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唐代宗教教材初探*

2022-03-17 02:31:18吳洪成張美玲
教育與考試 2022年3期
關鍵詞:教材

吳洪成 張美玲

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科舉制度逐漸建立,儒學地位再次上升。儒學作為科舉取士的主要內容,受到高度重視。唐代政府通過對儒學經典教材組織整理,主流學術思想和倫理道德達到統一。與此同時,大唐氣象的寬闊襟懷和博大氣象也使佛教、道教受到重視和倡導,儒、佛、道三者相互滲透、融合,最終形成“尊崇儒術,兼重佛道”的文教政策。唐代佛教、道教的私學教育及宗教經典教學和傳播盛行,出現了一批宗教經典教材。本文擬在梳理唐代宗教教育的基礎上,對宗教教材的內容、體例及歷史影響進行闡述。

一、唐代宗教教育及教材概述

唐代國力空前強盛,為適應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文化的繁榮以及加強中央政治集權的需要,統治者重視宗教的精神心理價值,出臺各類規章支持宗教教育的發展。佛道事務由鴻臚寺崇玄署主管。唐代實行嚴格的僧道度碟制度和戶籍制度。俗人要想獲得僧侶、道士出家的資格,必須跟隨僧師修行,學成之后,經佛學師推舉,最后由政府予以批準得以超度。其中長安、洛陽兩京在剃度僧道時,須一名御史在場。唐中宗時為提高出家修行僧道的素質與質量,進一步深化度碟制度,實行試經度僧。政府官員組織考核,試經科目與數量有相應的標準,主要是佛教典籍,但間雜儒學經典。已出家的僧侶也必須參加三年一次的試經,測試不合格者勒令還俗,收回度碟。僧道的戶籍與普通的民戶一樣,一式三份,三年一修訂,統一由州、縣管理。在唐代統治者的大力支持下,佛道宗教教育及教材顯示蓬勃興旺態勢。

(一)道教教育及教材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年),代隋而興的唐朝建立。唐王朝是李氏的天下,道教鼻祖李耳則被視為始祖,因而道教地位較諸魏晉南北朝和隋朝更高。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主要承襲傳統的巫術和求仙方術,以先秦老子、莊子的哲學和教育學說為理論工具,宣揚用符篆求神驅鬼,避禍免災,主張煉丹修仙。

唐代統治者對道教十分重視。公元624 年,唐高祖李淵親臨老子祠,此后國子學釋奠禮儀成為唐代教育管理的定制。唐太宗李世民認為李氏江山得力于太上老君的靈佑,因而奉道教為皇教。

為進一步鞏固唐王朝統治,唐乾封元年(666 年),唐高宗李治親臨今安徽亳州祭拜老君廟,并將老子追封為太上玄元皇帝。儀鳳三年(678 年),《道德經》被奉為“上經”。《道德經》是老子根據自身的生活感悟結合對國家和民眾的希望編撰而成的,成為唐代傳播道教的重要教材。該書主要對“道”“德”關系進行了描述,以“道法自然”為主題思想,對“道”與“德”的內涵進行了界定。書中包含大量樸素唯物主義觀念,認為一切事物均包含著正反兩個方面,會隨著形勢和背景因素不同而發生變化,固定不移、靜止不變是錯誤。

唐代統治者十分重視道家教材的編修活動,因此道書數量眾多。唐玄宗開元元年(713 年),道士史崇玄聯合其他道士共同編修《一切道經音義》《三洞瓊綱》。天寶七年(748 年)道經的編撰及傳授活動達到更大規模,出現了大批熱衷編撰道經的人士。直到唐代末年,道教學者杜光庭的道經著作編著活動仍在繼續。杜光庭勤奮好學,滿腹經綸,經常進行實地考察,對道教教義如數家珍。他對《道德經》研究深入,推崇“重玄之道”,主持編撰《道德真經廣圣義》《道門科范大全集》等道家教材,大力弘揚道教。

唐代道教教材的編寫深受魏晉以來玄學思潮的影響。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 年),道士成玄英為《老子王弼注》和《莊子郭象注》作疏。武周時,道士王玄覽編撰《玄珠錄》。道士吳筠對道教研究頗深,撰寫了眾多道經,在《玄綱論》《神仙可學論》《形神可固論》中大力宣揚仙道、服氣、養形、守神等道教思想。唐代道教經典教材的問世,教學及傳承,為后世所延續,宋、金、元、明均編修《道藏》。現今流傳的《正統道藏》《萬歷續道藏》皆屬于明代刊印版本。

