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磊
(山南市人民醫院耳鼻喉科,西藏山南 856000)
頑固性鼻出血是指經多次治療后仍無法準確地找出出血原因,無法控制鼻腔出血的耳鼻喉科常見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單側出血,輕者涕中帶血,重者可因失血過多導致休克,且鼻腔反復多次出血可引發患者貧血,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1]。以往治療頑固性鼻出血主要采取填塞凡士林紗條,但因頑固性鼻出血出血部位大多在鼻腔深處,可視性較差,用此法不僅難以有效止血,且術后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復發率較高,可能會對患者心理和生理造成巨大創傷[2]。隨著鼻內鏡技術的發展,為臨床醫生治療頑固性鼻出血提供了新方法。鼻內鏡下雙極電凝止血借助鼻內鏡、高頻電凝準確找到出血點并迅速完成止血操作,對患者的創傷小、痛苦少,故越來越多的醫師選擇鼻內鏡雙極電凝止血術治療頑固性鼻出血,但其臨床療效及安全性仍需進一步探究[3]。基于此,本研究選取70例頑固性鼻出血患者進行分組對比,旨在進一步分析鼻內鏡下雙極電凝止血治療頑固性鼻出血的療效和安全性,為臨床治療頑固性鼻出血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山南市人民醫院于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70例頑固性鼻出血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填塞治療組和電凝止血組,各35例。其中填塞治療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9例;年齡37~54歲,平均年齡(43.72±2.36)歲;病程1~9 d,平均病程(4.90±1.32)d。電凝止血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齡36~57歲,平均年齡(43.76±2.38)歲;病程1~8 d,平均病程(4.89±1.37)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山南市人民醫院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所選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耳鼻咽喉科學》[4]中頑固性鼻出血的相關診斷標準者;②反復多次出血,且無法自主止血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耳鼻喉科疾病者;②凝血功能異常者;③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損害者。
1.2 治療方法 填塞治療組患者采取填塞凡士林紗條治療,操作如下:采用0.1%鹽酸腎上腺素[遠大醫藥(中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1700,規格:1 mL∶1 mg)]+1%丁卡因棉片(成都天臺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308,規格:50 mg/瓶)收縮麻醉鼻腔黏膜。將凡士林紗條一端重疊約12 cm并置于鼻腔后段,將紗條重疊部分分開,短端置于鼻腔上部,長端置于鼻腔底部,形成“口袋”狀;再將長紗條末端填進“口袋”深處,填塞按照從后向前、從下往上的順序進行,鼻腔填滿紗條后給予藥物止血治療,同時給予抗生素靜脈滴注治療以預防感染,填塞時間≥3 d。電凝止血組患者采取鼻內鏡下電凝止血治療,操作如下:取仰臥位,麻醉鼻腔黏膜方法與填塞治療組相同,在一體化鼻內窺鏡影像系統(徐州益柯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型號:YKD-9100)輔助下使用吸引管清除鼻腔內積血,自上至下、由前至后的順序一邊吸血一邊尋找出血點;找到出血點后,將彎成一定弧度的細吸引器套上合適的輸液管,露出3 mm左右吸引管前段,隨后使用電凝刀頭接觸金屬吸引管末段傳導;在刀頭接觸到出血部位時,給予熱凝治療,直至周圍黏膜結痂變白;停止出血后,創面用含有紅霉素軟膏的明膠海綿覆蓋,治療后無需再行紗條填塞,口服抗生素以預防感染。兩組患者均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隨訪6個月后,參考《臨床疾病診療指南》[5]評估兩組臨床療效。痊愈:鼻腔黏膜組織光滑、無粘連,且在隨訪期間無出血癥狀;有效:鼻腔黏膜組織血管輕微擴張,出血次數與失血量均減少;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治療總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手術及恢復情況。記錄兩組失血量、止血時間、術后鼻黏膜恢復時間、恢復通氣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失血量根據稱重法進行評估:失血量(g)=揩凈全部失血后的紗布質量(g)-干紗布質量(g);1g計為1 mL。③應激指標。分別于術前、術后1 d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靜置離心(轉速:3 000 r/min,時間:15 min),取血清,予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兩組患者的血清去甲腎上腺素(NE)、腎上腺素(E)、皮質醇(Cor)水平。④并發癥及復發情況。