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海成
(建湖縣第三人民醫院康復科,江蘇鹽城 224700)
腦中風又稱為腦卒中,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的腦組織損傷。該疾病多為突然發病,是患有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因各類因素引起腦動脈閉塞、狹窄或破裂,從而引起的急性腦血流循環障礙,多以一過性或永久性的腦功能障礙相關癥狀與體征為主要特征[1]。該病會影響神經系統,多數患者在積極配合治療后仍會留下部分肢體功能障礙,引起腦中風后偏癱,腦中風后偏癱是腦中風患者經過治療后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主要是由于患者中風后腦組織細胞組織受到損傷所引起[2]。腦中風偏癱患者多以一側肢體功能降低或喪失為主要臨床表現,對其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有較大影響。因神經系統可塑性較強,所以臨床上多對中風后偏癱患者采取藥物治療和肢體功能訓練相結合,調節患者機體神經反射活動,恢復神經功能,但是對于部分患者療效欠佳[3]。中醫認為,腦中風屬于“中風”范疇,中風后偏癱多因患者靜脈受阻,氣血瘀滯所致。中醫外治方法中的針灸可在臨床上起補充替代治療作用,針灸療法為針法、灸法二者的合稱,通過刺激特定穴位,促進患者經脈通暢,有較強調和陰陽,補正祛邪的作用[4]。故而,本研究旨在對腦中風偏癱患者經針灸聯合功能鍛煉后期腦血流速度與血清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的變化情況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建湖縣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200例腦中風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前瞻性分析。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齡46~80歲,平均年齡(61.52±11.02)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齡45~81歲,平均年齡(62.28±11.1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建湖縣第三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納入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診斷標準:中醫參照《臨床常見病中醫診療指南》[5],西醫參照《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試行版》[6]。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并經臨床確診者;②腦中風后偏癱者;③意識清晰者。排除標準:①出血性腦卒中者;②腦部同時患有其他腫瘤者;③免疫功能障礙者。
1.2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藥物治療和肢體功能訓練,可讓患者早期在床上進行肢體伸曲鍛煉,指導患者雙手交叉握手并舉過頭頂,反復練習該動作,并通過主動聳肩對其自身三角肌、肱二頭肌等肌肉進行按摩與按壓刺激;鼓勵患者主動進行運動鍛煉,防止引起患者疼痛,并指導患者自行進行更衣、進食、洗漱、如廁等操作。之后,可以讓患者坐于床邊,進行抬腿訓練;進而,讓患者練習依靠物體站立,逐漸至獨立行走,練習60 min/次,2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針灸治療,給予神闕隔姜鹽灸療法,具體操作如下:將長度為5 cm的紗布放置于患者的
神厥穴上,并擇適量鹽倒入至紗布上,與肚臍大約齊平,后將直徑約為3 cm的鮮姜切至0.3~0.5 cm的厚片,使用止血鉗在該厚片上戳出數個小孔;后再將艾絨炷放置于切好的姜片上,再將該姜片放于鹽上,隨即點燃艾炷,使患者皮膚感到溫熱但不造成其皮膚破損為佳,患者若在治療過程中感到溫度過高可通過移動紗布或鹽,加墊姜片來進行緩解,30 min/次,1次/d。同時配合針刺,主穴:水溝、內關、三陰交、尺澤、極泉、曲池、太沖委中、足三里,配穴:風痰阻絡取豐隆、合谷;肝陽暴亢取太溪;口角歪斜取頰車、地倉;痰熱腑實取曲池、內庭、豐隆;上肢不遂取手三里、肩髃、合谷;下肢不遂取環跳、風市、陰、陽陵泉,對患者皮膚進行消毒后,進針得氣后,采取提擦捻轉手法,留針30 min/次,1次/d,兩組的總治療時間均為30 d。
1.3 觀察指標 ①MAS評分。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痙攣評定量表(MAS評分)[7]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肌群的改善狀況,包括腕屈肌、肘屈肌、膝伸肌、踝屈肌,各項總分均為4分,分數越高,則表示越嚴重。②腦血流速度。采用腦部彩超監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大腦前、中、后動脈的血流速度變化。③血清BFGF、VEGF水平。在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時對其靜脈血進行采集,共采血大約3 mL,待血液自行凝固后以離心速率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后取上清液,對兩組血清BFGF、VEGF水平進行檢測,檢測方法均為酶聯免疫吸附法。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研究中的所有數據進行分析。本項研究中所有數據均為計量資料,且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作為其檢驗方式,數據分析計算的結果為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MAS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腕屈肌、肘屈肌、膝伸肌、踝屈肌MAS評分均呈明顯降低趨勢,且觀察組各部位MAS評分降低趨勢較對照組更為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MAS評分比較(分,±s )