在道教史上十分耀眼奪目的事件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注《老子》,并頒行天下,要求每家必備一本。更為值得注意的是,唐玄宗于開元二十九年(741 年),設立道教學校,形成了完備的中央和地方官學道教教育體系。中央道學、地方道學分別稱為崇玄學和道學。在每年舉行的貢舉考試中,減《尚書》《論語》一二道策,加試《老子》,可見道教在考試中的地位節節攀升。唐玄宗在京都長安設立專門講習道教的崇玄學,《道德經》《莊子》《列子》成為學者們研讀的教材。此外,唐玄宗還征求精通四種諸經的學者,親臨興慶門,加以策試,特予甄獎。

(二)佛教教育及教材

隋唐時期統治者不僅尊崇儒術,而且提倡佛學。隋煬帝楊廣修建大量佛塔,以此表示其支持佛教的態度,并且對社會各行業、層次人士的出家行為予以推崇。唐代對佛教的重視更是有增無減,唐統一之后亟需穩定民心,而佛教的教義恰好符合統治者的要求。

唐武德三年(620 年)唐高祖李淵下令在佛寺中建造大批佛像,以表尊敬。貞觀三年(629 年)唐太宗李世民重視佛教發展,在唐玄奘取經歸國后,專門命他在小雁塔翻譯佛經。唐高宗李治以道教為“祖宗之教”,但也同時極力推崇佛教,甚至親注佛教經典《金剛經》,頒布天下。在唐高宗的鼓動之下,法師義凈不遠萬里前往印度拜佛求經,周游30 余國,歷時25 年,于武周證圣元年(695 年)攜帶大量佛經歸國。一代女皇武則天親自前去迎接,并將他安置在佛授記寺。義凈法師專心致力于佛學的研究著述工作,撰寫并翻譯數10 部佛經。在武則天的推崇下,長安、洛陽兩京諸州分別修建大云寺,并將《大云經》珍藏其中。大云寺內佛像眾多,吸引了各地僧人頂禮膜拜。沿至唐武宗時期(841-846 年)出現“十分天下之則,而佛有七八”的狀態,可見當時佛教的興盛情景。

在唐代封建統治者的大力推崇下,民間百姓也紛紛修佛塔、建佛寺,十分信仰佛教教義中的“積善”“修行”“因果報應”“生死輪回”以及“修成正果”,登臨“極樂世界”或達成“涅槃境界”等思想意念,這也深深影響了他們的為人處世、生活方式、風俗禮儀以及倫理價值觀等。與此同時,文人墨客、社會賢達,甚至官宦名流也積極向佛教靠攏,寺院成為他們經常拜訪討論的地方,僧侶成為他們的知己益友,誦讀佛經、抄寫經書成為經常性的功課活動。如韋皋曾抄寫30冊《法華疏》;清涼寺的《一切經》《般若經》等佛教教材是鴻臚卿為玄宗所抄寫。唐代書法家們紛紛熱衷于刻印、書寫經文,如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潛心手錄《金剛般若經》;歐陽詢書寫《心經》;鐘紹京譽錄《轉輪經》。唐代佛教教材眾多,種類多樣,《愣嚴經》《華嚴經》以及《法華經》被不少熱愛佛學的文人士大夫所熱衷傳誦。

隨著人們對佛理研究的不斷深入,典籍的翻譯與義疏日漸活躍。文人進行文學創作也經常引用佛語。唐代著名詩人、畫家、素有“詩佛”之稱的王維,通曉《摩詰經》《法華經》《涅槃經》及《華嚴經》等佛教作品,“安禪”“無生”“一壺”等佛教偈語經常出現在他的詩文中。“香山居士”白居易對佛教義理及文本經傳最有研究,體會深刻。他在詩文中常常引用《涅槃經》《陀頭經》《法華經》《維摩詰經》《金剛經》《楞伽經》《楞嚴經》《六祖壇經》《阿彌陀經》《法華經》以及《華嚴經》等佛教經典教材中的內容。其中《維摩經》又名《維摩詰經》《凈名經》,共有3 卷14 品,是唐代進行佛學教育的主要教材之一。該書講述世間與出世間、生死與佛境、有相與無相、有知與無知等一切分別平等不二,由此不二法門,可得無生法忍,遠離一切煩惱妄想,進入涅槃境界,影響深遠。唐代詩人韓愈和宋代社會改革家、教育家王安石就是其中的兩位。他們追求一種世間與出世間、不徹底擺脫世俗生活的方式,因此,都非常喜愛《維摩詰經》,在詩文中多次引用,并且還親自為其作注。

