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第二初級中學 胡明鋒
“雙減”政策的出臺與落實,其目的是煥發教育生機、強化學校的育人主體地位,逐漸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身心負擔。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將學生的需求和身心發展規律作為實行教學計劃的起點,而構建開放式的課堂便是體現學生需求的一種表現。教師從教學的不同階段,有效拓展課堂教學的范圍,讓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等不同的階段,能夠獲得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并能有效解決數學學習中存在的困難,這有利于限制校外有償輔導現象、突出學校育人價值。
“雙減”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負擔。而達成這一目標,需要教師充分利用課前預習階段培養學生的自主性,這樣方能為開放式課堂奠定基礎,讓學生在自主預習活動中理清課堂教學內容、明確教學重點,從而在課堂上更為精準地解決重難點問題。這樣既能減少無意義的重復性教學,也能深化學生的自主思維。
在自主化的課前預習模式中,教師應以“雙減”政策為指導思想,圍繞著減輕學生負擔的實際要求,設置精簡化的預習任務,截取出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將其按照“預習目標”“預習時間”和“預習任務”等不同的類型,在預習任務單上劃分成不同的板塊,讓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了解預習階段應完成的任務和達成的主要目標。這樣精簡的任務,不僅能夠節省學生預習準備階段的時間,還能使學生清晰地明確預習的方向,進而規避浪費資源的情況。除了在內容上精簡之外,也要在預習任務的形式上進行精簡和創新,減少不必要的表面形式。教師應以微課短視頻、紙質便簽等直觀化和清晰的素材作為載體,按照任務的難度、復雜程度等進行排列,指導學生按照任務單上的排列順序展開預習活動,全面閱讀數學教材中的理論知識、研讀數學公式,找準其中的重點和難點,并一一做好標記,將其摘錄下來,作為數學課堂上重點解決的問題,讓學生依照自身的預習情況,有選擇性地學習數學知識,這樣便能從形式和內容兩個角度增強課堂的開放性。
眾所周知,預習效果會對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產生較大影響。在構建開放性課堂的歷程中,只有學生在預習階段挖掘學習資源、理清主要內容,他們才能在課堂上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相關學習活動。從這一理論依據入手,在“雙減”政策的支持下,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預習反饋和總結的機會,開展預習匯報活動,要求學生以個人或者小組為單位,通過數學“說理”和播放PPT 等多元化的方式,將預習中取得的成果、尚未理解的數學概念以及未解決的數學問題等一一展開,并聽取教師和其他同學的意見和建議,明確自身在預習中遺漏的知識點,并在互動和溝通的過程中獲取有效信息。另外,在預習匯報活動中,教師也要樹立起因材施教的教育觀念,針對數學學習水平、思維能力等存在差異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和要求,讓學生能夠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展開匯報工作,并能在匯報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信心,這也契合“雙減”政策中“堅持以學生為本、回應關切”的要求。而在差異化的提問模式下,不同學生也能展開多元化的思考,他們的創新思維會不斷增強,如此,預習階段即可取得良好的成果,進而為開放式的課堂奠定基礎。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課中教學是建設開放式課堂的關鍵因素,教師應從“雙減”政策“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角度入手,探索導學課堂,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形成開放性的思維模式,并能夠對數學概念和問題等形成全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初中生既能在數學課堂上習得基礎的知識,也能掌握多元解讀數學概念、創新解決數學問題的技能,從而為以學生為主導的開放式課堂模式鋪路。
“雙減”政策旨在減輕學生的身心壓力,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而在數學教學中,選取切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便能消解學生的緊張情緒和畏難心理。基于生活化教學的重要價值,教師可以在明確課程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上,選取與課程內容具有內在關聯的生活化教學元素,如生活中數學現象、常見的生活問題等,將其作為課堂教學中的案例和素材,要求學生借助數學理論和公式,分析生活現象和生活問題中蘊涵的數學原理,這樣便能推動學生從抽象到具象的過渡,讓他們以實際可感的方式解決數學概念,有利于加深他們對數學知識的記憶效果。再者,聯結生活教學元素,不止局限于生活現象和問題,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實物作為課堂教學的道具,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建筑物、廢舊材料等展開學習活動,摸索數學概念中的真理。如在“幾何圖形”的教學中,為了緩解學生在課堂上的畏難心理,教師可選擇積木玩具、住宅圖片、包裝箱等與學生現實生活相關的道具,實施課堂導學計劃,讓學生在自主摸索的過程中明確幾何圖形的構圖規律和結構特征。除此之外,為考核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也可以提出數學問題,要求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箱子、麻繩等解決問題,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將抽象化的數學概念和公式,以直觀可視化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樣既能推動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又能幫助學生找尋高效、創新的數學學習方法,如此,學生的身心壓力和學習負擔也能得以減輕,有利于實現“雙減”的目標。
