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萍
古典詩歌精練、形象、含蓄,如何讓學生走進古詩的留白之處,理解其情感,感悟其魅力,是教學中需解決的問題。在教學《涉江采芙蓉》時一位教師通過寫分鏡頭腳本的方式,促進學生發揮想象,在留白之處補白,較好地讓學生理解了詩歌,幫助學生找到了閱讀古詩的一把鑰匙。
預習作業:
1.知識鏈接:
分鏡頭腳本:分鏡頭腳本是將文字轉換成立體視聽形象的中間媒介,主要任務是根據解說詞和電視文學腳本來設計相應畫面,配置音樂音響,把握片子的節奏和風格等。分鏡頭腳本是可以在腦海里“放映”出來的電視,已經獲得某種程度上可見的效果(見文后附圖)。
一首詩變成可見的畫面,需要補出哪些內容呢?我們一起來看范例,尋找啟示。
2.范例分析,明確分鏡頭腳本創作的要點
下面這首詩的每一句都可以想像成一個電影鏡頭,前兩個鏡頭的腳本已寫出,請續寫后兩個。要求:按照詩意來設計場景和人物的神態動作;想像合理;每個鏡頭腳本的字數不超過40字。(4分)
采蓮子[唐]皇甫松
船動湖光滟滟秋,貪看年少信船流。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
[場景]湖邊。采蓮船上。
[人物]采蓮女,小伙子,女伴。
鏡頭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麗的姑娘駕著采蓮船從荷花叢中劃出。左右顧盼。
鏡頭二:忽見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動,癡癡地看著他,竟忘記了搖槳,任憑船兒飄蕩。
鏡頭三:姑娘抓起一把蓮子,笑著朝少年拋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會心一笑。
鏡頭四:姑娘的舉動被鄰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陣嘻笑聲。姑娘羞得滿臉通紅,低著頭,半天都不好意思。
思考:從示例來看,鏡頭腳本的內容與詩歌相比,多了哪些內容?你覺得把詩歌創造成鏡頭腳本需要注意什么?
3.一首好詩就是一部美麗的電影。請將《涉江采芙蓉》的前6句詩寫成鏡頭腳本
課堂上,師生首先交流了預習2,教師總結并板書:補出人物(故事主角);場景;細節(動作、神態、語言);符合情境;語言精練。
接著,教師要求學生根據總結,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重新修改自己的作品,7分鐘后教師選取了三篇改后作品,進行比較賞析,讓學生說一說哪一個鏡頭寫得好?為什么?
過程中,教師補充,針對難點組織學生反復誦讀,并板書生成內容,突出手法和情感。問題探討環節,教師提問:“長路漫浩浩”是否僅指漂泊地和故鄉的距離?你在這幅畫面中感受到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提示學生要想象畫面、代入畫面、揣摩心理、感悟形象。經過想象的激發,學生讀到了人物的不舍、悲傷、無奈及絕望。 課堂最后在女生讀前4句,男生讀后2句,反復齊讀最后2句中結束。
從生成內容看,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學會以寫鏡頭腳本的方式讀懂詩歌。學生掌握了對寫、樂景襯哀情等手法,深切感受到了詩中流露的思念、無奈、失落、茫然、絕望等情感。但在最重要的環節——討論修改及比較賞析腳本中,我們發現學生不能夠高效地完成任務,而需要教師反復引導。由于時間有限,學生的無措和教師的焦急顯而易見。此情況的出現,固然有學生能力不足的原因,不過教師在預習3中的腳本寫作呈現的格式也有待商榷。在預習1中,教師給了學生表格式的MV腳本示例,而在預習3中,教師仿照2008年湖北高考題,要求學生直接描寫鏡頭畫面,且沒有限制字數,這導致部分學生化詩為文,沒有呈現腳本。此設計難以聚焦內容,加大了比較的難度。如果預習3中也采用表格的方式呈現腳本,并限定好字數,會更好操作。此外,預習2中的范例,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分鏡頭腳本,而是分鏡頭腳本中的畫面內容,在分析交流時也需強調。
1.清晰明確且合理地設計方能有助于課堂目標的達成
由于學生知識及能力的有限性,學生未必能完全理解教師安排的任務,此時需要教師對整節課的重要環節做一個基于學生認知程度的設計。本節課中,籠統地要求學生寫分鏡頭劇本,未作更為細致的要求和前期深入的輔導,導致學生在創作內容上有所偏離,雖然最終也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但卻影響了整節課的節奏,使得本該從容的課堂略顯緊張倉促。
2.設計合適的情境再現法,促使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
中國古典詩歌中有大量的留白,學生如果不能調動想象力進入詩歌情境,再現詩歌畫面,就很難理解其中蘊含的情感。在教學中,常使用的化詩為文或直接想象畫面的方法來調動學生的想象,但學生要么有寫作的畏難情緒,要么缺少想象的多維度層次性,很少真正展開想象的翅膀。本節課中,教師抓住了視聽一代的學生特點,從學生熟悉又陌生的方面設計了預習作業,提高了學生想象與創作的興趣。分鏡頭腳本的創作,提升了學生想象的多維性,促使學生通過文字看到畫面,透過語言看到生活,感受了詩人的喜怒哀樂及豐富意蘊,創作了屬于自己的詩歌微電影。
3.以音傳情,以音悟情
誦讀是讓學生們想象畫面,感知情感的重要方法。在此課比較分析中,學生遇到難以想象的畫面以及難以感悟的情感時,教師沒有多做其他引導,只是讓學生一遍一遍地用心誦讀。課堂最后,經過設計的集體誦讀,讓詩中情感內化于心,外化于聲。
4.處理有效的生成,促進知識的內化,能力的提升
在比較鑒賞環節,通過呈現的作品,學生很快發現了問題:采芙蓉的是誰。這個由他們自己發現的問題,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渴望。教師及時改變策略,給予學生時間討論。通過創作者的闡釋和教師的引導,學生有了答案,理解了“芙蓉”的意象,理解了“對寫”的手法。由于是比較賞析,就會有分歧,有分歧就有討論與生成。正是在這樣的比較、討論、想象、選擇中,學生逐步走近了詩歌,走進了詩人內心。
這節課通過設計分鏡頭腳本創作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想象,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讓學生感受到了古詩深蘊的情感,感悟到了古詩創作方法對現代影視劇本創作的重要意義,提升了學生鑒賞古典詩歌和影視作品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此節課還是有其價值意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