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俠駿 李 軍 沈宇軒
(浙江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 浙江·杭州 310014)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偉大舉措,是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教育與實踐相結合教育方針的重要載體[1],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適應競爭與挑戰的需要,是緩解就業難題的需要。通過社會實踐,學生能近距離的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需求,引導他們形成科學的思想價值觀念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從而更好的應對未來生活和工作上的挑戰,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2][3]。
生物工程學院堅持立德樹人培養目標,秉持著“探索未知、激情求解”的院訓精神,以“生物、生命、生活”三生融合教育理念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以“激情生工、黨員先鋒、志愿先行”為口號,打造活動品牌。凝心聚力,積極探索新型校地共建模式。學院已與地方形成了伙伴式共建“雙主體”關系,通過校地共建的形式充分利用辦學平臺集聚人才、技術、資金等資源,發揮廣泛的社會效益,有效拓展高校的社會職能和地方政府的文化職能。截至目前,由學院引導下發起的共建模式已在黨建共建、志愿活動、文化交融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2.1.1 落實育人交流任務
學院始終秉持著要把黨育人工作和思政工作融入“大格局”、強化“大思政”理念的初心。自學院整體遷入莫干山校區以來,生工學院積極與湖州市莫干山高新區、德清縣發改局、德清縣康乾街道等當地部門組織開展密切交流,堅持組織聯建驅動發展,構建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三位一體”融合機制。
2.1.2 開展多元育人活動
通過廣接觸、多交流的育人模式,學院開創了上下聯動,整體推進,實現了高校育人工作結合當地實際、思政教育并頭發展的新局面。2021年5月,我院與湖州莫干山高新區開展了高質量的紅色文化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后續,在湖州市召開的全域聯盟建設推進會上,學院本、碩、博三個學生黨支部與浙江我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產學研用“融通”聯盟。學院與康乾街道一直保持緊密合作,在學校團委的指導下,我院聯合藥學院、綠色制藥協同創新中心與康乾街道開展大學生農場項目。大學生農場是今年莫干山校區重點打造的黨史學習“星火計劃”項目之一,該項目強調弘揚勞動教育,倡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讓大學生農場成為傳播紅色火種、傳承紅色基因、傳遞院士精神的大舞臺,成為展示工大學子勞動教育的新窗口、成為街道文化建設的金名片。
2.1.3 深挖地區對口就業資源
校企共建基地的誕生,是學院依托本身專業文化特色結合本土企業布局的產物,既為學院教學改革深化提供了幫助,實現了專業知識從理論到實踐的閉環。辦學四十多載,學院一直高度重視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充分發揮自身影響力,主動與當地多家生物界龍頭企業開展溝通交流,為生工學子們對接專業對口的企業。2020年11月4日,學院與杭州奕安濟世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共建“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簽約授牌儀式,在杭州錢塘新區醫藥港小鎮舉行。2021年7月23日,學院與湖州南潯嘉誠水質凈化有限公司共建實習實踐基地簽約授牌儀式,在莫干山校區舉行,雙方就黨建合創共建、學生實習就業、產學研合作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
2.2.1 抓好社會實踐工作
學院團委積極落實團中央最新指示,緊密圍繞“三下鄉”“雙百雙進”等主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國情,強化責任感與使命感,樹立起四個自信。在學院的組織下,生工學子們利用暑假課余時間投身社會實踐。近五年以來,共組建社會實踐隊伍4806余支,累計參與社會實踐學生10萬余人,實踐團隊足跡遍布全國。
