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浮來春小學 于春艷
立德樹人是黨和國家對教育提出的核心要求,每個學科的每位教師都應將踐行立德樹人視為教學的核心職能。在學科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師首先要注意到一點:不同學科有不同的教育特質(不同的內容和習得規律),對學生進行德育應與具體學科的教學相融合,既不影響學科教學主體目標落實,又能有質量地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小學音樂課以聽覺藝術素養教育為主體,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必須抓住音樂教學的特質,將德育與音樂教學的內容、方式等整合為一。
與課改前以音樂技能和樂理為教學目標不同,如今,小學音樂主體教育目標是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既包括音樂表現技能,還包括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因此,要將德育與音樂教學有機地整合,教師必須將德育與音樂核心素養培養結合起來。如果德育脫離了音樂核心素養教育,就會出現問題。一方面,音樂教師變身為思政教師,音樂課變成了思政課。一課兩教,各不相關。這顯然會影響音樂課主體教學任務的完成。而另一方面,術業有專攻,對學生進行直接的思想道德理念闡述和講解,也不是音樂教師所擅長的。教師在教學中去揚己之短、而避己之長,顯然不是實現有質、有效教育的良策。
一些教師認為,思想品德教育與音樂核心素養教育是兩個完全不相關的教育體系,將二者結合起來有些牽強——這種擔心沒有必要。只要能深刻領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特質、目標,就會發現,音樂核心素養與思想品德建設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可以說,從音樂課角度上,核心素養培養與思想品德發展有因果關系,或者說,音樂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音樂學習發展其思想品德的條件和基礎。
按《音樂課程標準》,音樂課程的核心素養可歸納為三大項: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審美感知——音樂的審美包括藝術審美和精神審美兩個方面。比如《依馬呀吉松(藏族堆諧)》這首藏族民歌的審美,學生既要從音樂旋律、節奏上去賞析藏族音樂的獨特美感,又應從“快樂的夏天,朋友們歡聚在草地”等歌詞中體悟到藏族人民幸福、快樂的精神之美。這種精神層面審美對學生的愛國、愛黨、民族團結等思想理念產生直接影響。藝術表現——所謂歌以詠志,音樂的本質就是通過音樂的表現來抒發思想和情感。學生擁有了較好的音樂表現技能(演唱、器樂),就可從音樂活動中更深刻地體悟到音樂的精神思想,且可以通過音樂表現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說,音樂藝術表現素養是學生體悟和表達思想道德觀念的直觀渠道,是思想道德的物化。如在演唱《國歌》時,自然就能激發并深化其愛國情感。文化理解——從廣義的文化概念上指除經濟、政治之外人的所有思維活動及其現象,思想觀念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從狹義文化概念上指文化現象,文化也對學生思想品德具有顯性影響。如學習“莫扎特”,通過對莫扎特這個西方音樂文化典型的了解,學生會產生博學(莫扎特除學習音樂技能,還學習了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學和歷史等)、勤奮(莫扎特一生體現了“天才在于勤奮”的真理)、正義(莫扎特的音樂具有淳樸、優美、正義、美德等特質,被譽為“永恒的陽光”)等思想理念。再如學習我國民族音樂、器樂文化,學生會建立民族團結以及民族自豪感等家國情懷。可以看出,音樂的三大核心素養,是學生構建和發展思想道德品質的渠道和素材。