二、唐代宗教教育內容及教材

由于唐代統治者的推崇,唐代宗教活動頻繁,道觀、寺院林立。道士、佛僧人數眾多,他們熱衷于傳播宗教教義,研習道經、佛經,而這些對各地社會民間的世道人心、文化習俗及禮儀道德均產生深遠影響,因此,探討其教育內容及教材至關重要。

(一)道教教育內容及教材

為適應中央集權的需要,唐朝提倡國家興學設教,培養人才。唐高祖李淵于武德七年(624 年)下詔興學,州縣及鄉分別置學。唐代貞觀、開元年間(627-741 年),唐朝的府、州、縣、市鎮、鄉等地不同程度地建立了官學,但以州縣學為主,各州都設有玄學博士,市鎮曾添設小學,實施基本文化知識和道德倫理的初步教育。由地方積累經驗,中央官學之一的崇玄學設于開元二十五年(737 年),博士、助教各1 人,東西兩京學生共200 人,學習內容為道家經典《老子》《莊子》《列子》以及《文子》等道教經典教材。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五月,中書門下省奏請改《莊子》為《南華經》,《文子》為《通元(玄)經》,《列子》為《沖虛經》,以《庚桑子》為《洞靈真經》。《列子》的主要內容為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共分為8 篇,彰顯了道教的博大內容與精神哲理,是學生學習道家思想的重要教材之一。

《莊子》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教育家莊周所著,成書于先秦時期,唐代作為學習道教的重要教材之一。作為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言人,莊子有著廣闊而深刻的思維想象力,生動活潑的語言表達能力。莊子周游各國,有著淵博的多學科知識和生活經驗,書中深刻反映他向往逍遙自由的哲學和自然審美的教育觀念

受唐代“尊崇儒術,兼重佛老”教育政策的規定,唐代道教有官學的建置,這是唐代社會思想多元包融及宗教性濃厚的顯著特征。唐代的中央官學分為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廣文館、崇玄學、弘文館、崇文館、醫學等。崇玄學學生學習道教經典教材,考試合格之后可以參加科舉考試門類之一的道舉科考試。盧太翼,“七歲詣學,日誦數千言,州里號曰神童。及長,閑居味道,不求榮利。博綜群書,爰及佛道,皆得其精微。尤善占候算歷之術。隱于白鹿山,數年徙居林慮山茱萸澗,請業者自遠而至。”[1]道玄之學在唐代很有市場,學校教學非常重視,如著名學者尹知章,居官之余回家便以《易》和老、莊、玄言之學教授,學生絡繹不絕。

(二)佛教教育內容及教材

唐代尊崇儒學,同時也兼用佛道之術。伴隨著佛教的發展與興盛,一大批寺院建立起來,逐漸成為傳播佛學教義的主要場所。佛教寺院選址獨特,常位于依山傍水之處,院內建筑風格別具一格,佛像林立,在講經誦習及其他法事活動中,時常交互著響起空靈的宗教音樂。以寺院為依托進行的講學活動稱之為寺學。院內高僧及來訪的名人文士成為講學的主要師資,他們將佛教內典和中國傳統文化傳授給一心向學的佛教徒。寺院內附有藏書樓或藏經閣,藏書眾多,不僅包含大量佛教經典,同時也存有一些非佛教典籍,而這些都成為講學或自學討論的教材。

佛教基本教材被稱為內典教材,其內容主要是佛教教義。內典教材有初級教材和高級教材之分。《三寶四諦》《三科法門》《三乘五性》《五乘三性》《法門名義集》等為初級教材,主要介紹佛學常識及討論、回答佛教基本主張和相關問題;高級教材為以經、律、論為代表的宗教義理知識及其學理思想和觀念,即“三藏”。其中佛教經典教材稱為“經”;佛教清規戒律為“律”;高僧大德對佛教經典的注疏以及闡發稱為“論”。《五臺山行記》載:“寺后有三學院,內長有諸方聽眾,經、律、論,進業者八十人,院主講《唯識論》《因明學》《維摩經》《六時禮懺》,有賜紫大德講《維摩經》及懷真文章。”[2]外典教材以儒家經典及詩賦文章為主,同時兼及蒙學、醫學、史籍、書法、算術等專科教材。算術教材主要是《九九歌》;醫學教材為《本草》《明堂》《脈決》《素問》《黃帝針經》《甲乙脈經》等。《全唐文》之《送薛大信歸臨晉序》記載中唐時期的薛大信在寺廟讀書期間研讀儒家經典的活動:

大信與予最舊,始以孝佛余力,皆學于廣陵之靈巖寺。云卷其身,討論數歲。常見大信述作,必根乎六經,取《禮》之簡,《樂》之易,《詩》之比興,《書》之典刑,《春秋》之褒貶,《易》之變化,錯落混合,崢嶸特立,不離圣域而逸軌絕塵,不易雅制而瑰姿萬變。[3]

地處偏遠甘肅隴東的敦煌地區建有大量佛寺,著名的有三界寺、金光明寺、靈圖寺以及大云寺等。這些佛寺無論大小均開辦寺學。能夠進入寺學學習的學生一般為索、張、曹等敦煌本地望著子弟,被稱作“學郎”或“學士郎”。他們不僅學習佛教典籍,還要兼修儒經、史書、律令、書儀規范及詩賦曲詞等內容。由于印刷術尚未普及,因此學生所使用的教材大多為手抄本。《千字文》《開蒙要訓》《百家訓》《兔園冊府》是主要的蒙學教材;儒家經典教材為《尚書》《易經》《左傳》《谷梁傳》《禮記》《論語》《孝經》;詩賦類教材為《王梵志詩》《貳師泉賦》《漁夫歌滄浪賦》《燕子賦》等;文抄類使用的教材為《太公家教》《孔子項橐相問書》《李陵與蘇武書》《珠玉抄》等;應用文的學習使用《書儀》《俗務要名林》《應用文苑》等教材;釋門應用圖文的學習使用《和菩薩戒文》《懺悔文》《社司轉帖》《目連變文并圖》《季布罵陣詞文》《百行章》等教材。

佛教中滲透或汲取儒學思想和道德主張,尤其蘊藏著傳統的孝道思想,認為只有修行孝道,贍養父母才能最終成佛,“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儒以孝為百行之本,佛以孝為至道之宗”,“孝心即是佛心,孝行無非佛行”等思想深深根植在每一位佛學弟子心中。他們認真學習《地藏經》《盂蘭盆經》《父母恩重難報經》《孝子經》以及《睒子經》等佛學經典教材,把孝道當成佛教的根本宗旨,身體力行的踐行孝道。佛教把“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凈土”稱為“大孝之大孝”,倡導不僅要孝敬今生今世的父母,而且要念及三世父母,普及六道眾生。佛教徒不但論孝、講孝、宣傳孝,而且也仿效儒家,樹立孝子楷模,并身體力行孝道,佛陀釋迦牟尼、地藏王菩薩、目連等,都是佛教樹立的孝子典范。[4]由唐朝高僧實叉難陀翻譯的《地藏經》是唐代重要的佛教教材。《地藏經》又稱《地藏菩薩本愿經》《地藏本愿經》《地藏本行經》《地藏本誓力經》,全文由13 品構成,第1 品到第4 品為上卷,第5 品到第9品為中卷,其余4 品為下卷。該經詳細敘說地藏菩薩修行的事跡,贊揚了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大誓愿;同時對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予以記載。該經的敘述以白話文展開,認為人應不斷積累福報、修行功德,深入闡述了地藏王菩薩的大悲心愿和諸佛菩薩的慈悲為懷境界和情懷。

三、唐代宗教教材舉要

唐代宗教教育發達,對宗教教學內容做出了一定規范要求,宗教學習必須使用教材實施有序教學,這樣才能達到宗教教育目標。唐代政府重視道教、佛教的傳播,修建大量道觀、佛寺來支持宗教的發展。唐代編撰道經、佛經活動盛行,宗教教材數量龐大,不僅在當時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而且對后世也有顯著影響意義。以下對其中重要教材加以簡介和必要闡釋。