2.2.2 特色社會實踐大放光芒
在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中,生工學院與湖州地區、杭州地區緊密聯系,共同開創了校地育人的新潮流,一展當代青年的青春力量。利用專業特長在德清縣幾個典型地區開展圍繞土壤污染的暑期社會實踐課題調研,期望為德清縣的生態環境治理貢獻力量;實地走尋訪了多處振興示范鄉村,探索新時代背景下鄉村振興的大局,深入了解了中國共產黨在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聯合杭州寇德罕見病關愛中心、杭州師范大學志愿者協會以及浙江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研究生會開展關愛罕見病系列活動,鼓勵大家參與到罕見病關愛活動中去,為更多病人帶來溫暖與關懷。學院和康乾街道建立全國高校首個大學生垃圾分類產學研實踐基地,進一步推動了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融合受到中國日報(電子版)等17家主流媒體的報道。3個多月來,雙方在易腐垃圾就近處理方面進行了嘗試和探索,啟動“易腐垃圾不出小區”試點工程,聘請了學院5位專家教授為康乾街道垃圾分類咨詢委顧問,開展生態文明和垃圾分類方面的探索與研究,為康乾街道在垃圾分類管理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建言獻策。該品牌活動充分發揮了學院專業學科特長,在治理垃圾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受到了德清當地媒體、浙江日報等多家媒體的熱烈報道。
2.2.3 積極開展多維志愿活動,豐富學院精神文明建設
學院積極倡導學生利用自己作為大學生所擁有的知識、資源去做有意義的事情來回報社會的培育,積極推動社會文明。在志愿平臺搭建方面,學院與湖州市莫干山高新區、德清團縣委、德清縣康乾街道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同時形成了莫干山校區的清禾公益組織、德清高鐵站,屏峰校區的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以及朝暉校區的東新街道等三校區網格化志愿服務基地共建模式,為當地社區提供了各類優質的志愿服務。生工學子借以周末、假期等時間投身于交通疏導服務、垃圾分類引導服務、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志愿服務、養老院陪伴服務以及小學公益課堂服務等等。
2.3.1 潛心校地文化建設
學院積極鼓勵師生將自身精神文明建設融入日常活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學院以黨史教育、全民體育、公益科普課程等作為主線,聯合德清康乾街道、高新區以及杭州德勝東村,以多層次、多形式、豐富多彩的內容打造了地域特色品牌活動,鑄就了諸多特色文化精品,涵蓋了人文情懷、經濟建設、思政教育等眾多方面。
2.3.2 創新文化活動,引領思想進步
入駐莫干山這一年,學院積極接收地域文化的涵養,不斷豐富自身文化內涵,融合院地文化再發展。在文化建設過程中,學院努力跟進時代前進的步伐,在繼承傳統與緊跟時代中踏著時代的脈搏,體現所處地區先進文化的基本特征,又保持著生工學院獨有的特色。在2021年清明節來臨之際,學院聯合康乾街道共同開展“追尋紅色足跡傳承革命精神”主題活動。在街道機關干部的帶領下,學院師生參觀了革命烈士陵園,感受學習革命先輩愛國主義精神;為小學生宣講黨史、講解抗戰故事,傳承革命記憶;拜訪百歲老兵姚發源,聆聽英雄故事。在第26個世界讀書日,學院和高新區黨群工作部共同舉辦了“書香高新激情生工”學黨史感黨恩跟黨走讀書交流會。生物工程本科生黨支部與8家企業黨、團支部參加本次分享會,高新區黨群部代表與生物工程本科生黨支部代表本著待書以誠、與書為友的初心,分享并互贈了書籍,祝福彼此不斷砥礪初心使命,于黨的百年非凡歷程中汲取堅守初心使命的營養劑和能量源,了解歷史,永葆初心,踐行使命。
探索校地共建是落實團中央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抓手之一,是資源、文化的有機結合和深度融合;是引導大學生真正做到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相統一。生工學院以志愿公益、黨建服務、文化融合等實踐項目,加強校地育人功能,學生利用專業學科優勢,開展鄉村振興、科技支農等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提升。學院會繼續秉持因地制宜地自發探索的原則,適時開展理論論證和規范性總結,提高校地共建的理論自覺和能力水平,爭取在原有基礎上不斷突破,再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