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宇
科舉制度始于中國的隋朝,在接下來的數百年里成為中國各朝代的核心選才制度,維護著中國的封建統治,在政治、教育、文化、社會發展等諸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科舉制度的影響力不僅僅局限于中國,科舉制度作為“舶來品”對朝鮮半島也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公元958 年,高麗光宗采取中國后周人雙冀的建議在高麗王朝實行科舉制度,[1]38科舉制度在朝鮮半島的歷史就此拉開了序幕。隨著科舉制度在朝鮮半島的發展與完善,科舉成為高麗王朝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度的引入一方面加強了高麗王朝的王權統治力度,另一方面抑制了地方豪族勢力的壯大。高麗王朝覆滅后,李氏朝鮮成為朝鮮半島上新的統治政權并繼承了高麗時期的科舉制度。1894 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王朝戰敗,日本人在朝鮮半島勢力逐步滲入。在日本人的扶持與建議下,以金弘集為首的勢力集團成立了軍國機務處并且實行了甲午改革。科舉制度便是在第一次甲午改革中被宣布廢止,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科舉制度在朝鮮半島一共走過了936 個春秋,其影響早已深深刻入了朝鮮半島這片土地。韓國與中國一樣作為歷史上的科舉大國,科舉廢止對于當時朝鮮王朝來說無疑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大事件。中國學界對于中國科舉廢止的研究相對已經成熟,但是對于韓國科舉廢止方面的研究可謂是少之又少。筆者收集、整理了韓國科舉廢止的官方史料以及相關研究成果,結合當時朝鮮王朝“內憂外患”的歷史背景,試圖找出朝鮮王朝科舉廢止的原因并對甲午改革中科舉制度廢止的具體過程及內容進行總結和分析,最后就朝鮮科舉廢止后對于當時朝鮮社會的政治、教育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進行探索。
朝鮮王朝的科舉廢止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是客觀因素加速了科舉制度的廢止。日本人勢力的介入與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促使朝鮮內部進行甲午改革。其次是身份限制、考試科目落后以及末期運營狀況不佳等主觀因素,使得科舉制度并不能夠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無法真正地為國家選拔社會所需的棟梁之材。
1875 年日本與朝鮮王朝發生了“云陽號事件”,并于次年簽訂了《江華島條約》。這也是朝鮮王朝與外國締結的第一個近代條約。[2]朝鮮王朝也在此之后打開了閉關鎖國的大門,并開放了釜山及以外的兩個航口。《江華條約》的簽訂從表面上看是兩國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簽訂條約,但是真實情況是日本為了在日后能將侵略勢力滲入朝鮮半島。朝鮮王朝并沒有因門戶開放而走上國家近代化的道路,反而是貧苦大眾的生活變得十分艱辛。在接下來的數十年中,侵略勢力入侵、國內政治動蕩、農民起義于朝鮮半島頻頻發生,進一步加劇了朝鮮王朝早已岌岌可危的統治政權的覆滅。
1894 年4 月23 日,東學農民起義軍在“古阜民亂”之后,便開始向朝鮮半島各個地方擴散。5 月6 日,朝鮮政府任命洪啟薰作為兩湖招討使鎮壓農民軍。[3]145東學農民起義初期并未得到朝鮮王朝統治力量的關注與重視:朝鮮高宗及大臣們普遍認為東學農民起義是小規模的農民軍叛亂而已。朝堂內部大臣們集體上書:認為農民起義的原因在于閔妃的外戚把持朝政,所以建議高宗懲戒閔氏外戚。①然而東學農民軍的勢力猶如破竹,來勢洶洶,不久后朝鮮王朝軍隊便在全州城淪陷。朝鮮王朝政權及軍隊無法鎮壓農民軍,便向當時的宗主國清朝請求派兵支援。朝鮮王朝大臣們也曾經擔心清軍入朝后會帶來更大的麻煩,于是開始反對高宗向清朝出兵的請求建議,最終高宗也沒有向清朝請求派兵,而是動員了當時江華營的軍隊來討伐農民起義軍。