(一)《道德經》

《道德經》是唐代傳播道教的重要教材。《道德經》由《德經》《道經》上下兩篇組成,共5000 字左右,其作者是春秋時期著名教育家、哲學家老子,因此《道德經》又名《老子》。老子被譽為“道祖”,原名李耳,曾追隨商容學習儒家經典教材《詩》《書》《禮》《易》《樂》等。老子砥志研思,勤學好問,當自身思考受限或遇到疑惑時,經常與人探討,甚至常常為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而夜不能寐。因對知識的強烈渴求,以及沉穩的學習態度,老子一生皓首窮經,積累了大量知識。老子生活的年代戰火紛飛,他結合自身的生存智慧,親身體驗了民間生活的不易,提出了“回歸自然”“見素抱樸”“無為而治”等一系列人生涵養和治國安邦的主張。

《道德經》包含諸多比喻、設問和反問、對偶、排比以及頂真等修辭手法,涵蓋修身、治國等多重哲學道理,有“萬經之王”的佳譽。書中以“道法自然”為主題思想,對“道”與“德”的內涵進行了界定。“道”即自然之道,個體應遵循自然規律,修正自己的內心。“德”不同于人們傳統思想里的道德,而是個體應具備的待人接物、面對世界的態度與方法。只有擁有“德”,才能“修道”。老子重視“德”,認為“修道”的基礎在于“立德”,規范自身的行為,主張做事要順應自然。老子對“道”與“法”的關系進行了深入闡釋,認為“道法自然”,“道”與自然相統一,法則是規范化的“道”。

(二)《列子》

《列子》為列子及其弟子所著,是唐代著名的道教教材。唐天寶元年(742 年),唐玄宗下令《列子》改名為《沖虛真經》。《列子》共8 篇,包含大量寓言故事,主旨思想與黃老學派類似,崇尚清虛自然的狀態。書中的名言及寓言蘊含耐人尋味的深刻哲理,啟迪人的心靈。《列子·學射》告誡我們應該對知識進行進一步鉆研,只知其然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知其所以然;從《紀昌學射》中我們認識到真本領的獲得絕不是一朝一夕,而是經過長期的勤學苦練而形成的;通過《薛譚學謳》我們總結出,人要有終身學習的態度,時代在進步,對真理的追求永不止步,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應盡可能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列子》主張人要遵循自然規律,凡事不能強求,切勿苛求完美,圣人也存在缺點。除有深厚的哲學辯證法思想之外,全書行文流暢,句子優美,議論深入淺出,蘊藏一定的文學價值。

開元二十五年(737 年),唐玄宗李隆基下令設玄學博士,并號召讀書人學習《列子》,《列子》成為當時的必修教材。政和六年(1116 年),宋徽宗趙佶下詔設《列子》博士,培養官學弟子,專門研習和傳播《列子》思想學說。

(三)《莊子》

《莊子》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莊子所著,唐代作為學習道教的重要教材之一,被道士及一般文人仔細研讀所關注。作為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莊子有著豐富的想象力,極強的語言運用能力,他曾周游各國,知識淵博,經驗豐富。楚威王曾用厚禮聘請莊子當相國,但莊子認為做官并不能使自己快樂,于是婉言相拒。莊子不慕榮利,對做官發財淡然置之,全力追求精神的滿足與自由,對統治者給出的物質誘惑不以為意。在當時的社會,百姓受到刑罰司空見慣,他們的生命如草木一秋,短暫無常,《莊子》宣揚“無為”,認為君主治國理政應當遵循自然規律,順應事物發展的趨勢,順勢而為,摻雜個人的私欲,必然禍國殃民。

《莊子》凸顯了莊子在哲學、政治、藝術等各個層次的獨特見解,發人深省。全書共52 篇,10 萬余字,后經西晉玄學家郭象刪減,僅33 篇幸存,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莊子》中的篇目大多以“寓言”“重言”“卮言”等形式展開,詳細闡述哲學與宇宙、人與自然關系以及人生價值等觀點。《齊物論》《逍遙游》及《大宗師》都不同程度反映了該書包含的向往逍遙自由、個性解放的哲學思想和對自然主義教育的強烈追求。《莊子》主張人在社會中生存,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與思想的自由,不必拘泥于所謂的意識形態,提出“齊物”的觀點,主張人性的獨立自主。莊子對統治者施行的儒家仁義禮樂學說嗤之以鼻,他認為這是統治者濫用權力的方式,并且社會矛盾激化,各種不平等的現象層出不窮,所有的禍端和災難都來源于此。《莊子》蘊含的哲理與智慧不僅深刻影響中國市民的思想,而且惠及海外。德國著名量子力學家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對《莊子》饒有興致,屢次在公開場合宣揚其論述主張,甚至寫入專著,加以弘揚。