前面分析到,音樂核心素養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建設產生直接影響,具有因果關系,但三大素養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角度有差異,三者共同作用才能保證學生思想品質教育的綜合、有效。缺少任何一個素養的有效發展,音樂的德育質量都可以出現低效問題。當下,音樂的核心素養教育也確實存在著整體性弱、重心偏移的現象:一是固守課改前的傳統思路,教學重心仍以教學生演唱技巧為主,而其他素養的培養則力度很弱。這種傾向現在不多,但確實存在。這樣,審美與文化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引領作用就得不到發揮。第二,對素養教育偏解,弱化了技能教育,將重心放在了另兩個素養上。這種傾向是當前最普遍的。強文化、審美,而弱技能,使學生從感性渠道體悟思想品德理念或通過音樂表達思想情感受到制約。
為避免出現培養失衡現象,教師在設計環節就應對素養培養目標進行清晰、明確、系統的設定。在明確了素養培養目標后,再去設計相對應的教法,而不是反過來,先確認教法再去想怎樣培養核心素養,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一個教法不太可能符合多種素養的培養需求,這樣設計教學,可以實現三大素養均衡施教。但也要注意,不能過于教條,錯誤認為一節課必須把三大素養都整合進來才算是均衡。這要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而定,盡量全面,但并不求全責備。比如“音樂家的故事——貝多芬”這一課,較明顯的素養著力點是與音樂相關的外國文化,而為了讓學生更感性地了解貝多芬這個人物,教師有必要帶領學生欣賞貝多芬的幾個代表作,如《命運交響曲》,這樣,又把審美素養教育整合了進來。但要力求在這一課融入音樂表現素養教育,則難度較大,因為貝多芬的音樂作品多為純樂曲(不絕對,如下面提到的《歡樂頌》,既有曲也有詞,可聽、可唱),不適合將聲樂演唱整合進來,而教學生學交響樂的演奏(多種樂器技能),對普通小學生來說顯然不現實。因此,這一課是將審美和文化教育融合,可放棄表現素養培養。通過引導學生對貝多芬生平及性格的了解,以及對《命運交響曲》的賞析,使其建立“與命運斗爭”的堅強品質。再看另一課,“歡樂頌——《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主題”,則可以將三個素養教育目標都整合進來,既可以教學生演唱(美聲唱法),又能從交響樂和情感角度帶學生進行審美解析,還可將貝多芬、德國(西方)交響樂、西方宗教及價值觀等文化內容引進來。這樣,學生通過對西方音樂思想內涵的多元體驗、感知和把握,從而認識到追求幸福和傳播幸福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觀。
小學生的學習發展觀還沒有完全建立和固化(這受其生活閱歷較少及社會經驗欠缺的影響),因而,大多并不清楚為什么要學習,即便是對音樂這門很有娛樂性和吸引力的課程,學生的情感也不能完全處于積極、主動狀態(小學生雖然喜歡聽歌、唱歌,但他們喜愛的歌曲并不與教材中所教的內容匹配。比如,欣賞鋼琴獨奏《愛之夢》、吉他獨奏《愛的羅曼斯》,雖然樂曲經典,但小學生的興趣度并不高,他們更喜歡一些童謠、兒歌以及流行歌曲)。興趣不高,學習情感趨于消極,那么學生思維在課堂上欣賞、學習、辨析音樂的過程中就會處于僵滯、游離狀態,顯然這種學習狀態無法保證音樂素養教育的有效性。另外一點,情感不僅與學生的學習狀態有關聯,還與音樂的核心素養發展有相關性。即,情感、態度本身就是一種審美活動(前面談到,音樂的審美素養包括藝術審美和精神思想審美兩個方向)。因此,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既關系到音樂素養培養的成效,也與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有著緊密且直接的因果關系。
調動小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情感方法很多,但有一個關鍵,就是教師要能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興趣取向。比如,游戲法、比賽法、展示法,以及下面探討的活動體驗法等,都可以有效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教唱《感恩的心》時,教師在教授了兩遍后,不再帶領全班練習演唱,而是將學生分成小組,各組合作在組內練習,然后輪流上臺演唱,比一比、評一評,哪個組唱得好。利用小學生爭強好勝及自我展示欲望強的特點,可以極大地提升其學習音樂、練習演唱的熱情。學生在這種高度興奮和投入狀態下,不僅掌握演唱技能的效率更高,而且“感恩”的思想理念也會因大腦的高度興奮而能真正內化于心。