[3]146-1475 月31 日全州城淪陷之后,高宗在閔泳徽的強烈建議之下,于6 月3 日向清朝請求派兵鎮壓東學農民軍起義。[3]147袁世凱收到朝鮮王朝的派兵請求后,迅速向朝鮮半島派兵鎮壓東學農民起義軍。1885 年中日雙方簽訂了《天津條約》,其中便有“經來朝鮮若有大事,中日兩國或者其中一國有派兵,需要相互知照”之規定[4],因此中方便將出兵的情況報告給了日本政府,日本也以此為契機開始向朝鮮半島派兵。6月6 日,清軍進入朝鮮半島牙山,6 月7 日日本政府決定派遣軍隊進入朝鮮半島,并于次日向朝鮮王朝政府通報。6 月10 日,朝鮮政府和東學農民起義軍達成了全州和議,農民起義軍也就此解散。但是清日兩軍并未隨著東學農民起義的結束而撤軍,兩國軍隊依舊駐留在朝鮮半島。此時朝鮮內部形式趨于平穩,清政府建議兩國同時撤軍,但是日方卻拒絕撤軍,欲以此為契機挑起中日兩國的矛盾,中日甲午戰爭在這樣的背景下一觸即發。[5]
日本方面故意挑起戰爭并非偶然,而是一場蓄意已久的陰謀。明治維新之后,日本便逐步實行所謂的“大陸政策”②,吞并朝鮮是其實現其野心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在“江華島事件”發生之后,日本更是變本加厲地加強對朝鮮半島的控制,并企圖削弱中國作為宗主國對朝鮮半島的影響。
與此同時,日本方面對朝鮮王朝內政改革也不斷施壓。1894 年6 月26 日,日本就曾向朝鮮王朝高宗建議實行“內政改革案”,高宗以日本先撤兵為條件予以回絕。事后高宗召開會議與大臣們商討此事,多數大臣們持保守態度,而金弘集主張內政改革。③此次會議之后,日本繼續釋放要求朝鮮內政改革的訊號。迫于日本的持續施壓,高宗被迫派遣官員參與日方組織的內政改革會議,雙方在內政改革、撤兵等方面意見未達成一致。于是在7 月23 日的凌晨,日本率兵占領了景福宮,朝鮮王朝士兵雖然奮力抵抗,結果還是以失敗而告終。事后閔妃勢力集團失勢,大院君在日本人的扶持下重新掌握朝政權力。[3]164-165金弘集被任命為新的議政府議政,并以其為首的甲午改革派成立了軍國機務處,甲午改革就此開始。由于此時日本忙于甲午戰爭,對朝鮮王朝第一次甲午改革干涉不多,朝鮮在第一次改革當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科舉制度在高麗王朝光宗時期被引進朝鮮半島,其主要目的是加強王權的統治并且抑制地方豪族的勢力。高麗時期的科舉制度通過借鑒中國的科舉制度和結合自身特點發展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韓國科舉制度。然而,科舉考試并非高麗時期入朝為官的唯一途徑,通過家族門蔭來獲得官職的達官顯貴并不在少數。因此,高麗時期朝鮮半島的選官還是處于科舉考試與門蔭并重的模式。朝鮮王朝時期與前朝高麗有所不同,朝鮮王朝繼承了高麗時期所遺留下來的科舉制度,并且科舉制度在朝鮮王朝時期得到了空前發展:人們可以通過科舉考試成為國家官員,也被認為是初入仕途的必經之路。[6]57-63雖然朝鮮王朝通過家族門蔭來取得官職的制度依然存在,由于朝鮮王朝以“科舉優先主義”和“考試優先主義”為指引,通過門蔭制度來獲得官位已然不是多數。根據當時朝鮮王朝的“循資法”,通過門蔭想要升入高品階的官位實屬困難。所以,科舉制度是朝鮮王朝時期入朝為官的主要途徑。從應試資格來看,與中國不同的是朝鮮王朝是一個擁有身份制度的國家。在朝鮮王朝創立初期,朝鮮王朝社會就已經被“兩班—中人—良人—賤人”的身份等級制度深深影響。雖然朝鮮王朝科舉制度的發展相較于前朝高麗有所強化與改進,但是嚴格的身份制度仍然在制約科舉考試的公平與公正。朝鮮王朝作為一個兩班官僚體制的社會,雖然十分重視通過個人的才能來獲取官位,但是家門血統依然對人們出入官場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此外,朝鮮王朝的科舉制度對一些特殊職業子女和女性有諸多限制,禁止參與科舉考試。并且如果身份是賤人階層,就無法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良人階層雖然被允許參加科舉考試,但是相比于兩班階層,仍然處于劣勢的地位。[6]63中人階層作為僅次于兩班的存在,在科舉考試當中仍然與兩班相比處于劣勢。中人通常應試雜科④,其官職也多為一些技術官。因此,朝鮮王朝的科舉制度實際上更多地為兩班階層所服務,雖然以材取士,主張個人才干,但是從應試者身份限制以及兩班對科舉的操控來看,朝鮮王朝的科舉制度仍然具有“瑕疵”,埋下了“不公平”“不公正”的隱患。
