑制其合成及分泌,提高治療效果[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血清CEA、CA15-3、TPA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乳腺癌患者采用保乳手術可有效降低血清腫瘤標記物水平,控制病情進展。
綜上所述,保乳手術可有效減少乳腺癌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縮短手術、拔管時間,改善患者自尊度、生命質量,提高家庭親密度、適應性及滿意度,降低腫瘤標記物水平,減少并發癥,控制病情進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