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聰,潘秋紅,羅廣文,劉俊波
(南海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人民醫(yī)院康復科,廣東佛山 528237)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骨科疾病,患者通常表現(xiàn)為腰腿疼痛、麻木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研究表明,20~50歲青壯年患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風險較高,該疾病病程長,具有較高復發(fā)率,且隨著病情進展,可引起大小便失禁、肢體癱瘓等并發(fā)癥,危害嚴重[1]。臨床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通常采取西醫(yī)保守治療,雖然能夠緩解臨床癥狀,但容易復發(fā),難以達到預期。而中醫(yī)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歷史悠久,且經(jīng)驗豐富,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其中,圓利針法、循經(jīng)取穴推拿手法均能夠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患者疼痛,并促進腰椎功能恢復,應用于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中可以取得不錯的療效[2]。本研究通過分析患者的炎性因子、疼痛情況及生活質量,旨在分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取圓利針法聯(lián)合循經(jīng)取穴推拿手法治療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11月南海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31~58歲,平均年齡(43.28±9.17)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30~59歲,平均年齡(43.43±9.2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南海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yī)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中的診斷標準;②經(jīng)MRI、CT、X線等影像學檢查確診;③具有腰腿疼痛、麻木等癥狀;④1周內未用其他藥物及方法治療;⑤認知功能正常者。排除標準:①精神障礙者;②患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③合并有結核疾病者;④椎體壓縮性骨折者;⑤合并有骨腫瘤者;⑥合并有強直性脊柱炎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治療:①牽引。協(xié)助患者調整為仰臥位,屈髖屈膝;使用牽引床,于腋下肋部固定上牽引帶,于盆骨固定下牽引帶,以體質量的30%為首次牽引質量,遵從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增加,牽引時間25 min,1次/d,治療20 d。②藥物。給予患者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國藥集團致君(深圳)坪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209,規(guī)格:0.1 g/片]治療,0.1 g/次,1次/d,治療20 d。③功能鍛煉。采取五點支撐法行背部肌肉功能鍛煉,指導患者踢腿、單側下肢直腿抬高,同時屈伸踝關節(jié)和等長收縮股四頭肌,治療20 d。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圓利針法聯(lián)合循經(jīng)取穴推拿手法治療:①圓利針法。取腰陽關穴、大椎穴、患側環(huán)跳穴為主穴,配穴根據(jù)經(jīng)絡情況選擇;調整患者體位,使患者保持俯臥狀態(tài),于患者腹下放置薄枕,定位督脈大椎穴,于其循行方向逆向循按,詢問患者是否感到不適,進而確定敏感點與痛點;選中足太陽膀胱經(jīng)、足三陽膽經(jīng),循按,確定敏感點與痛點,并標記,消毒各穴位,進針時輔助手撐開皮膚,針尖先橫向放置于皮膚表面,當將針尖豎起進針時,進針速度要快,要借助身體的力量將針刺入皮下;進針后皮下會有落空感,有落空感時將針緩緩向上提至皮下,再垂直用力將針向下刺進;當指下有抵抗感后又會出現(xiàn)第二次落空感,此時可以再次把針體提至皮下,然后出針;出針后,使用棉簽按壓針孔部位,并貼上醫(yī)用創(chuàng)可貼,叮囑患者臥床休息30 min,1次/d,治療20 d。②循經(jīng)取穴推拿手法。調整患者體位,使患者保持仰臥狀態(tài),通過食指與拇指點壓解溪穴、太溪穴,每穴按壓1 min;操作醫(yī)師將雙手拇指重疊,點壓患者足三里穴,逐漸增加下壓力度,隨后上挑,再用中指、食指、拇指提拉患者的股四頭肌的聯(lián)合腱,掌壓沖門穴,30 min后緩慢放開;協(xié)助患者調整體位,使患者保持側臥狀態(tài),肘壓患者環(huán)跳穴,以縱向及橫向位弾撥患者的痙攣部位、臀大肌結節(jié),力度逐漸增加,以患者耐受為宜;再次協(xié)助患者調整體位,使患者保持俯臥狀態(tài),指壓患者承山穴、委中穴,30 min后緩慢放開,弾撥委中穴的結節(jié)組織,對患者環(huán)跳穴進行掌壓,以縱向及橫向位對梨狀肌進行弾撥,隨后弾撥患者骶骨邊緣部位結節(jié);結合推拿、掌揉法、滾法等方式按摩患者的臀部、腰骶部、下肢肌肉組織,使其放松,在對患者推拿時,避免點壓腰部疼痛部位的敏感點,1次/d,治療20 d。