從朝鮮王朝應試科目的內容上來看,以傳統的儒家經典為考試內容限制了朝鮮王朝的發展與蛻變。在朝鮮建國之初就曾規定生員考試內容為四書疑、五經義各考一篇。[1]258-259進士考試則為賦一篇,并從古詩、銘和箴中再選其一作為考試內容。⑤文科考試科目亦是圍繞著儒家經典進行講經制述等進行考察。雜科的考試內容為講書、寫字、譯語和算數,并且雜科中還有細分的專業,如譯科(漢學,蒙學,倭學,女真學)、陰陽科(醫科,天文科,地理學,命課學)、律科等。雜科的考試內容相比于文科更具有現實意義,更能促進近代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然而雜科不被重視,單純依靠傳統儒家經典是無法使朝鮮王朝步入近代國家的行列。科舉考試的內容也無法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不具有現實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的科舉考試內容也成為科舉制度廢止的誘因之一。
從朝鮮末期科舉考試的運營狀況來看,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屢見不鮮,賄賂官員等狀況隨處可見。朝鮮王朝的科舉并未發展成中國那樣擁有專門的考試地點,沒有號舍與考棚,任何人都可以出入考試場所,這無疑破壞了考試的公平性。買賣試題、舉子冒赴、徇私舞弊等問題更是時有發生。[7]作為國家級別的官僚選拔考試,出現上述種種惡行,實屬不該。朝鮮王朝末期科舉考試運營的不良狀況加速了科舉制度的廢止。
與中國科舉制廢止不同的是,韓國的科舉制廢止可謂是戛然而止。韓國并未像中國一樣經歷多種努力與嘗試,最后不得不廢止科舉制度。當時的朝鮮王朝政府在沒有任何前兆的情況下,在第一次甲午改革中廢止了科舉制度。韓國在“開航期”以后便不斷有人提出廢止科舉的建議,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思想理念。
從政府層面來看,1882 年壬午軍亂之后,朝鮮高宗便發布“俞音”說到:“政令之從前不便于民者,悉令除之,擇循良之吏,以牧群生,講究實效,思與一國更始,爾等亦宜各懋乃績。”⑥此時朝鮮王朝內部已經意識到實用主義的重要性。同年7 月22 日,高宗發布了以下指示:“教曰,我國之尚門地,誠非天理之公也,國家用人何限貴賤,今當更始之日,宜恢用人之路,凡西北、松都、庶孽、醫、譯、胥吏、軍伍一體,通用顯職惟才是舉,如有奇才異能者,內而公卿百官,外耳方伯守令,各舉所知,送付銓曹,予將則而用之。”⑦12 月28 日,高宗又發布“俞音”,其中說到:“今當通商交涉伊始,凡官紳甿之家,皆許其阜通財貨,已至富庶,農工商賈之子,亦準其廁身學校而慶同升,惟視才學之如何,不問出身之貴賤”⑧。此時朝鮮政府改變了入學的身份限制,非兩班子弟也可以進入學堂。相較于朝鮮王朝初期的科舉制度,已經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的身份限制。同時,朝鮮王朝已經開始注重“經世致用”,主張唯才是舉,這也意味著國家承認大眾百姓擁有受教育權。[8]330即便政府層面已經破除身份限制,實際上接受學堂教育的仍然是達官顯貴之子弟,普通民眾忙于解決溫飽問題,對于去學校接受教育并沒有積極的響應。因此,有人認為當時朝鮮王朝的關鍵問題不在于改變學政,而是應廣立學校,以此達到預期目的。[8]332-333與此同時,政府還在學科的設置上增加了新的科目,例如設立火炮科等。
在個人層面,朝鮮被迫開航之后出現了一批有識之士,希望扭轉朝鮮王朝社會現狀,使朝鮮走上近代化的強國之路。當時朝鮮王朝內部有人提出了“東道西器論”,與之相反還有人提出了“西道西器論”。以俞吉濬、徐載弼、尹致昊等人主張“西道西器論”,他們認為教育應該注重實用性,國力就是民力,民力就是教育的力量。他們批判背誦傳統儒家經典的教育方式,痛斥科舉考試中的科文為“虛學”。[9]從1894 年當年舉行科舉考試的次數來看,僅二月當月舉行了6 次科舉考試,三月、四月及五月分別舉行過1 次科舉考試。也就是說,從1894 年一月至五月,短短五個月內總計舉行過9 次科舉考試。甚至在景福宮被日本占領的前一天高宗還做出了有關科舉考試的如下批示:“兵曹,來七月十一日,討逆慶科庭試初試時,規矩,鐵箭三矢一百五十步,片箭三矢一百三十步,一巡一中,柳葉箭五矢一百二十步,一巡三中,鳥銃三柄,一巡二中,講書粗以上,五技取三技落點。”⑨所以,科舉考試在甲午改革前期依舊是人才選拔的主要方式,并且毫無廢止的征兆。