開篇分析時強調,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應與音樂課程的特質相對應,教師不應采取直接向學生宣講思想道德觀念的策略,把音樂課變成思品課(因為這既不是音樂教師所擅長的,又會影響音樂主體教學計劃的實施)。此外,小學生的認知思維偏于直觀、感性,其抽象思維能力較弱,更習慣于通過觀察、體驗等直觀渠道完成認知。而且,大多素養的構建和發展規律與音樂技能、樂理的習得規律不同,要學生親自思辨和參與,在過程中生成。基于以上理由,教師在教學中盡量避免采用純抽象的理論或技能講授方式,而多設計一些具有體驗性或直觀性的教學舉措。比如,情境法、游戲法、操作法、體驗法等。
例如,在欣賞《撥弦波爾卡》這首獨特的弦樂合奏時,教師帶領學生用文具盒、鐵皮筒(如罐頭筒)、小木板,與夾子、尼龍繩等,親自動手制作一個簡易的撥弦“樂器”。然后,學生在教師帶領下有節奏地彈撥自己親手制作的小弦樂,發出“嘭、嘭、嘭”“叮、叮、叮”之類的聲音。雖然這些簡單的“土樂器”發出的聲音并不一定動聽,但是卻讓學生體驗到了音樂表現極強的趣味性和游戲性,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主要的是,此時的這種情感與這首樂曲的魅力所在高度契合:輕松、幽默、創新、自由。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體驗完成了對這首樂曲審美特質的準確、深刻把握,也同時在這種愉悅的審美體驗中發展了其積極、陽光、享受生活的思想品質。
再如,在帶學生欣賞《快樂的農夫(鋼琴獨奏)》時,教師向學生播放一段視頻:農民在田地里快樂而忙碌地收獲,晚上在農舍前圍著篝火跳起了慶祝豐收的民族舞蹈。通過這個視頻情境,把學生的情緒引到與樂曲一致的氛圍、格調上,從而可以輔助其更有效、更精準地把握樂曲的思想內涵,完成有質量、有深度的勞動觀教育和藝術審美。而如果教師不使用情境法,而是直接用語言講授樂曲的風格特點和思想內涵,小學生就不太容易理解和領悟。
不同的素養構建和發展要遵循不同的規律,向學生傳授演唱技巧的方法不一定適用于培養其審美能力,而訓練學生審美素養發展的方法不一定可以同時發展學生的文化素養(具有多元教育作用的教法有,但也不能保證音樂核心素養中三大項培養的同步落實)。教師如采用了不符合特定素養構建規律的教法,教學預設的目標就很可能會踏空。下面,筆者分別從三大素養角度探討通過素養教育立德樹人的策略要點。
第一,審美培養要思。審美素養是內在的思維品質,采用講授法很難落實。因而,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關鍵是調動其思維,讓其自己對審美對象進行思考、辨析,在這個過程中完成審美素養構建,并最終在教師點撥下獲得思想品質的提升。如欣賞《康沃爾的早晨》時,教師讓學生討論,“你認為這首民謠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是對家鄉晨景的喜愛,還是晨景之中的自由暢想,或是表現了一種淡淡的鄉愁……”通過學生的自主辨析,從而使其由內建立熱愛自然或熱愛家鄉的思想情感。
第二,表現素養要實。表現素養是指聲樂和樂器演奏。這個方面的教學應避免泛泛而教。學生僅學了點皮毛,達不到獨立表演的水平。這樣就對學生感性領悟音樂思想內涵形成了制約。因而,技能教學應追求一個“實”字,要使學生真的會唱、會演奏樂器。而這點,是課改之后音樂教師較容易出現的問題——過度強調了審美素養及文化素養教育,而有意無意地弱化了音樂技能、理論的教學。這是不可取的。
第三,文化素養要拓。音樂教材主要是以音樂為主體,雖然新教材都注意涉及文化,但通常講得較淺,這不足以通過文化有效影響學生的思想品德。因而,帶領學生學習文化,通常要注意拓展。比如,教材中提到莫扎特一生體現了“天才在于勤奮”的真理,但并沒有具體展開講述莫扎特是怎樣勤奮的,這簡單的結論性表述顯然不能使學生信服。因而,教師可以找一些莫扎特勤奮學習、創作的小故事講給學生聽,通過這些更直觀、感性的素材來影響學生的思想。
綜上所述,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國策,是對教師工作的核心要求。通過音樂課程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師要注意音樂教學與德育的有機整合,避免將音樂課教成了思政課。而要落實這個教學思路,深刻領悟音樂核心素養培養的內涵、策略以及其與德育的因果關系,是保證音樂立德樹人取得實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