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日本骨科協(xié)會(JOA)評分比較。使用VAS評分[4]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總分10分,無痛:0分;輕度疼痛:1~3分;明顯疼痛且影響睡眠:4~6分;疼痛難忍:7~10分。使用JOA評分[5]評估患者癥狀改善情況,該評分包括:膀胱功能、日常生活動作、臨床檢查、自覺癥狀等4項,總分29分,分數(shù)越高,則表明患者癥狀改善越顯著。②兩組患者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分比較。SF-36評分[6]包括情感功能、肌體疼痛、活力、生理功能、總體健康、生理職能、社會功能、心理衛(wèi)生8項,各項總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則表明生活質量越好。③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比較。炎性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IL-1)、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取3 mL空腹靜脈血,以3 000 r/min離心5min,分離并得到血清,采取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上述3種炎性因子。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JOA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JOA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的JOA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JOA評分比較(分, ±s )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JOA評分比較(分, ±s )
注:與治療前比,*P<0.05。VAS:視覺模擬評分法;JOA:日本骨科協(xié)會。
組別 例數(shù) VAS JOA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0 6.19±0.75 1.85±0.24* 10.53±1.67 24.14±2.25*對照組 30 6.12±0.74 2.67±0.29* 10.82±1.64 19.26±2.01*t值 0.364 11.931 0.679 8.859 P值 0.717 0.000 0.500 0.000
2.2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SF-36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分 , ±s)

表2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分 ,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SF-36:健康調查簡表。
組別 例數(shù) 情感功能 肌體疼痛 活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0 58.42±4.68 75.59±3.80* 52.05±4.12 71.21±3.95* 62.35±4.57 78.27±3.74*對照組 30 58.61±4.73 70.33±3.57* 52.82±4.37 62.26±3.38* 62.65±4.98 72.85±3.93*t值 0.094 6.877 0.702 9.429 0.243 5.472 P值 0.926 0.001 0.485 0.001 0.809 0.001組別 例數(shù) 生理功能 總體健康 生理職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0 64.23±4.11 79.52±3.44* 60.25±4.71 77.64±3.46* 55.38±4.72 74.26±3.84*對照組 30 64.83±4.28 72.02±3.68* 60.14±4.38 71.38±3.59* 55.43±4.68 67.45±3.54*t值 0.554 8.155 0.094 6.877 0.041 7.142 P值 0.582 0.001 0.926 0.001 0.967 0.001組別 例數(shù) 社會功能 心理衛(wèi)生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0 57.52±4.63 72.23±3.71* 61.33±4.68 79.26±3.04*對照組 30 57.40±4.37 65.28±3.49* 61.02±4.22 73.59±3.67*t值 0.103 7.474 0.269 6.517 P值 0.918 0.001 0.789 0.001