記錄兩組隨訪期間出現的并發癥,包括中耳炎、鼻腔粘連、黏膜感染、黏膜糜爛,并計算總發生率;同時統計隨訪6個月后的復發情況,并計算復發率,復發率=(復發例數/總有效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予以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予以配對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隨訪6個月后,電凝止血組治療總有效率(88.57%)高于填塞治療組(6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手術及恢復情況比較 電凝止血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填塞治療組,止血時間、鼻黏膜恢復時間、恢復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填塞治療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及恢復情況比較( ±s )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及恢復情況比較( ±s )
組別 例數 失血量(mL) 止血時間(min) 鼻黏膜恢復時間(d) 恢復通氣時間(d) 住院時間(d)電凝止血組 35 37.54±4.62 33.72±4.62 2.62±0.48 3.51±0.74 5.69±2.34填塞治療組 35 76.38±9.42 58.91±6.75 6.37±1.29 7.48±1.96 9.26±3.87 t值 21.901 18.219 16.118 11.211 4.67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應激指標比較 術后1 d,兩組血清NE、E、Cor水平均高于術前,但電凝止血組低于填塞治療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應激指標比較(ng/mL, ±s )

表3 兩組患者應激指標比較(ng/mL, ±s )
注:與術前比較,*P<0.05。NE:去甲腎上腺素;E:腎上腺素;Cor:皮質醇。
組別 例數 NE E Cor術前 術后1 d 術前 術后1 d 術前 術后1 d電凝止血組 35 51.34±6.27 103.42±9.68* 62.35±7.29 100.69±8.97* 109.48±9.92 128.73±10.83*填塞治療組 35 51.39±6.28 137.26±9.74* 62.48±7.32 142.73±9.89* 109.37±9.91 151.62±11.21*t值 0.033 14.579 0.074 18.627 0.046 92.29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并發癥及復發情況比較 隨訪期間,電凝止血組并發癥總發生率(8.57%)低于填塞治療組(2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6個月后,電凝止血組復發率(3.23%)低于填塞治療組(29.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及復發情況比較[例(%)]
頑固性鼻出血是指由多種病因引起的鼻腔反復、多次、大量的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見疾病。臨床治療主要采取填塞凡士林紗條治療,但這種方法止血效果及預后情況均較差。因此,急需探尋一種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案,以進一步提高頑固性鼻出血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預后。
鼻內鏡下雙極電凝止血術,在鼻內鏡的輔助下可提高頑固性鼻出血患者鼻腔深處可視性,使醫生更容易找到出血點的準確位置,減輕診治盲目性,雙極電凝可迅速完成止血,失血量少、手術時間短,患者術后恢復快,可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且療效顯著[6]。本研究結果顯示,電凝止血組失血量低于填塞治療組,止血時間、鼻黏膜恢復時間、恢復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填塞治療組(均P<0.05);隨訪6個月后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填塞治療組,復發率低于填塞治療組(均P<0.05),且隨訪期間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填塞治療組,進一步說明與鼻腔填塞凡士林紗條相比,鼻內鏡下雙極電凝止血治療頑固性鼻出血可有效改善患者出血情況,患者恢復快,療效顯著,且安全性較好,與孫柳等[7]研究結果相符。鼻內鏡下雙極電凝止血是一項侵入性操作,患者術后常發生應激反應,其中Cor在人體新陳代謝及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同時作為一種壓力激素,心理應激和生理應激會促進Cor釋放,且其水平與應激反應呈正相關;E是一種神經傳送體,當機體受到外界刺激時,其水平會明顯升高,為機體活動提供更多能量,其水平也與應激反應呈正相關;NE既是一種神經遞質,也是一種壓力激素,其表現與E類似,其水平同樣與應激反應呈正相關[8-9]。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 d,電凝止血組血清NE、E、Cor水平低于填塞治療組(P<0.05),提示與鼻腔填塞凡士林紗條相比,鼻內鏡下雙極電凝止血治療頑固性鼻出血可減輕患者應激反應。分析原因可能為,鼻內鏡下雙極電凝止血借助鼻內鏡可多角度觀察鼻腔內部情況,手術視野清晰、明亮,醫生更易在直視條件下準確找到出血點,雙極電凝通過凝固鼻腔內組織蛋白、閉塞血管以達到止血的目的,同時對鼻腔周圍組織的損傷較小,進而可減輕頑固性鼻出血患者應激指標水平,改善應激反應[10]。
綜上所述,相比鼻腔填塞凡士林紗條,鼻內鏡下雙極電凝止血術可有效改善頑固性鼻出血患者出血情況及術后恢復狀況,減輕機體應激反應,療效顯著,且安全性較好,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