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海紅 楊宇學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英語課程應把對主題意義的探究視為教與學的核心任務,要求教師以此整合教學內容,促進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融合發展。英語教學應能使學生認識到學習語言的目的是在真實的語境中運用所學知識,理解意義,傳遞信息,表達個人情感和觀點,比較鑒別不同文化和價值觀(教育部 2018)。
如何創設真實的情境,培養學生準確運用語言,從而達到錘煉思維品質,拓展文化視野,增強國際理解和文化自信的目標,是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師創設的語境應貼近學生生活,并能讓其解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存在的問題,不再閱讀淺層內容,而是深層探索問題,從而形成更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為此,教師以“學本英語”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主題語境為主線,以語篇閱讀為載體,采用時文閱讀和寫作與表達相融合的讀寫活動鏈,整體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品讀語言的過程中逐漸積累知識,形成觀點,在寫作中提煉觀點,提升品格。
“學本英語”教學思想的本原是學生發展和人的培養,英語教學應以學生發展為本,立足其個性特點和現實基礎,為其未來發展奠基;從興趣、情感和思維入手,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內驅力;讓學生感受英語的魅力,體驗英語學習的成功與快樂,促進其生命個體的健康成長和可持續發展(趙文捷、楊宇學 2021)。英語教學應以學科特點為本,突出英語學科的科學價值、美學價值和人文價值,發揮英語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重視學習環境局限性和語言文化差異性,注重通過創設情境挖掘語言背后的文化意義;恰當把握輸入與輸出的關系,通過輸出成果體現教學目標的達成。英語教學應以學習活動為本,注重設計情境性、交互式的學習活動,構建學生理解、嘗試和運用語言表達的學習過程;通過活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優化他們的學習策略,發展其多元思維,培養其高階思維能力;聚焦語言形式的學習與操練,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英語知識并內化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楊宇學 2018)。
主題語境是英語課程內容的六大要素之一,涵蓋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涉及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等內容,為學科育人提供話題和語境。主題為語言學習提供主題范圍或主題語境。主題語境不僅規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學習的范圍,還為語言學習提供意義語境,并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應是他們學習語言的最重要內容,直接影響其語篇理解的程度、思維發展的水平和語言學習的成效。
英語學習活動觀認為,活動是英語學習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學習和嘗試運用語言理解與表達意義,培養文化意識,發展多元思維,形成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讀寫活動鏈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視角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圍繞主題語境,基于口頭和書面等多模態形式的語篇,整合課程內容,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層層遞進、相互關聯的融語言、思維、文化于一體的活動,引導學生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感知并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和語篇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取向,逐步實現對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內化,鞏固新的知識結構,促進語言運用的自動化,助力其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進而使其在新的語境中,基于新的知識結構,綜合運用語言技能,進行多元思維,創造性地解決陌生情境中的問題,實現深度學習,促進能力向素養的轉化。
本課例以“世界饑餓問題”為主題語境,從多角度剖析問題,以多種活動為載體,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人與自然和社會的緊密聯系,從而更深刻地認識自我。本課例是對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模塊10 Unit 1 Reading部分Teach a man to fish的閱讀拓展。課文內容主要講述饑荒和貧窮問題,以及世界各國為消滅它們而作出的努力。學生能夠意識到這不僅僅是非洲存在的問題,更是全世界人民面臨的問題。我國也曾遭遇過嚴重的饑荒,因為有了黨的領導和科學家的付出,勤勞的中國人才能逐漸戰勝饑餓問題。通過閱讀本文和拓展任務,讓學生了解溫飽的民生問題,懂得“一飯一粥來之不易”,為我國消除饑荒和貧困所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并感到作為祖國未來的責任。
本課例選取三篇閱讀材料,主題語境為“人與社會”,均與 WFP(World Food Program,世界糧食計劃署)相關。第一篇選用世界糧食計劃署官網介紹WFP的部分內容和圖片,第二篇選自2020年10月10日China Daily對WFP獲得諾貝爾獎的簡要報道,第三篇選自VOA關于WFP獲諾貝爾獎的頒獎詞、對WFP署長的采訪及WFP對世界的影響的新聞報道。
以“WFP獲得諾貝爾獎”事件為中心統領教學設計。由通過閱讀新聞素材獲取信息,通過收聽新聞感受原汁原味口語,通過話題寫作打造精準表述,通過對話、演講多種形式使用語言等四種任務,構成學習活動鏈。活動鏈貫穿教學過程,形成關聯性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口語表達能力。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能在解構和重構文本的研讀過程中抓住問題特征和主要信息,學會歸納總結,進行探索整合,并思考文章意義;能在閱讀中獲取信息、欣賞語言,將積累的知識用于口語、書面表達中。在真實的語境中學習、使用語言,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動態信息并提高表達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最終,學生能在融合使用所學內容的過程中獲得品質和情感上的升華,真正意識到如何更好地成為國家和世界的一員。