1894 年甲午改革正式實施。在第一次的甲午改革中,廢止了科舉制度,并且在官吏選拔和教育體制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變革。首先,廢除“六曹”,設立“八衙門”,規定了各個衙門所掌管的職責范圍。軍國機務處認為科舉考試為“虛學”,并不具有實用性質。官吏的任用應該以考查實學為主,各個衙門擁有制定人才選拔資格和舉行考試的權力,并廢止了科舉制度。⑩各衙門的人員任用不再通過過去的科舉考試,而是通過各個衙門的單獨考試。應試者無論出身貴賤,無論是京城人還是鄉下人,具備衙門所需的才能者均可應試。報名時,衙門工作人員會詳細記錄應試者的姓名和住址報送到銓考局。參試人員需寫出欲考取的職位,并由銓考局來進行普通考試,之后再進行特別考試,通過者再由各局各衙門正式錄用。朝鮮王朝廣泛設立學校,規定每個道?都要選送人才至京城(今首都首爾)學校學習,根據自身的意愿和才能,通過各類考試,由各個衙門的大臣選出需要的人才。?考試的內容也不再是傳統的儒家經典,考試內容包括國文、漢字、寫字、算數、國內政、國外事等。[10]同年9 月2 日,學務衙門發布了《學務衙門告示》,在京城建立起小學以及師范學校,以后還要建立大學以及專科學校,學子們認真地接受訓練和教導,努力實現“盛世”?目標。軍國機務處還主張編撰、使用韓文教科書,選拔年少有為者前往國外學校學習深造。[3]204-2051894 年12 月,高宗宣布了《洪范14 條》,鼓勵派遣具有發展潛力的學生到國外學習前沿知識和技藝。翌年2 月,高宗發布了《教育立國詔書》,重點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1895 年4 月,朝鮮王朝政府公布了《漢城師范學校官制》,這也是韓國近代新式學校之教育法規。[11]此后數年,外國語學校、京城醫學校等官立學校便相繼建立。甲午改革后,受基督教會的資助,民間的私學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例如1896 年開設的中橋義塾,1899 年安昌浩創立的漸進學校等。民間私立學校都成為科舉廢止之后重要的教育機構與場所,同時為朝鮮半島培養出了許多抗擊外敵入侵、宣傳新思想的民族英雄,至此,實行了近千年的科舉制度在朝鮮半島正式落下帷幕。
科舉制度廢止后,在韓國社會引發了激烈討論,仍有官員、學者認為應該恢復科舉制度,可見科舉制度廢止后對韓國的政治、教育、文化等產生了深遠影響。
科舉制度廢止之后,圍繞著是否應該恢復科舉制度的討論持續不斷。1948 年,韓國大韓日報社還曾登載過題為《為了人才登用,科舉制度復活?》?之文章。[12]由此可見,科舉制度廢止存在著諸多爭議。《承政院日記》中記載:尹太興等大臣就曾上疏希望恢復科舉制度,并且對之后的科舉制度展開了美好的展望。守舊派大臣們對于改革后的新學制以及新式學堂并不滿意,認為新式學堂培養出來的學生并不能夠為國家所用。開化派大臣們則認為廢止科舉,設立新學制、辦新式學堂是教育近代化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使韓國成為近代國家的重要一環。因此,開化派大臣們對于科舉廢止方面持肯定態度,并且廣泛設立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希望以此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科舉制度的廢止在不同的勢力集團內產生了不同的反應,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科舉制度廢止不僅僅是一個制度被革廢這么簡單,它猶如一顆石子掉落水中,泛起層層漣漪,在政治、教育以及社會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3]
1.科舉制度廢止對政治之影響