2.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炎性因子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IL-6、IL-1、TNF-α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顯著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IL-6:白細胞介素-6;IL-1:白細胞介素-1;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分組 例數(shù) IL-6(μg/L) IL-1(pg/mL) TNF-α(μ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0 137.26±11.28 119.52±9.81* 76.56±9.27 26.82±4.26* 1.92±0.39 1.13±0.24*對照組 30 137.02±11.06 127.32±9.93* 76.21±9.33 37.25±4.71* 1.96±0.38 1.48±0.31*t值 0.083 3.061 0.146 8.995 0.402 4.890 P值 0.934 0.003 0.885 0.000 0.689 0.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又稱腰椎間盤纖維環(huán)破裂癥,在臨床較為常見。腰椎間盤突出癥常見于青壯年群體,且男性體力勞動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影響較為嚴重。臨床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通常采取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腰椎牽引、功能鍛煉等,這些治療手段雖然能夠緩解臨床癥狀,但也具有一定的不足。采取藥物治療難以達到理想效果,且具有較高復發(fā)率,而手術治療創(chuàng)傷較大,藥物與手術治療均有明顯缺點[7]。因此,需要找到一種科學規(guī)范的治療措施,以緩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進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中醫(yī)學理論中,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腰痛”“痹癥”的范疇,主要是由外傷跌倒、用力不當而導致的腰腿經(jīng)絡閉塞、氣血不暢,從而引起正氣匱乏、肝腎不足、氣血虧虛。中醫(yī)學理論認為,對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旨在理氣活血、補腎益肝、疏通經(jīng)絡[8]。圓利針法具有活血通絡、緩解痙攣的作用,循經(jīng)取穴推拿手法具有活血行氣、振奮陽氣的效果,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取圓利針法聯(lián)合循經(jīng)取穴推拿手法治療,發(fā)揮兩種方法的協(xié)同作用,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的IL-6、IL-1、TNF-α水平均降低,研究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圓利針法聯(lián)合循經(jīng)取穴推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能夠有效調節(jié)炎性因子,抑制炎癥反應。其中TNF-α能夠刺激炎性介質、炎性因子釋放,還可作用于下肢神經(jīng)組織,加重疼痛。IL-1則能夠降低椎間盤基質水平,影響軟骨基質的新陳代謝,進而對患者椎間盤組織造成損傷,引發(fā)疼痛。IL-6同樣參與到腰椎間盤突出的病變中,其水平越高,患者的病情越嚴重。在圓利針法聯(lián)合循經(jīng)取穴推拿手法治療中,兩種治療方式均能夠松懈患處粘連組織,能夠對炎性物質的刺激進行控制,進而減輕炎性反應,降低IL-6、IL-1、TNF-α水平;通過緩解炎性反應,能夠促進受損組織修復,并顯著緩解疼痛。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顯著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圓利針法聯(lián)合循經(jīng)取穴推拿手法治療能夠更有效的減輕患者疼痛。治療后兩組患者的JOA評分、SF-36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圓利針法聯(lián)合循經(jīng)取穴推拿手法治療能夠促進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張琪等[9]研究結果與本研究一致。在圓利針法聯(lián)合循經(jīng)取穴推拿手法治療中,需選擇合適的主穴,其中針刺腰陽關穴、環(huán)跳穴,具有調節(jié)氣血、疏通經(jīng)絡的作用;針刺大椎穴,不僅能夠調節(jié)氣血,還能夠通調督脈陽氣。針刺主穴后,再選擇合適的配穴,能夠松懈粘連,進一步調節(jié)經(jīng)絡氣血,并減輕疼痛。而循經(jīng)取穴推拿手法則具有麻醉、鎮(zhèn)定局部神經(jīng)的效果,不僅能夠松懈粘連,還能夠防止神經(jīng)壓迫,促進受損組織修復。在循經(jīng)取穴推拿手法中,不僅能夠緩解疼痛、松懈粘連,還能夠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突出物的回納[10]。通過圓利針法、循經(jīng)取穴推拿手法聯(lián)合治療,取長補短,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不僅能夠解除肌肉痙攣,還能夠使肌肉組織放松,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快新陳代謝,減輕神經(jīng)根的壓迫,進而達到疏通經(jīng)絡、行氣活血、溫腎補陽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取圓利針法聯(lián)合循經(jīng)取穴推拿手法治療,能夠緩解患者疼痛,抑制炎癥反應,促進腰椎功能恢復,改善生活質量,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