1.課前學習活動
學生課前在網絡上以“WFP”和“Nobel prize 2020”為關鍵詞搜索,自主閱讀相關新聞,整理一篇不超過100詞的內容,用于課堂分享。這一步驟旨在讓學生進行大量閱讀,并在整合中梳理信息。在這一項活動中,學生可以自主閱讀,通過不同的渠道閱讀時文,從而獲得不同的視角及觀點,提高下一階段分享內容的多樣性。
2.課中學習活動
(1)視聽學習活動。
播放諾貝爾獎委員會將“和平獎”頒發給WFP的視頻畫面,讓學生聽寫頒獎詞并朗讀。以視聽說結合的多模態形式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主題語境。頒獎詞是諾貝爾獎委員會對WFP所作出的卓越貢獻的高度概括,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WFP的意義。
(2)時文閱讀活動。
讓學生閱讀3篇所選關于WFP的時文,獲得文本材料中基本信息的介紹。
(3)時文分享活動。
首先,讓學生3—4人一組,在組內分享自己整理的時文材料,并挑選。其次,讓學生在班級分享,豐富與WFP相關的知識,如何時成立、目的是什么、有什么重大意義、目前狀況如何等。通過自主閱讀和小組分享,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使其感知彼此閱讀關注點的不同,提升其多維閱讀的意識。
(4)寫作訓練活動。
首先,學生根據圖片和概念圖,回顧關于WFP的相關知識,為寫作作準備。其次,教師呈現提綱類應用文寫作范本,講解寫作要領并呈現寫作內容與要求,具體如下所示:
假如你是李華,學校邀請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WFP)署長大衛·比斯利(David Beasley)在下周四開設講座,介紹WFP相關知識。請以學生會名義寫一篇通知。
主要內容包括:
①講座的內容;
②講座的時間、地點;
③聽講座的注意事項。
寫作要求:
①可適當增加細節。
②詞數在80左右。
教師先引導學生審題,指出提綱類應用文寫作要注意體裁、人稱、時態和內容要點;然后,讓學生自主寫作,并在完成后進行自查、修改。
(5)寫作分享活動。
讓學生兩兩交換作文,互相評價、修改。教師尋找典型實例進行展示,讓學生對題材特征和語言風格進行點評和感悟。學生優秀習作如下:
Notice
David Beasley,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WFP,will give a lecture next Thursday(14∶00—16∶00)in our Grand Hall.
He will introduce what has made the WFP get Nobel Peace Prize of 2020,its history and its functions worldwide,especially in combating hunger.This segment will last about 1.5 hours.Following it is a question-andanswer session,and open the floor to what puzzles you in this field.
Every student is requir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lecture and be punctual.Remember to wear a mask for anti-epidemic purpose.
The Students’Union
(6)變式訓練。
讓學生整合課文內容和拓展內容,寫作要求如下:
假如你是李華,學校邀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署長大衛·比斯利(David Beasley)講座,你的好友Jane因病沒能參加,請寫信告訴她活動的內容。
①問候;
②WFP的相關信息。寫作要求:
①可適當增加細節。
②詞數80左右。
這項變式訓練所給信息不多,且無法進行自主發揮,所以難度較大。學生必須在掌握學習內容的基礎上整合信息,并運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學生優秀習作如下:
Dear Jane,
How is your influenza?In your last email,you felt regretted to have missed the lecture given by David Beasley.I know you have been interested in the WFP and dreaming of being part of it someday.Therefore,this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lecture is for you.
The WFP was founded to wrestle with the world problems in 1962 with its headquarter in Rome,Italy.As the biggest humanitarian rescue organization,it has long specialized in preventing the use of hunger as a weapon of war and conflict.Nowadays,it has covered 88 countries and not only is it targeted at eliminating hunger,but it also protects the food security.
Wish you all the best!
Yours,
Li Hua
3.課后學習活動
(1)閱讀圖片。
圖片內容為學校食堂和教室垃圾桶中的剩飯剩菜及其他被浪費的食物。這些圖片和我國仍然有很多人掙扎在溫飽線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在戰亂和貧困中挨餓形成鮮明的對比。由此導出本堂課的中心話題——Anti-Food Waste。
(2)觀看視頻。
視頻用科學解釋人體每天需要攝入的能量,全球被浪費的大量食物。讓學生在看完視頻后互相采訪并歸納為什么每天自己周圍被浪費的食物量如此驚人。
(3)解決問題。
分析圖片和視頻反映的問題的根源,探討解決的方法,讓學生感受珍惜糧食、杜絕浪費的必要性,從而形成“從我做起,共建美好世界”的意識。
(4)讀寫實踐。
讓學生以“珍惜糧食,杜絕浪費”為主題,完成演講稿的寫作并在下一堂課進行演講。在此主題中,要求學生了解我國的溫飽問題,以及現有生活的來之不易。
此外,學生還可以根據此話題進行應用文創作,深刻理解不同的應用文的特點并演繹自己的思想,同時提高口語、書面表達能力。
本課例基于“世界饑餓問題”的主題語境,通過讀寫活動鏈設計閱讀和寫作教學,在閱讀中增強學生與社會的聯系,在寫作中凸顯他們的主體意識,助力其思維品質的形成,引領其心靈成長,使其讀懂生活中的美與德,并用適當的言語表達。基于主題語境的讀寫活動鏈教學常以多模態的形式呈現課堂,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活動鏈主要運用現實生活情景,能使學生體會語言因為有生活才更有意義。同時,學生在分析現實生活中事件背后的原因的過程中,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加深對自我與社會關系的認識,樹立家國情懷,提升思想意識,從而傳播正能量。
在一系列教學實踐中發現,長期以來存在的以知識和技能為主的碎片化教學現象在多種活動設計過程中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使英語課程成為整體、關聯、發展的課程,從而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