表1 兩組患者MAS評分比較(分,±s )
注:與治療前比,*P<0.05。MAS評分:Ashworth痙攣評定量表。
組別 例數 腕屈肌 肘屈肌 膝伸肌 踝屈肌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00 3.01±0.42 1.96±0.46*3.23±0.51 1.58±0.42*2.81±0.56 1.42±0.32*3.15±0.43 1.31±0.21*對照組 100 2.98±0.48 2.39±0.43*3.18±0.69 2.01±0.36*2.92±0.39 2.09±0.35*3.12±0.49 2.25±0.33*t值 0.470 6.829 0.583 7.773 1.612 14.128 0.460 24.03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腦血流速度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前動脈、中動脈及后動脈血流速度較治療前均呈明顯加快趨勢,且兩組間進行對比后得出,觀察組各動脈血流速度加快趨勢較對照組更為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腦血流速度比較(cm/s, ±s )

表2 兩組患者腦血流速度比較(cm/s, ±s )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 前動脈 中動脈 后動脈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00 47.18±4.81 52.09±5.32* 67.21±6.16 75.35±6.89* 37.16±3.22 43.63±2.86*對照組 100 46.21±4.12 48.95±4.86* 68.02±6.81 72.31±6.22* 36.72±3.63 39.81±3.21*t值 1.532 4.358 0.882 3.275 0.907 8.88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血清BFGF、VEGF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BFGF、VEGF水平均較治療前呈明顯升高趨勢,且兩組間進行對比后得出,觀察組較對照組的上述指標水平升高趨勢更為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BFGF、VEGF水平比較( ±s )

表3 兩組患者血清BFGF、VEGF水平比較( ±s )
注:與治療前比,*P<0.05。BFGF:血清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組別 例數 BFGF(pg/mL) VEGF(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00 20.61±5.01 36.42±7.18* 392.62±57.86 489.21±69.23*對照組 100 21.18±5.16 31.19±7.24* 383.65±56.16 452.15±67.21*t值 0.793 5.129 1.112 3.841 P值 >0.05 <0.05 >0.05 <0.05
偏癱是臨床中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之一,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腦中風后遺癥,多表現為一側肢體活動不利、肌力減退或完全不能活動。腦中風偏癱患者還可伴有同側肢體感覺功能的障礙發生,如冷熱不覺、疼痛不知等情況,甚至伴有同側視野的缺損,多表現為患者平視前方時無法看到患側的物品或來人,需將頭轉至患側才可看到[8]。該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群,是我國成年人致殘的重要因素,可造成患者身心健康及其正常生活的不良影響,降低其生活質量。臨床上多采取藥物結合肢體功能訓練治療腦中風偏癱患者,調節患者神經功能,但一般來講,患者的恢復周期較長。
中醫認為,腦中風偏癱的病機主要是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上沖犯腦,常采取循序漸進的治療原則[9]。針灸利用毫針針刺穴位,足三里可補益氣血;水溝有活血祛瘀,行氣通經的作用;內關、極泉的主要功能是調氣以開郁、通脈以活血;三陰交主要起到聯絡足部三陰經氣血的作用;尺澤穴、曲池、太沖委中可疏風解表、通經活絡,通過對以上穴位針刺,促進側支循環,刺激大腦皮層,引起興奮,減輕腦組織的代償功能,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10]。神闕隔姜鹽灸可通過神厥穴將灸火的溫熱及鹽補益血氣的作用傳達至患者體內,通過體內經絡的傳導達到培補元氣、溫通氣血等目的[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大腦前、中、后動脈流速快于對照組,腕屈肌、肘屈肌、膝伸肌及踝屈肌M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針灸聯合功能鍛煉能緩解腦中風偏癱患者肢體痙攣,增強肢體運動功能,提高腦血流速度,與陳沖[12]研究結果一致。BFGF和VEGF是促進血管新生的細胞因子,可通過提高抗凋亡蛋白的表達,加快血管新生,進而不僅內皮細胞的基因表達,其水平升高,可促進患者恢復。針灸可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病變部位的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刺激作用,以此降低其血管緊張度,同時對其神經功能的重組及血管的新生產生促進作用,改善血管內皮細胞。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清BFGF、VEGF水平較對照組比均更高(P<0.05),說明針灸聯合功能鍛煉能減輕腦中風偏癱患者的內皮細胞凋亡,抑制神經細胞壞死,與王雪等[13]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腦卒中偏癱患者使用針灸聯合功能鍛煉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腦血流速度,同時減少血管內皮細胞凋亡,抑制神經細胞壞死,促進肢體運動肌群恢復,緩解病情,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