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雯雯,王小偉,周莉
(西南大學 蠶桑紡織與生物質科學學院,重慶 400715)
戶外登山運動主要包括負重行走、技術攀登、叢林穿越等活動,是登山者實現放松身心、拓展視野、挑戰自然、提升自我等目的的運動方式[1]。登山運動對參與者的力量與耐力有一定的要求,需要長時間使肌肉持續工作,同時也會面臨諸多惡劣的自然環境,對參與者的心理也是極大的考驗。登山服作為戶外運動的安全保障,需要具備防風防水、透氣耐磨、輕量安全等特點,這些要求的滿足除了通過運用服裝結構、功能性面料來解決,融合科學的色彩選配體系,可提升登山運動的綜合效能。
海拔8848.86 米的珠穆朗瑪峰,有著豐富多樣的的氣候自然帶,基本涵蓋了所有登山環境的特征,首先分析不同海拔高度氣候自然帶的基礎上,歸類不同環境色的色彩范圍;并以工業RGB色彩模型中數值0~255 進行量化表述[2];再結合登山服特征討論其色彩規劃,形成基于環境的登山服色彩搭配方案。
色彩作為服裝的第一視覺感受,具有調節人體物理、心理效應的重要作用[3]。研究發現人體肌肉對色彩的反應如弗艾雷在其《論動覺》一書中說,“在彩色燈光的照射下,肌肉的彈力能夠加大,血液循環能夠加快,其增加的程度以藍色為最小,并依次按照綠色、黃色、桔黃色、紅色的排列逐漸增大”。古爾德斯也在他的《關于色彩對機體機能的影響的試驗觀察》一文中指出:“凡是波長較長的顏色,都能引起擴張性反應;而波長較短的顏色,則會引起收縮性的反應。”[4]這些研究都可以證明色彩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生理機能。
同時,色彩具有冷與暖、進與退、快與慢、活潑與憂郁等感覺,進而引起人們情感意志等一系列的心理反應。人們的視覺在經驗與條件反射的作用下成為觸覺的先導,當看到紅、橙、黃等暖色時常常讓人感到溫暖;當看到藍、綠、紫等冷色時就會讓人感到清涼寒冷,按心理學的規律,各種色彩與人的生理、心理的關系見表1。

表1 顏色因素與生理、心理的相互關系
登山運動作為戶外專項活動,通過服裝來緩和與外界客觀環境的相互作用,通過服裝形成的衣空間使得人—衣—環境三者和諧統一。登山服的色彩主要受登山環境影響,登山環境則由它所處的氣候植被帶決定。珠穆朗瑪峰作為世界第一高峰,海拔落差巨大,其山地氣候、植被、生物等自然要素隨海拔高度增加而變化多樣并逐次更替,從山麓到山頂自下而上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帶[5]。因其包含復雜登山環境的不同場景,本文以它為例,探究不同海拔高度下氣候環境與登山服色彩的關系,尋求新的設計方法[6]。
珠穆朗瑪峰的攀登路線分為南坡和北坡,由于喜馬拉雅山脈阻隔了北上的印度洋溫暖季風,削弱了南下的干冷氣流,使得珠峰南北坡的自然景觀差異明顯,形成了南北坡迥異的垂直自然帶。南坡水熱狀況優越,山麓到山頂的相對高差大,水熱組合隨海拔變化幅度大,其自然帶由下至上依次為:低山熱帶季雨林帶、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山地暖溫帶針闊混交林帶、山地寒溫帶針葉林帶、亞高山寒帶灌叢草甸帶、高山寒凍草甸墊狀植被帶、高山寒凍冰磧地衣帶和高山冰雪帶。北坡降水少,氣候寒冷干旱,具有典型的大陸性高原氣候特征,因其大部分地區在海拔4000 米以上,導致4000 米以下的自然帶缺失。北坡的自然帶由下至上依次為:高原寒冷半干旱草原帶、高山寒凍草甸墊狀植被帶、高山寒凍冰磧地衣帶、高山冰雪帶。
根據珠峰自然植被帶環境的特點可以歸納出在海拔500~2500 米的范圍內,年平均溫度較高,降水充足,雨熱同期,常綠樹種較多且林冠高大挺拔,枝葉繁茂,登山環境色以綠色(RGB:76,156,46)為主,屬于明度中等、色相明確、飽和度高的色彩環境。海拔2500~3900 米時,由于氣溫降水的差異,有暖溫帶和寒溫帶之分,植被特征也由此發生變化,針葉林和闊葉林并存,但整體登山環境相類似,有季節性變化,春夏季以橄欖綠(RGB:102,123,41)、紅棕色(RGB:123,71,38)為主、秋冬季以土黃(RGB:207,162,38)、灰黃色(RGB:200,162,122)為主。海拔3900~5500 米時,氣候寒冷,有融凍現象,灌叢草甸地衣為主要植物,并伴有裸露的巖石砂礫,登山環境色以黃綠色(RGB:152,147,36)、灰褐色(RGB:185,149,127)為主。海拔5500 米以上,地表長年被冰雪覆蓋,登山環境以高明度的白色(RGB:255,255,255)為主,如圖1 所示。
