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雪 江蘇省漣水中等專業學校
褶皺在服裝設計中的藝術性表達,就是把褶皺元素應用其中,為穿著者營造出視覺遐想空間,對服裝本身的整體感進行最大化的協調,不僅可以達到“遮瑕”的效果,同時可以增強穿著者的立體感和層次感,賦予穿著者及服飾本身更多的藝術價值。
早在漢代,司馬相如就在《子虛賦》中提到“襞積”一詞,襞即折疊,積為聚集之意,至元代《感皇恩·賦迭羅花》“楚腰舞怯,襞積裙馀舊宮褶”,可見古人就非常注重服飾當中褶皺的堆疊。據《西京雜記》記載,當時趙飛燕無意當中將面料壓出了褶皺,做出了一款風靡一時的裙裝,喚作“留仙裙”,引得當時民眾爭相效仿。“留仙裙”飄逸的視覺效果讓人能夠聯想到天仙形象,穿在身上可使穿著者氣韻陡增,隨著穿著者的活動,還能形成一定韻律的“體量感”,動靜結合彰顯出豐富的視覺韻味,完全符合傳統服裝的審美,自然得到了大家的爭相追捧。盛唐時期,達官顯貴將那些質地輕薄的高端面料堆疊出褶皺做出的 “留仙裙”,配以短衣、披肩等,加長了裙擺,增大了可視面積,大幅提高了整體視覺占比,提升了服飾本身的藝術性,一直延續至元明清還十分常見。我國少數民族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百褶裙”,制作工藝精湛,大致分為過膝的中裙款和不過膝的短款,縱向硬挺,橫向彈性十足,成為苗族服飾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縱觀世界,在古羅馬時期人們大多圍繞“一塊布”的著裝藝術展開,當時人們尊崇自然、敬畏自然,不同的纏繞和披掛方式使得“一塊布”由于本身重量下垂產生了自然豐富的褶皺,充分展示了最自然的服裝狀態,巧妙發揮了布料的自然特性,不僅起到了“遮瑕”效果,同時展示了女性的自然曲線美和形式美。18世紀誕生了巴洛克藝術及洛可可藝術,極具戲劇性和視覺沖擊力,特別是塔夫綢面料的廣泛使用,男裝通過衣領、袖口、褲腳等處的抽褶處理,女裝則通過極致收腰后在裙擺或者臀部的大量堆褶疊皺,腰身處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凸顯了女性的體態特征,增強了服飾的層次感和裝飾性。再看洛可可藝術時期,當時的服飾文化則相對更簡潔輕盈,譬如袖口或者門襟處的飛邊褶皺,裙身之外再以褶皺線條搭配,使得服飾整體看上去細碎煩瑣又不失華麗。近些年來,巴黎國際時裝周上,褶皺裝飾元素的應用,諸如褶皺流線設計配以類似于金屬材質的配飾,讓人充分感受到服飾的立體感以及建筑感造型,給人帶來眼前一亮的制作工藝和設計創意。這種褶皺設計概念,讓女性可以在各種環境下穿著,更容易清洗,舒適度也大幅提高,既能大幅提升服裝的內空間,通過對服裝外空間的處理,也能很好地隱藏人體的自然柔美,這樣的創作表現形式也和東方傳統的審美觀遙相呼應。
褶皺用于服裝造型設計的主要媒介是面料,盡管手法相同,但是面料質地、性能的不同就可能導致呈現出的褶皺風格也不一樣,同理,盡管面料相同,但是不同的褶皺工藝也能呈現出形態各異的效果。因此,褶皺造型的呈現效果面料自然是首要因素。
1.柔軟型
混紡針織面料和柔軟型面料諸如絲綢、棉麻等,它們質地輕薄、硬度小,本身塑型能力比較差,很難達到塑造整體造型的效果,但是其優勢就在于質地輕盈細膩、懸垂性強,可以很好地修飾人體曲線,呈現出自然柔和之美。2.硬挺型
硬挺型面料和柔軟型面料不同,它本身的支撐力就比較強,譬如皮革、毛呢、牛仔等面料,看上去相對厚重些。褶皺應用于硬挺型面料中,主要是以細密有序的褶皺形式呈現出來,強調構建服裝廓形,弱化曲線來遮蓋某些穿著者本身的缺陷,呈現出一種堅硬的視覺體量感。
