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倩玉
法國作家莫泊桑的《項鏈》是一篇流行于世界的短篇小說,小說中圍繞“項鏈”這個道具的應用,展開了一系列曲折動人的故事講述,將形形色色的人物與事件進行勾連,其中重點塑造了女主人公“瑪蒂爾德”這個人物形象,通過她的“借項鏈”“丟項鏈”“賠項鏈”“知道真相(項鏈為假)”將故事情節鋪陳開來,結局的“反轉”出人意料而又符合情理,震撼人心。當然,如果讀者仔細閱讀和思考就會發現,在這篇小說的內容之中,還潛藏著很多的“數字”,這些“數字”的應用,更加巧妙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獨特而又真實的心理,讓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也彰顯出莫泊桑高超的敘事心理技巧和他對該人物形象的獨特哲思??梢哉f,這些具體“數字”的背后,是作者的“有意而為之”,是作者心理的“隱秘呈現”,增加了該小說的魅力,使其成為世界經典。
小說設置情節要有精心的設計和安排,而想要體現這精心的設計和安排,就必須選擇一些細小的事物作伏筆。該小說中情節的推動和人物的塑造都離不開“項鏈”這個細小事物的使用,圍繞著該事物,一系列神秘的“數字”和人物隱秘的心理活動以及作者獨特的創作意圖一一浮出水面,讓讀者目不暇接,讀完后感到酣暢淋漓,大呼過癮。
莫泊桑在小說《項鏈》的開始就通過主人公的“七個夢想”來刻畫出她想要融入上流社會的虛榮心理,為接下來情節的深度發展埋下了伏筆。小說中“七個夢想”采用了排比的手法進行處理,通過夢想的內容可以明顯地看出,涉及到“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全部。當然這也非常符合整個小說人物形象的設置,從全文內容來看,小說中的瑪蒂爾德是一位充滿虛榮心和不安于現狀的家庭主婦,向往上流人的社會和生活,并不惜“借項鏈”來滿足自己內心的欲望。這種心理也是人之常情,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內容可知,每個人心中都潛藏著更高級別的欲望,在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滿足以后,向往更高級的需求,這符合人的心理發展特征。但是我們的需求和欲望也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瑪蒂爾德的悲劇就在于無法正視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出現“逾矩”行為,因此造就了她滑稽的悲劇人生。
這里不難看出作者莫泊桑對情節進行設計的心理,通過對瑪蒂爾德愛做白日夢的內容安排,將一個不滿足于現狀而又無可奈何的人物形象“擺在”讀者面前,為接下來“借項鏈”和“丟項鏈”埋下伏筆,讓劇情讀起來更加順理成章,增加了悲劇的“必然性”。
弗洛伊德指出“夢是人心理的映射”。小說中的瑪蒂爾德開始就是以一位愛做白日夢的形象出現在讀者面前,這種極度虛榮和虛偽的心理促動了她的行為機制,在“夢”的不斷誘惑下,她最終沒有戰勝自我,向鄰居伸出了借的雙手,“夢”的使然帶來悲劇的誕生,推動了情節的深度發展,人物形象變得更加立體生動。
小說中作者使用“四個陶醉”來深度展現和還原了瑪蒂爾德在舞會現場的狀態。她出盡風頭,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連“部長也注意到她”,這一切的瘋狂和滿足都來自于她的堅強“武器”——項鏈。陶醉的背后是她虛榮和空虛之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這是她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她感受到生活的意義和活著的價值。這一切的心理狀態與她沒有佩戴項鏈之前形成巨大的反差,再次對她虛榮的內心進行強化,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體性。這里我們依然可以窺探出作者莫泊桑的創作心理,“欲讓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瑪蒂爾德在舞會上瘋狂的行為正是作者需要看到的結果,也是作者有意刻畫的結果,他希望運用對比的手法,讓觀眾看到瑪蒂爾德瘋狂背后潛藏的巨大危險,為接下來的悲劇設置鋪墊?!疤兆怼钡谋澈蟛皇翘焯?,而是地域?!绊楁湣背删土爽數贍柕碌母吖?,也將她帶到了低谷,馬上她就會為自己的虛榮付出所有的青春,這才是一個人最寶貴的東西,作者的創作心理也浮出文字表面。
“我們終將會為自己的年輕氣盛付出慘痛的代價”,將這個道理用在瑪蒂爾德身上再合適不過,由于自己的虛榮和不安分,導致了項鏈的丟失,小說中的她用了“十年”來賠付項鏈,青春耗盡,家產全無,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
小說中通過三個具體的方面來展現瑪蒂爾德的代價和付出。第一,精神的崩塌。項鏈丟失以后,瑪蒂爾德“整天在驚恐的狀態里”倍受折磨。第二,經濟的損失。小說中的瑪蒂爾德和丈夫賣掉了家里值錢的東西,甚至簽訂了各種高利貸欠條,最終才湊夠了錢財,買了一條真的項鏈,這條項鏈幾乎讓她傾家蕩產。第三,青春的消散。在小說中莫泊桑對她的青春消散進行了詳細地刻畫。“她胡亂地挽著頭發,歪斜地系著裙子”“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原來的“白天鵝”變成了如今的“丑小鴨”。十年是一個女人最寶貴的青春階段,而瑪蒂爾德則由于自己的一時虛榮耗盡青春,讓人不由唏噓。
作者在這里用一個“長時間(十年)”讓瑪蒂爾德完成對自我的救贖,具有獨特的創作心理。一方面展現出瑪蒂爾德遵守信用的良好品質,另一方面,則是在批評她這種虛偽和虛榮的內心,給讀者帶來警醒,具有現實意義,體現出作者的良苦用心。
作為小說藝術的集大成者,莫泊桑在該小說中發揮出獨特的藝術天分,制造出出人意料的結局,成為小說處理的典范。耗費十年青春的瑪蒂爾德并沒有真的大徹大悟,在看到自己用十年的青春換來的“一串項鏈”的時候,她“回想起當年那個舞會來,那個晚上,她多么美麗,多么使人傾倒啊!”一個“回想”將她的虛榮刻畫得更加入木三分,可謂“十年辛苦不枉然”。莫泊桑完美地把握了讀者的內心所想,按照正常人的邏輯應該是瑪蒂爾德懊惱、悔恨和不甘,但是莫泊桑并沒有按照讀者的想法寫下去,沒有讓讀者影響到自己的思緒和創作,采用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處理方式,再次證明了他的大師地位。
莫泊桑此時將自己融入到了小說藝術當中,當他看到自己塑造的人物依然沒有悔恨,依然懷念過去的虛榮和虛偽時,內心深處既憤恨又心痛,于是將結局“反轉”,項鏈是“假的”。在瑪蒂爾德的內心上再次捅了一刀,讓結局呈現出一種荒唐和滑稽,增加了該小說的藝術魅力。這種出人意料的結局創設,是對瑪蒂爾德虛榮心的最好懲罰與嘲諷,也是對現實的無情嘲弄,夢醒人卻未醒,應該得到更大的教訓,這就是作者莫泊桑結局設置的良苦用心。
總之,作為短篇小說的典范,莫泊桑的《項鏈》不以緊張的矛盾和沖突來取勝,憑借對人物心理的刻畫,完成對人物性格和形象的精心勾設,并且在劇情的發展之中,融入作者自身的心理內容,帶來短篇小說創作新的手法和技巧,為世界小說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