在“雙減”政策中提及了“優化教學形式”的思想和理念,而且,建構開放性的課堂,也需要依托創新化的課堂教學形式,綜合兩方面的因素,教師的當務之急便是創新和優化數學教學的形式。據此,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創建深度探究小組,按照學生在課堂上的綜合表現以及他們在解答問題的速度、質量等要素,合理地對其進行分組,并指導他們在探究小組中進行合理分工,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找準自己的定位,獲取與本人實力相應的學習任務,從而確立每一個個體獨一無二的地位,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表達欲和探索欲。而在學生普遍參與和積極互動的情況下,構建開放式課堂的目標便能得以實現。當將學生分成不同的探究小組后,教師可以根據數學課堂的教學需求,創新化地設計具有合作特征和探究價值的數學任務,以探究任務作為驅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助推力,讓他們能夠在積極探索和合作探討的過程中完成深度探究任務。在這一模式中,初中生的能動性明顯加強,課堂的育人主體地位得到凸顯,而且,數學課堂也一改低迷狀態,這也能夠帶動學習積極性不強的學生踴躍地加入數學課堂中,從而使課堂真正成為開放性的學習平臺。久而久之,“雙減”政策也能扎根于初中數學課堂上。
從現代教育角度來說,課后作業屬于課堂教學的延伸內容,它有助于完成課內未能實現的教學目標。尤其是在“雙減”背景下,課后作業顯然成為課堂教學的拓展形式。因此,為了給開放式課堂助力,讓學生主宰自身的學習行為,教師可從個性化的角度設計課后作業,制定分層化的作業方案,依照學生電子檔案和課堂記錄表中的內容,分析和判斷學生的真實數學水平,據此劃分層級,并根據層級的不同,布置難度遞進的數學課后作業,讓學生在“后進生減作業”“中等生加作業”和“優秀生選作業”的分層模式中,展開針對性的習題訓練和實踐活動。這樣既能深化作業的反饋價值,也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需求。此外,教師不僅可以對學生分層,也可以依據課程教學內容的難度和復雜程度,對作業的內容分層,使其呈現出梯度遞進的形態,并指導學生從“由易至難”的順序完成挑戰作業的任務。此種作業方案,既能體現出“雙減”政策中的個性化教育理論,也能真正為學生提供開放式的自我發展平臺,是開放式課堂的強大支撐。
從堅持學生育人本位的角度入手,為了給開放式課堂助力,讓學生能夠充分利用可支配的時間展開個性化的學習活動,教師可聯合學校互聯網管理部門,建設校本化的作業平臺,結合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的實際內容,建設專門化的作業管理板塊,將教師作為該板塊的主要管理人員,負責作業平臺的日常維護和更新工作,為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學習資源,使他們能夠在校本作業平臺的支持下隨時隨地展開自主學習活動,這也能展現出開放式課堂的真正價值。
“雙減”政策中對課后服務提出了具體要求,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組織線下實踐服務活動,拓展數學課堂的教學范圍,讓學生在開放式的課后服務空間內檢驗和鞏固數學知識,并于課后服務階段創建作業小組,為他們搭建集中學習的平臺,使他們能夠在校內解決部分疑難問題,以此堅定學生的數學學習信心。此外,除完成書面作業之外,教師也可以在線下課后服務階段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以數學知識競賽、實物測量、實地繪圖等拓展性的活動,為開放式的數學課堂增添色彩,讓學生能夠在輕松和愉快的環境中遷移和應用課堂內學習的數學知識。而作為課后服務活動的觀察者和指導者,教師也要實時觀察學生的反饋情況,在他們遇到實踐困境和學習難題時及時給予點撥,從而深化開放式課堂的教學效果、踐行“雙減”教育理念。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課后服務是“雙減”政策中重點提出的教育理念,為達成開放式教學的效果、建設開放式課堂模式,教師也要開展線上答疑服務,為學生提供免費的學習平臺,以學校內部的校園網或指導的線上教學軟件為載體,搭建師生和生生多元互動的線上服務平臺。如此,學生不僅能夠延展學習范圍,還能獲得自主權。另外,教師可以從兩個角度完善和優化線上服務平臺,一方面,教師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定期地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和交流,集中解決學生在一段時期內存在的疑難問題或者易于混淆的數學問題,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瓶頸期;而從另一方面來講,教師也要為學生之間的互動提供平臺,鼓勵他們通過線上服務平臺隨時展開交流,圍繞著某一個特定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如此,數學教學的開放性會不斷增強,“雙減”教育理念的價值也能得以體現。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圍繞著“雙減”政策的核心思想和具體內容,將“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等理念融入教學活動中,全力構建開放式的數學課堂,不僅是踐行“雙減”政策的一種舉措,也有利于為課堂輸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學生能夠通過鉆研生活化的教學元素、自主分析預習任務、參與深度探究活動等方式,獲得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學生的獨立意識、探究思維等明顯加強,這對于數學教學和學生的發展皆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