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任遠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德陽 618000)
隨著我國對大學生個人素質培養的不斷深化,對學生精神素養的要求不斷提高,而文學作品,尤其是經過時間沉淀的經典文學作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便代表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優秀的文化精華。閱讀這些作品,感知其中的文化,對哺育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其情操、塑造其美好人格,會起到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因此,根據大學生課外閱讀的特點,通過適當的引導與幫助,讓學生愛閱讀、會閱讀,能最大限度地從課外自主閱讀中獲益,提升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便成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
要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引導與幫助,最基本的前提條件便是要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進行基本的了解與掌握,這樣才能根據現狀有針對性的進行改善與提高,而通過課堂考查、與學生的面對面交流、課后閱讀作業匯總分類等方式,本文認為高職院校大學生的閱讀現狀如下:
1.1.1 從閱讀作品種類及篇幅來看
高職院校學生課外閱讀中最為受歡迎的作品類型是小說和散文類作品,詩歌、戲劇等種類則較少有閱讀。在小說中,通俗小說特別是推理小說、青春類小說,以及散文中的情感類散文是學生最為喜愛的。從篇幅來看,大多數學生偏愛中篇或短篇作品,或者是由一個個小作品串起來的合集,大部頭的長篇作品則受到了冷落。符合這類特點的代表作品有《白夜行》《解憂雜貨鋪》《云邊有個小賣部》《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等,這類書籍在學生的課外閱讀書目中高頻次出現。
1.1.2 從閱讀作品年代及作家來看
高職院校學生課外閱讀的另一個特點是偏愛現代作品和相對更為年輕的作家。在某一類作品領域中,相對于成名已久的很有知名度或權威感的前輩作家,學生常常選擇新興的,更為年輕的代表性人物,如東野圭吾、余華等;另外一些80后的作家在學生中也很具好感,比如張嘉佳、大冰。學生對于此類作家的作品明顯更為推崇。
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自主閱讀意愿,想讀愿意讀。大量的學生還是將在圖書館、閱覽室等地借閱書籍作為了度過課余時間的第一選擇,并且愿意與老師、同學分享閱讀體會,參加校內的各類讀書活動,這都是很好的現象。此外,一些學生的閱讀量也十分可觀,涉獵的范圍較廣,非常善于利用閱讀來充實和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提高個人素養。
1.2.2 受其他媒介傳播的影響較大
在信息渠道多樣化的時代,學生的閱讀不可避免受到了其他媒介傳播的影響,最明顯的一點是影視作品的影響。典型的現象為部分學生在進行閱讀之前先接觸了影視化的作品,出于對影視作品的喜愛才閱讀“原著”,比如《流浪地球》。甚至是由于自己喜愛的某一個明星將要出演由某IP改編的電影電視,所以才提前閱讀作品,這已經成了部分學生選擇課外閱讀書籍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這種選擇無疑外部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蓋過了學生自己的思考選擇。
1.2.3 課外閱讀有較明顯的不足之處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學生的自主閱讀活動中,也存在不少的不足之處,最突出的有兩點:其一是部分學生課外閱讀的隨意性較強,欠缺一定的系統性,對書籍的選擇雜亂或淺嘗輒止。對此,學生坦言自身對書籍的選擇確實存在一定的困難,特別是一些專業性較強的領域,雖想深入閱讀研究,但面對浩如煙海的書籍不知如何選擇,導致閱讀上的盲目凌亂或無措。其二是部分學生的閱讀過于“泛娛樂化”,拒絕需要思考的嚴肅閱讀,摒棄經典閱讀,喜歡“短平快”式的閱讀,片面追捧“爽文”,一味沉浸于閱讀的“爽感刺激”。這部分學生的課外閱讀流于表面,導致課外閱讀只成為一種純粹為打發時間的休閑娛樂方式。
可見,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課外閱讀客觀存在一定程度的“無序化”表現,同時也有相當多的學生希望得到對課外閱讀活動的指導。因此,我們的課程在帶領學生領略文學之美,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也要求教師在課程教學活動中深入思考怎樣將課程教學與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引導相結合,既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又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引導,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最重要的一點應該是一定要形成“大閱讀”的概念,既立足于課堂但又不能只拘泥于課堂,既著眼于經典篇目的閱讀但又不能只限于經典,要做到這一點,顯然就需要教師做好以下的“兩手抓”:
在相關文化素養課程,如《大學語文》《閱讀與寫作》等課程的課堂內,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授課內容,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引導。
(1)課堂內的個人和分組練習。針對學生課外閱讀需提升廣度的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對學生進行隨機分組,要求同一個小組的5—6名學生選擇同一本書進行課外閱讀,再為閱讀分享留出專門的課堂時間,讓各閱讀小組就閱讀書籍的內容互相交流、分享,鼓勵學生說出閱讀感受。這樣既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跳出自己的閱讀局限,又可以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促使學生細讀細想,同時教師也能直觀了解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非洲豬瘟病毒在原料中30天后的存活能力仍然未知,并且當前還沒有足夠的數據來準確估計。由于無法計算有效的隔離期,高風險的原科應該從無非洲豬瘟病毒和經典豬瘟病毒的國家引進。
(2)經典作品導讀與擴讀。針對學生課外閱讀缺乏一定深度的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加大對經典作品講授的比重,特別是在古文典籍和中長篇作品的講授中,教師可不拘泥于具體段落章節內容的翻譯分析,更多地從作品的影響意義、思想內涵、藝術技法、審美情趣等方面對作品進行整體的賞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思考方向,多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深度閱讀。
(3)多媒體等手段的運用。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播放一些學生不太熟悉的作品的影視化片段,利用光影聲的效果,讓作品內容“立起來”“活起來”,用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激起學生對作品的興趣,再進行課外閱讀的推薦會讓學生更易于接受。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因此教師要有計劃、有準備、有目標地利用好課堂之外的廣闊天地,用教學之外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引導與幫助。
(1)加深與課本選篇的連接閱讀。經典作品在課本中多為節選,學生在讀透這部分節選篇目后,教師應給出閱讀思路,引導學生對完本作品進行深讀和全讀,從整體上對作品進行把握,才能起到精讀經典篇目的效果。另外,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后,也應該就相關詩歌、經典典籍的擴展閱讀,向學生給出推薦書目,避免學生盲目選擇,讓學生可以更好地立足于課本,根據自身的專業需要、興趣所在展開有效閱讀。
(2)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閱讀活動。在“大閱讀”氛圍的營造中,開展各種學生喜愛的跟閱讀有關的活動。比如各類班級、系部、全校組織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兼顧對抗性與趣味性的經典作品朗誦比賽、作家作品專題講座、班級聯動閱讀交流分享會等,盡量讓更多的學生高度參與到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中,激發閱讀興趣,做到有益閱讀。
(3)鼓勵學生進行記錄。在進行閱讀后,不僅要鼓勵學生有感而發進行交流分享,還可以進一步鼓勵學生進行文字或圖畫記錄,寫一些小的作品或閱讀筆記,甚至是根據頭腦中形成的畫面繪成圖畫作品。將在深刻閱讀中的收獲啟示等形成自我表達真正將閱讀內容沉淀為自身的積累。
總之,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引導與幫助,使學生提高課外閱讀的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進行高效的個人閱讀,是大學階段對學生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大學內的文化素養課程作為關鍵載體之一,既要守住課堂內的主陣地,也要大力開拓課堂外的廣闊天地,巧用各種方式方法,將學生培養為具有一定文學審美、藝術情操的新時代國家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