(四)《維摩經》

《維摩經》又名《維摩詰經》《凈名經》《不可思議解脫經》,共3 卷14 品,是唐代佛學教育的主要教材。佛教大乘居士維摩詰稱病在家,文殊師利和比丘前來探望,他們一起探討佛法,遂將討論內容編撰成經。

《維摩經》主張佛教應充分適應世間的生活習俗,出家并非擺脫困境的唯一方法,人的主觀修養不可多得,即使有妻妾,也應做到遠離貪欲。書中提倡 “入不二法門”,主張世間與出世間、生死與涅盤、有相與無相、有知與無知等一切分別平等不二,由此不二法門,可得無生法忍,遠離一切煩惱妄想,進入涅盤境界。維摩詰既充分享受了世間的富貴,又精通佛理,他的這種生活受到許多文人志士的追捧,成為唐末五代,尤其是宋元以后居士佛教的理論依據之一。這種處世態度深得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青睞,王安石曾屢次在詩文中引用《維摩經》,甚至為其作注。王安石《贈約之》“君胸寒而痞,我齒熱以搖。無方可求藥,相,值久無慘。欲尋秦越人,魂逝莫能招。且當觀此身,不實如芭蕉。”[5]《維摩詰經》中說:“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6]人的身體如芭蕉葉一般,雖有葉片裹挾,但其中空空如也,絲毫無挺拔之意。王安石認為肉身是虛無縹緲的,借此詩寄托身體安康,解脫疾病的希冀之情。

四、歷史的評價

國家的統一、民族的融合、經濟的發展,以及對外交流的頻繁,所有這些都使唐王朝具有一種寬容大度的胸襟,不僅接納異域文化,而且使它本土化,最為明顯的就表現在儒、佛、道自魏晉時期的爭鳴而走向相互融合、不可分割,最終奠定了“尊崇儒術,兼重佛道”的文教政策。文教政策規定儒、佛并立,兼及道教,是對自魏晉以來儒、佛、道三者關系的初步調整。儒學經典教材的重新審定,佛道的滲透及抗衡,以及由此對儒學的某種解構或消融,促使學校教材、知識內容的突破與更新,唐代宗教教材就是鮮活的例證。

(一)唐代宗教教材的地位

在唐代,道教因其所奉教主老子與唐室同姓,備受崇敬,從高祖武德八年(625 年)下詔敘三教先后,道先、次孔、末釋,由此取得了三教之首的地位。此后,除武則天外,唐代帝王大都推崇道教。即便是武則天,雖因佛教開武周政權之階,而令釋教在道法之上,僧尼處道士女冠之前,但她也不曾排斥道教。唐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李哲復位后,道教便又重新取得諸教之首的地位,終唐一代道教一直受到尊崇,取得了近乎國教的地位。

唐代統治者在尊崇道教的同時,對其他宗教并不排斥,而是采取兼容并收、諸教并行的態度。高祖時曾立胡祆祠并置官。唐太宗時又詔準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的分支的波斯景教僧阿羅本在中國傳教,阿羅本在長安建寺1 所,度僧21 人。據《兩京新記》記載,當時長安有景教寺2 所,祆教寺4 所。唐高宗時,又命于諸州各立景孝文寺。唐代宗大歷三年(768 年),還準許摩尼教在長安立寺,并匾額“大云光明寺”,在廣州甚至還有源于印度的婆羅門寺。各種異教寺院的建立,正反映了唐代政府對各種宗教兼容并收的態度,以及內心無所顧忌的滿滿自信。至于原有的佛教,唐代政府更是給予大力扶持。唐太宗時唐玄奘在長安小雁塔譯佛經,成就顯著,成為一代高僧和佛學翻譯家。在他病重時,高宗“遣御醫急赴,未至已卒,為之廢朝”。武則天時,僧人懷義等附會《大云經》,宣揚“唐室衰亡,女主君臨”,為武則天稱帝大造輿論。所以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后,詔令各州立大云寺,講說《大云經》。顯然,大云寺的設立是為了向人們顯示武周政權的合法性,可以說是典型的御用寺院。武周垮臺,中宗復位,又令“諸州置寺、觀一所,以中興為名”慶賀被武后篡位的唐朝獲得中興。中興寺觀設立的政治意義要遠遠超過宗教意義。

