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潮一
(遼寧何氏醫學院 遼寧·沈陽 110163)
隨著中國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我國高校就業率也面對著嚴峻考驗,也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門話題之一。現在,我國各高等院校也開始建立了形式多樣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機制。新時期畢業生的創業和個性特征,研究怎樣發展本科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增強就業指導的有效性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開展課堂形式的職業規劃教育培訓。在高校新生剛入學時,就開展這樣的就業指導課,對高等學校新生實施系統的生涯規劃教育。職業發展計劃課程不僅要促進學生就業,更要促進學生更好的成才和發展,加強對學生的主動探索,形成合理的學涯目標和終身規劃,認真搞好師資培養與教學管理工作,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學院還經常召開有關專業發展和行業就業方向方面的討論會,使學員及時掌握當前專業人才市場的需求形勢,進一步認識自己的綜合技能素養,確定自身適應于什么職業,并了解不同單位個人的特點要求,為適合于那個職場環境而不斷努力奮斗,推動自身的成熟與發展。
就業觀與創新意識。“先就業,再就業,然后創業”已經成為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內容中生涯的三部作品。職業意識和職位選擇觀念的教育,必須要求大學生在新形勢下企業中正確地發現了當前職位競爭的強大壓力,從而積極地尋找能夠充分發揮自身能力的工作崗位。而創業意識課程,則注重于培養學生的企業家精神和創業常識,使學生對創業流程和關鍵因素都有了基本的展望,以便于在職業生涯中隨時做好創業的準備。
求職技巧。現在大部分大學生在就職活動的過程中基本上是一樣的,彰顯“90”后的個性獨立性而缺乏就業技術。大學必須在就職指導工作中加強優秀的就職簡歷材料的撰寫和自己的展示技術、職場禮儀、誠實的就業意識等方面進行教育。
職業心態與職業道德。現在,由于大學生在職業過程中接受不同媒體的影響,主觀上出現不平衡與不成熟心理,在就業與職業發展過程中易產生的矛盾心態。學校還應該在就業引導內容中加入積極健康的就業心態引導,以培養學生就業過程中和職場中的抗壓能力。同時還要以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為指導,強化對學生的基本思想道德教育,在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約束下,進一步增強就業指導實效。
手段上相對簡單,和社會的互動也不夠,而且由于現在有些大學生較為“宅”,對專業行業的發展動態限于網絡媒體,在生產實踐中不熟悉行業專門技術的要求,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來適應新職業崗位的需求。現在,高校就業指導的工作模式也相對簡單,對于畢業班的大三、大四學生以授課形式進行團體輔導和企業服務與管理工作的情形較多,但也較難考慮學生個性、特長、領袖才能等個性特征。而且,現在院校所進行的就業指導工作教學內容也相對單調,職業形勢、簡歷制作面試管理技巧、創業教育、職業規劃等個性的職業能力測評、自我探知、就業心理等內容的課堂教學也基本上是“填鴨式”教學,內容也枯燥且學生就業實戰的機會也非常少。而現在,全國各高校雖然都在開展虛擬就業、簡歷設計、虛擬創業等多姿多彩的就業實踐活動,但實際上還是沒有走出校門,和社會缺乏直接聯系,也沒有相應的實效性。
指導缺乏系統性和長效性。比如,學科的教材缺乏,或者教學質量不一樣。就業指導老師陣容欠缺。很多老師都已獲得了國家的就業指導資格,但專業指導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與求職市場需要之間仍存在著相當的差異,且職業導向的評估機制也還不健全。而現在,很多學校的職業導向課的審查方式都是開卷考試。此外,教師個性化、專業化全過程化的意識很強生涯規劃教學不理想,就業指導工作也沒有系統化與長期實效性。
專業化的就業指導也有一定的漏洞。但現在,我國的普通高校已經普遍設立了專門的就業指導部門,主要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提供就業指導中心,以及相關服務。該機構的設置范圍和人員數量雖然有限,但主要為教育輔導員以及兼專職輔導員,并結合了企業對該校的事務性工作,對該校的就業政策法規和企業就業信息等方面,也開展了一些有關咨詢工作并結合了企業相應的就業指導中心,以實現市場開拓和同用人單位交流。所以,企業在該校的就業指導中心內也產生了重要的社會影響。再加之,由于學校事務繁多,學生沒有辦法將主要事件放在思考就業問題上。