3.光澤型
這類面料多用于舞臺表演,配合現場燈光來達到一種華麗炫目的效果。隨著大眾審美水平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褶皺應用到光澤型面料的服裝設計中,也為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比如波浪形的褶皺應用到光澤面料當中,既能使折射的光感千變萬化,同時也提升了著裝者的著衣風格,低調而不失內涵,細節更值得他人去推敲。
4.透明型
這類針織面料多以雪紡、合成纖維、喬其紗、薄紗為主,不僅質地輕薄,同時還具有較高的通透性。它和柔軟型面料都很輕,但是透明型面料當中有相對有支撐力的挺括型薄紗面料,這種支撐力可以營造出一種人與服裝適量的半封閉式空間。褶皺用于透明型面料,其呈現出的立體感和通透感還能營造出一種朦朦朧朧、性感飄逸、時隱時現的視覺效果,顯得穿著者本身氣質更加清新脫俗,體態更加輕盈優雅。
褶皺造型的設計風格實現了經濟適用性和服裝藝術性的高度結合和統一,可謂是動靜結合。設計者應當充分考慮到褶皺與外部空間、時間以及人體這三位一體的作用關系,大膽去嘗試突破造型設計,從褶皺的平面化設計到褶皺的立體化處理來創新造型設計手法,譬如折疊、堆積、扭曲、錯位、抽褶等,呈現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立體感。
1.形式與種類
按照制作形式,褶皺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自然褶皺,另外一種是與之相對應的規律褶皺。就像古希臘服裝,就是自然褶皺最好的例證,它的視覺表現隨機性比較大,美感隨著褶皺面料的質地、懸垂性、面積大小和穿著者本身的體態以及穿著的變化而變化。不同于自然褶皺,規律褶皺依托豐富多樣的處理方式和處理工藝,在塑造結構版型上效果一點不輸自然褶皺,且其形式美相對可控一些。
2.表現手段
規則型面料表現手段大多以淺浮雕為主,通過對面料進行規律、有序的褶裥排列達到多樣化的表現,營造出有規律的錯落感。按照構成規律基本可分為空間立體構成、點線面的構成、四方連續構成、漸變韻律構成四種??臻g立體構成的規則型褶皺面料組合出具有一定規律、連貫性、空間感的骨骼和紋樣;點線面構成為主的規則型褶皺面料更加方便設計者進行“定點”構成;四方連續為主的規則型褶皺面料主要根據紋樣和設計圖案進行有規律的定點后逐一挑縫收縮,達到裝飾效果;以漸變規律為主的規律型褶皺面料處理工藝相對復雜,不斷地重復變化、組合搭配,呈現出極具流動性和動態感的漸變規律。在完成款式設計后,設計師也會考慮到服裝本身的靜態效果和穿著者上身以后的動態效果,再進行疊加纏繞、局部收放、拼接套疊、縱橫穿插等二次設計,疊加纏繞為款式添加了亮點設計,同時擴充和豐富了服裝的整體廓形和體量感,強化了整體的肌理效果。局部收放的手法可以打破直線型規則褶皺過于僵硬的感覺,用弧線為服裝整體增添一些動感。拼接套疊的目的在于豐富規則型褶皺面料的視覺效果??v橫穿插以兩塊面料進行穿插,也可以在一塊面料中間隔穿插多塊面料,通過角度調節來豐富其褶皺交替產生的效果。
褶皺元素的使用不僅豐富了服裝形式的文化多樣性,同時也極大地增強了服裝的藝術審美和情趣,古今中外褶皺元素在服裝設計的廣泛運用,極好地詮釋了傳統的唯美主義和現代的功能主義,從最初的單一材料到當下的多種規律褶皺材料也正滿足著當前人們對服裝功能性的需求,加上設計師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法,使得褶皺這項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