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實驗小學 沈海峰
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的培養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應重視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學方法的應用。情境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的課堂教學活動,可以有效豐富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情境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應用的重要性,并提出幾點應用策略,希望可以給教育事業的相關工作者提供一些幫助。
小學道德與發展教學不僅要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更是要結合生活實踐,加強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體驗,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更好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應用情境教學法,能夠有效激發小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更牢固地掌握課本上的內容,在提升學生知識掌握效率的基礎上,為后續課堂教學有序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應使用現代教學理念,通過在課堂上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創造多種教學情境,可以幫助學生在聽教師講故事的過程中掌握課本上的知識。將教材內容變得形象化,使學生更快地理解和吸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情境的融入可以拉近日常生活與課本知識的距離,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課本內容是實用的,對學生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幫助。情境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的習慣,使學生在生活中能夠靈活地應用課堂所學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極大地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也可以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使學生當在實際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情境時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和行動,這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新課改背景下,傳統的教學理念已不再適用于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傳統的教學理念未能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以及學生發展的多樣化學習需求,這樣的教學課堂環境無法調動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興趣,不利于課堂教學的穩定發展。在課堂應用情境教學策略具有以下幾點作用:一是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使學生在情境中深刻體會到書本上知識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判斷能力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對課本中的內容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在總結知識點的過程中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二是有效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形成良好探究意識。三是情境教學方法的應用還可以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現狀,促使學生在教師創造的情境中對知識進行深入探索,不僅可以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可以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大多數的教師都是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成長的,因此,他們的教學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應試技能的培養等教學內容,相對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然而,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紀小,缺少一定的社會經驗,因此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遇到困難時往往會產生各種困惑,這時,如果教師或家長未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正確引導,就會使學生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目前,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仍在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雖然這種傳統教學方法可以將更多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很難在短時間內讓所有學生吸收,學生也無法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成長與發展,失去了小學德育和法治教學的真正意義,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無法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與其他學科相比,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課程在考試中所占的分數比例小,學生和家長認為這門學科并不重要,學生也沒有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這也讓道德和法治課程逐漸邊緣化。在這種觀念影響下,一些德治教師也對自己的教學工作缺乏一定的創新性和積極性,一直沿用老舊的教學方法,導致課堂教學質量無法提升。
繪本中的故事生動、有趣,外加繪本中搭配精美的圖片,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開始閱讀前學生就會對文中所講述內容產生好奇心,并想要積極地探索文中的奧秘。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創設繪本情境,引入課堂教學內容,這樣不僅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還可以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
編者在編寫《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時,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材中特意添加了一些色彩鮮明的圖片,用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一步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根據本節課所講的內容和文中的圖片,向學生創設一些有趣的故事情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讓我自己收拾”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前采用講故事的方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引入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說:就在這個至關重要的時刻,孩子迅速地跑了過去,一把抱住自己心愛的玩具,大聲地對爸爸喊道:‘爸爸,請你不要扔掉它們!’這時,爸爸嚴肅地對他說:‘你把玩具亂放,我就把它們扔掉!’這時孩子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趕緊對爸爸說;‘我知道錯了,不應該將玩具亂放,下次我肯定把玩具放回到原處。’父親揚起眉毛說:‘我相信你一定會信守承諾的,但下次碰到這種情況,我就不給你機會了’。學生在聽完故事的內容后,會主動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樣做的,自己父親的態度又是什么樣的?然后學生開始反思自己在家中時應該怎樣做,在教師的引導下最后得出結論:無論是什么東西都不能亂放,不能讓父母為自己操心。因此,通過創設出學生生活中的情境來打動學生,能夠讓學生聯想到自己的情況,反思自己的行為,這樣的情境教學比單純地閱讀課本上的內容得到的效果要好。
教師在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時,要善于利用繪本內容創設學習情境,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我愛爸爸媽媽”這節課時,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理解父母的努力和困難,讓學生學會感恩。在教學開始階段,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欣賞《媽媽的吻》這首歌,并作為引入課程內容的鋪墊,然后讓學生看《我的媽媽》這本圖畫書,讓學生讀完后看著圖片說話,之后再讓學生欣賞《爸爸去哪兒》這首歌。這時,教師經過歌曲和繪畫的引入,已經完全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時可以讓學生讀一讀《我爸爸》,并讓學生指出文中“我爸爸”有什么特點,比如外形、五官、服裝特點等。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同時也學會了要對父母感恩。繪本上的內容具有豐富多彩、通俗易懂等特點,能夠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也可以提升學生思考能力。繪本情境的創設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還能幫助教師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教材中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相關法治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法治素質。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應用于生活。道德與法治的學科內容實際上都是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因此,創造生活情境是具有一定必要性的。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出現在學生生活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案例或事物運用到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構建真實的生活情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理解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真正價值,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言行,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創造生活情境,不僅可以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具體化,還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教師在進行小學德育和法律教學時,應積極地利用與教材內容有關的生活案例,幫助學生提高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并將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
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的目的絕不是將大量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要提升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對道德和法律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成為一個具有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公民。因此,學校和教師應注重對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索更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律素養。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自己的參與感。情景模式的創設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更積極地融入道德與法治學習中,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課間十分鐘”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戶外活動課。這種學生感興趣的戶外活動課能夠使學生積極地加入其中,同時在游戲活動開始前教師要讓學生了解相關規則,以便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這種戶外實踐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小學德育法治教育不應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教師可以適當地開展戶外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參加一些具有價值的社會活動,讓學生真正了解到學習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真正意義。例如,在學習“我們能為地球做些什么”這節課時,在保證學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開展幫助環衛工人清理垃圾的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真切地體會到環衛工人工作的辛苦,并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在活動結束后,分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責任感。這種創設生活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借助活動實踐獲得真實的體驗和感悟。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創設探究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提高學生在德治方面的思維能力。此外,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在這種氛圍中互相交流,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發現新問題,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是非觀。例如,在學習“自主選擇課余生活”這節課時,重點是讓學生明白他們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選擇的權利,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這一權利進行合理的使用,讓學生懂得慎重地行使這一權利,并學會承擔自己選擇后的任何結果。可見,小學的德育和法治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在學習完課程后能夠具有一定獨立思考的能力,并且運用所學知識獨立操作自己的思想,有助于培養創造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明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必須重視建立相關的情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這個情境中,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融入相關的教學情境中,可以使學生更清楚地使用原有的經驗對相關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進一步掌握相關的認知結構,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獨特看法以及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能力。
比如,在進行《我們的地球》這一課的課程教學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地球的形狀以及地球的地貌特征,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喜愛的卡通人物,比如哆啦A夢這個形象吸引學生的興趣。通過創立一個玩轉地球的情景,使用哆啦A夢,讓學生進一步地走近地球,了解現在地球的狀況,并且在這一情景中積極地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參與實踐活動。通過觀察地球儀或者是地形圖,學生就可以認識到原來地球是一個橢圓形的球體,并且地球是凹凸不平的。地球上的不同顏色都有著不同的表示。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融入情境中,能使學生在情境中一邊動手研究,一邊積極思考,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地發動頭腦風暴開動腦筋進行知識點內容的研究。同時,教師還要重視相關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處理能力。這種情境教學的方式,可以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到相關的地球知識,認識到地球的美麗,從而使學生更主動地保護地球環境,熱愛地球,進而更主動地學習《我們的地球》這一課程的相關知識點內容。
總而言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應用情境教學策略,不僅可以增強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還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