(1)充分利用了相關專業的背景。職業指導為復合性指導活動,在實際使用中,還需要確保對其指導的過程專業化,除一些必需的專業化要求之外,還需要充分利用與相關專業領域有關的專門知識。例如在對學生進行職業發展趨勢的分析中,對學生綜合運用經濟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相關知識以及對勞動力市場等進行了綜合分析,從而對畢業生進行了綜合輔導在指導學生自我認識的過程中,還必須運用社會心理學方面的相關知識,對職業發展和人力資源市場等進行了綜合評價,以便于開展更專業的社會工作業務。從事就業服務,輔導畢業生,根據需要運用企業管理學的基本知識,對職業指導的工作人員實施適當的管理工作。
(2)認識職業。指導理念長期以來,就業率一直是中國高校的一個臉面問題,是對我國院校教育效果評價的主要指標體系,家長和學生都采用就業率比例來評價院校教育與專業。在這種相互曲解的背景下,學院就業指導工作工作人員往往只是單純的提供就業率資訊,向畢業生們介紹一些基本的職業技能,以及引導學生們建立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方向意識和規劃思想等,但這種觀念都對學院的長期發展并不利。從長期考慮,還必須將這種就業引導工作當作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專業化管理工作來抓好。
(3)不斷豐富學生參加就業社會實踐,提高就業指導的整體質量。比如,世界知名大學和某所高校聯合,將部分先進科技加入了學校實際的課堂教學。但盡管采取了學校培養和企業接受的雙向配對模式,然而現實中還是會存在大量的問題。各高校聯系校友企業或合作企業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校內實習或校園招聘機會,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去企業或事業單位實習,增長社會知識,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校方面要考慮以下問題,即與學校合作的機構穩定性較差,實踐基地并不能無條件長期接納學生去實習。雖然高校與公司、企業是合作關系,但是在合作過程中存在不能完全接納的現象。如此,雙方的合作關系需要得到約束,以此來保證關系的穩定和輸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穩定。
其二,對社會實際單位的數量管理。僧多粥少使得一些學習者在社會中沒有辦法找到實際單位來實現就業實習或直接就業。其三,社會實際單位問題也就常常和學習者的主觀愿望有一定的背離關系。結合上述具體問題,有關培養學習者社會實際能力的改進對策,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解決:第一,普通高等學校既需要合理運用各系在本學科領域的資源優勢與畢業生的校友資源,以實現學習者社會渠道的通暢,又可利用部分學校的專業和技術資源優勢,以解決大學生們的社會實踐需求。第二,通過引導學習者們更為積極地進入高校,大學生們也就可以更多地根據自己的社會實踐需求,以實現對一些社會大數據信息資料的挖掘,從而為自己尋找社會現實機遇。第三,學院通過對校企合作計劃和項目管理等實施管理工作,實現了相對合理的社會信息跟蹤調研與統籌管理工作,更好地完成校企合作的實施基地的長效機制的工作。
在現在的社會中,國內的各項事業都在飛速發展,總的發展趨勢趨于平穩。同時,教育行業的發展也開始逐漸地趨向理性,人們對知識的渴求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也更加精準。然而,部分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出現結構性過剩,應屆畢業生和往屆畢業生就業難,人力資源在社會中沒有利用起來,造成人才浪費。做好人才培養和就業指導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從高校層面來說,就是做好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長效性。這對于大學生在畢業后可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和合適的就業渠道,進而大學生能更好地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