科舉制度兼具官吏選拔以及育人育才的雙重功效,對于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有著重要作用。科舉制度的廢止意味著以過去科文論去從的人才選拔時代一去不復返。通過甲午改革廢除了朝鮮王朝實行已久的身份制度,兩班階層與其他階層的差異已然全無。這也意味著兩班階層再也無法通過科舉來維護階級利益,再也無法享有過去科舉中只屬于兩班階層的特殊待遇。在實行新的人才選拔制度之后,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指定的考試成為國家官員,打破了過去韓國科舉制度的局限性。隨著日本在甲午戰爭中不斷取得優勢,日方對于甲午改革的干涉不斷增多。甲午改革中大量模仿日本的官員任用制度,沒有從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歷史背景出發,缺少獨立自主性。這也為日后韓國政治從屬于日本埋下了伏筆。
2.科舉制度廢止對教育之影響
科舉廢止之后,新學制在朝鮮半島得到了確立,新式學堂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學習內容也從過去的儒家經典轉變為算數、外國語以及更加適合當時社會的科目。小學和師范學校的廣泛建立,也促進了韓國國民基礎教育的發展。與此同時,專門學校的建立也為國家提供了不同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由此可見,廢止科舉、創立學堂是韓國教育近代化的開端。后期甲午改革中,相對于知識教育,政府更加重視道德教育,加上日方的干涉,學校里的教師多為外國人,也使得朝鮮半島的教育從屬于日本。因此,韓國通過教育來實現富國強兵之目標,由于日本帝國的勢力以及開化派的封建性等原因,以失敗而告終。[14]雖然甲午改革中的教育舉措具有種種的局限性,但實行新學制,創立小學、師范學校、專業學校等措施,使朝鮮半島的教育進入了近代化的軌道,也為日后朝鮮半島的抗日反法西斯活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3.科舉制度廢止對社會之影響
廢止科舉之后的教育改革,更加促進了教育知識在下層民階層之間的傳播。用韓文編寫教科書,也使得之前沒有受過漢字學習的韓人更方便的獲取知識。教會大學在朝鮮半島辦的風生水起,近代進步思想也廣泛流傳。與此同時,醫療學校在日后也紛紛建立,部分朝鮮女性也通過此種方式習得知識,開啟了韓國社會早期女權主義的發展與傳播。例如朝鮮半島女權主義代表人物劉英俊、鄭鐘鳴、丁七星等,甲午改革使朝鮮半島人民的生活以及社會發生了改變。雖然朝鮮王朝科舉制度廢止的對錯與否有許多爭論,并且帶來的影響也是消極與積極均有,但是科舉廢止對于朝鮮近代化來說是一條必經之路。
朝鮮王朝作為僅次于我國的科舉大國之一,其科舉制度的廢止與我國卻有所不同。科舉制度在朝鮮半島發展出了與中國不同的道路,由于朝鮮王朝的身份制度也導致韓國科舉有了更多的局限性。日本帝國主義作為外部因素,持續干涉朝鮮王朝內政也是導致韓國科舉制度廢止的重要原因。此外,朝鮮開化派因具有一定的封建性質,導致“科舉雖廢,并不徹底”。科舉制度廢止是朝鮮王朝國家近代化的必經之路,雖然有諸多原因共同導致了科舉的戛然而止,但是科舉制度廢止對于韓國社會的改革與發展的影響十分深遠。科舉制度雖然被廢止,但是在日后韓國教育考試、公務員考試、官員選拔中仍然看得見科舉制度的蹤影,科舉考試所存留下來的考試文化依舊被繼承了下來,各類考試和人才選拔都是依照客觀的考試結果來評選優劣,只不過是考試內容、考試目的、考試形式等發生了變化。科舉制度的文化精髓在韓國當今社會仍然得到了高度認可,人們通過各類考試公平地競爭各種資源。其實科舉制度本身并沒有錯,錯的是朝鮮王朝社會的閉關鎖國以及不能夠及時跟上歷史潮流,最后不得不被歷史的大浪潮所淘汰。
注釋:
①詳情請參考《高宗實錄》高宗31 年4 月4 日。
②大陸政策是指日本通過戰爭侵略手段吞并中國、朝鮮等周邊大陸國家的對外擴張政策。
③詳情請參考《高宗實錄》高宗31 年5 月25 日。
④朝鮮王朝科舉考試內容大致分為文科、武科與雜科。文科與雜科在高麗時期創立,文科在高麗、朝鮮兩朝都是最為重要的科目,雜科一直不被重視。武科創立于朝鮮王朝時期。
⑤詳情請參考《經國大典》卷3 禮典諸科。
⑥詳情請參考《高宗實錄》高宗19 年7 月20 日。
⑦詳情請參考《高宗實錄》高宗19 年7 月22 日。
⑧詳情請參考《承政院日記》高宗19 年12 月28 日。
⑨詳情請參考《承政院日記》高宗31 年6 月20 日。
⑩詳情請參考《韓末近代法令資料集》1,4-16。
?“道”為朝鮮王朝的行政單位,類似于中國如今的省。
? 詳情請參考《韓末近代法令資料集》1,33-34。
? 原文為“圣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