教材是服務于各類教育組織及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所需要的材料資源,在人才培養中有重要的地位,是教育實踐有效性的物質及思想保障。雕本印書始于隋唐,到儒學《五經》印行,才真正有政府印行的印刷本的教材刊行于世,但在此之前的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雕刻的佛經《金剛經》,則被世人認為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有日期記載的印刷品,而且是世界上第一部有插圖的印刷品。從中可見,佛學教材在人們心目中的社會聲譽及形象作用的高大是不容置疑的。

(二)唐代宗教教材傳播海外

唐代政府重視道教、佛教的傳播,修建大量道觀、佛寺來支持宗教教育的發展。唐代編撰道經、佛經活動盛行,宗教教材數量龐大,不僅促進了唐代宗教的繁榮昌盛,而且對日本以及當今朝鮮、韓國境內的新羅產生了重要影響。

日本佛教來源于中國,羅振玉《莫高窟石室秘錄》稱:“予于日本三井聽冰氏(高堅)許,見所藏永徽六年《阿毗達摩大毗婆娑論》卷一百四十四,其紙背有刻木楷書朱記,文曰‘大唐蘇內侍寫真定本’九字,與宋《藏經》紙后之'金粟山藏經記'朱記同,此為初唐刻本之確據。”[7]164唐朝與日本交往密切,不少日本僧人來唐學習。日本僧人玄昉曾在唐朝進行了長達19 年的學習,公元734 年將5000 卷佛經及多座佛像被一同帶回日本,日本人吉備真備也在中國生活學習了18 年之久,天寶九年(750 年)他又以遺唐副使的身份再次來唐,回國后成為下令刻印百萬經咒的稱德天皇的師傅。據日僧玄棟的《三國傳記》卷7 載:鑒真在東大寺校正《一切經》(即大藏經)后,曾開版印《律書》三大部,即《十通律》《四分律》和《僧祗律》,而成為日本律宗之祖。鑒真是唐代高僧,而他的家鄉就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濫觴地之一的揚州。鑒真卒于公元763 年,第二年就發生了稱德天皇印百萬經咒之事。所以有人認為鑒真是把印刷術帶入日本的先驅。[7]449-450唐文宗開成三年(838 年)日本僧人園仁跟隨遣唐使藤原常嗣來唐,在唐的近10 年間他的腳步從未停歇,為探求佛法,奔走于今江蘇、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陜西、河南等省份之間。唐宣宗大中元年(847 年)園仁學成歸國,大量佛教經典、佛像及佛具被一同帶回日本。園仁將在唐朝的游歷活動編寫成《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該書詳盡描繪了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對唐朝的政治、經濟、社會、宗教等活動也一并進行了記錄,成為研究唐朝文化的重要資料。

新羅仿照唐制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 年)設立國學,教育目標在于培養君子與士人,教育內容則以儒學為主,包括《論語》《孝經》必讀書目和《五經》《文選》選讀書目。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 年)新羅圣德王薨,翌年唐玄宗得知,“悼惜久之”,特派左贊善大夫領鴻臚寺少卿銜前往吊唁,玄宗君臣咸賦詩為之送行。唐廷之所以作出如此隆重的姿態,是因為在玄宗看來,“新羅號為君子之國,頗知書記,有類中華”,故選派鴻儒為使臣,前往新羅“演經義,使知大國儒教之盛。”[8]使臣在肩負講解經義,傳播儒學的同時,也將道教經典教材《莊子》《道德經》等帶往新羅。

直到今日,韓國道教文化濃厚,流派及團體眾多,著名的武術“跆拳道”有道教生命觀和養生學思想的因素交織其間。更令人詫異的是韓國國旗中的八卦圖也依稀呈現部分宋代張載及程頤的“八卦圖說”原理,進而與道教教材宣傳解讀的宇宙論和天道觀形成嫁接。

猜你喜歡
教材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模因論對開發對外漢語教材的啟示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色天天综合| 欧美一级高清片久久99| 国产色婷婷| 福利一区在线|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色综合成人|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色AV色 综合网站|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有专无码视频|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日本免费一区视频| 亚洲视频免|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啊嗯不日本网站| 在线观看av永久|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欧美综合成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导航|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3344在线观看无码| www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页|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国产高清色视频免费看的网址|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日韩av资源在线|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片|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91麻豆国产视频|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欧美|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国产91线观看| 日本午夜网站|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国产激情影院| 国产理论精品|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爽妇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