一般情況下,登山服色彩的選擇根據著裝要求與登山環境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與環境形成強烈反差對比色的服裝,該類服裝鮮亮的色彩能使著裝者清晰關注同行者的行蹤和近況,在自身或隊友遇到危險時具有極強的易識別性和警示作用,方便及時搜尋與救援;另一類是帶有隱蔽目的的偽裝性機能登山服,該類服裝要求降低服裝色彩的易見度,配色與環境色相接近或模仿其用色,弱化對比度,從而有效進行隱蔽活動,這種色彩也可稱為保護色。登山服主要有連體登山服和分體登山服2 種形式,為便于觀測比對效果,以連體登山服為例,進行基于不同登山環境場景的色彩搭配研究。
(1)海拔500~2500 米環境色以綠色為主,如圖2 所示。此時與環境形成強烈反差的登山服色彩可以選取高明度、高飽和度的色彩,給人輕盈敏捷感覺的同時增加愉快興奮感,減少負重登山的疲勞度。如桃粉色(RGB:226,94,149)、橙紅色(RGB:187,66,48)。桃粉色是溫柔的顏色,適合女性心理的需求,也恰到好處地詮釋著女性的魅力,因此以大面積的桃粉色作為女款登山服的主色,并選取櫻桃紅(RGB:202,37,57)作為輔助色,再用其補色進行點綴。男款登山服則以橙紅色搭配暗紅色(RGB:149,52,47),成熟穩重中彰顯力量,局部用淺綠色進行點綴。桃粉色、橙紅色屬于暖色系色彩,較高的明度與純度在綠色的環境中脫穎而出,象征著熱情與活力。而作為隱蔽色登山服色彩可以選取綠色的鄰近色,如草綠色(RGB:127,188,91)、墨綠色(RGB:68,90,88)等,叢林迷彩圖案的顏色可以模擬叢林環境的特點,并做不同面積的形狀顏色分割,實現掩護偽裝的保護功能。
(2)在海拔2500~3900 米,登山環境色有季節性變化,春夏季以橄欖綠、紅棕色為主;秋冬季以土黃、灰黃為主。作為對比色的登山服色彩也有季節性變化,春夏季以紅色(RGB:207,58,43)、米色(RGB:243,223,171)為主;秋冬季以紫色(RGB:98,96,192)為主。米色明亮溫和,是介于白色和駝色之間的時尚色彩,優雅大氣、清爽宜人;紅色作為警示效果最為明顯的色彩,大膽張揚,帶給著裝者足夠的自信與底氣,給予興奮、緊張的視覺情感。紫色是由溫暖紅色和冷靜藍色組合而成,是極佳的刺激色,賦予登山服個性時尚因子。作為隱蔽色的登山服色彩設計,春夏季可選用比橄欖綠亮一度的森林綠(RGB:108,137,59)搭配褐綠色(RGB:99,92,43);秋冬季選用中黃色(RGB:235,179,71)與橙黃色(RGB:249,162,64)的組合設計,如圖3 所示。
(3)在海拔3900~5500 米時,登山環境色以黃綠色、灰褐色為主。作為對比色可以熒光橙(RGB:240,94,23)、藍紫色(RGB:0,169,184;RGB:138,104,198)為主,熒光橙登山服給人強烈的運動感,是歡快活潑的燦爛色彩,矚目性和視認性極高。在灰褐色的自然環境中,鮮亮的藍紫色有強烈的視覺對比效果,夢幻迷惑,具有神秘美感。作為隱蔽色的選取可以和環境一致的黃綠色、灰褐色為主,極好的與草甸、灌叢、荒漠等環境融為一體,荒漠迷彩登山服的配色也取自于上述自然植被及其環境風貌,如圖4 所示。
(4)海拔5500 米以上的環境色是白色的冰雪世界,高純度色如紅色、橙色(RGB:237,86,47)、黃色(RGB:248,218,119)、紫色(RGB:133,77,149)均可作為它的對比色,多種純色的搭配在白色環境中異常醒目,暖色系的色彩搭配給著裝者帶來溫暖感覺,同時低明度的藍黑色(RGB:0,47,84)、綠灰色(RGB:47,69,54)也可與之形成強烈反差。隱蔽色可以白色、藍灰色(RGB:207,216,229)為主。雪地迷彩則通過大面積的藍白配以小面積的淺綠(RGB:185,213,201)、淺黃(RGB:222,209,183)來模擬裸露的樹木、巖石、砂礫等,增強掩護性,如圖5 所示。
登山服色彩搭配方案,通過選取代表性環境顏色特征,利用RGB 色彩模型分析量化,根據登山環境的具體情況設計搭建相應的配色方案,一類是與環境形成強烈反差的對比色方案,具有易辨識性與警示性;一類是趨于環境色的隱蔽色方案,具有偽裝保護機能。通過合理科學的色彩搭配實現和諧穩定的衣空間,提高運動防護性與視覺表現力,也為戶外運動服裝色彩選配提供系統的數據判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