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菁
企業在苦練內功的同時,也要繼續在技術創新突破的基礎上提升江蘇產品的品質質量,在政府提供服務和適當的幫扶下,探索跨境電商、產品數字化等新模式,促進江蘇外貿持續穩定增長。
貨物進出口規模連續19年保持全國第二、實際使用外資規模繼續保持全國第一、離岸外包執行額連續13年居全國首位……在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因素較多的背景下,2021年外貿大省江蘇依舊交出了一張優秀的成績單,在重壓下表現出強大的韌性,為“十四五”全省開放發展創造了良好開局。這與江蘇千方百計穩主體、拓市場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成績來之不易,令人欣喜,然而今年外貿面臨的形勢依然復雜嚴峻,穩外貿工作不可掉以輕心。對于外貿而言,如何在“穩”字上發力?江蘇外貿韌性何來,在穩外貿基本盤方面有哪些創新探索?圍繞相關問題,《青商》專訪了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黎峰。他表示,企業在苦練內功的同時,也要繼續在技術創新突破的基礎上提升江蘇產品的品質質量,在政府提供服務和適當的幫扶下,探索跨境電商、產品數字化等新模式,促進江蘇外貿持續穩定增長。
《青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2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并提出“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不久前商務部有關負責人將今年外貿形勢描述為“穩外貿工作難度前所未有”。在您看來,政策和相關部門的表述發出了怎樣的信號?
黎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商務部均強調穩外貿,折射出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下,政府部門對中國進出口貿易增長前景的擔憂。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低成本要素和優惠政策積極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為主要形式、以出口為導向的開放型經濟。出口不僅關乎出口型制造企業的產能利用及經營績效,還牽涉大量上游配套企業的生死存亡。更為重要的是,出口創造了大量就業,關乎千家萬戶的“錢袋子”和“菜籃子”,直接影響著社會的和平安定。
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出口持續快速增長并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然而,近年來,隨著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加快“再工業化”步伐、頻頻對華發起大規模貿易摩擦、重新制定高標準的國際貿易規則,中國以往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經受了極大考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8年和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導致的進出口規模大幅下滑,經濟增速放緩。
預料之外的是,2020年以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全球肆虐,尤其是國外因疫情防控不嚴導致產業鏈、供應鏈中斷,大量海外訂單反而轉移到中國內地。加之中國未雨綢繆,提早布局“一帶一路”新興市場,可以看到,2020年和2021年中國進出口貿易均大幅增長、屢創新高。
然而必須注意的是,該現象實屬反常且難持續。隨著國外疫情形勢好轉,一旦國外產業鏈、供應鏈重新恢復正常,大量訂單勢必再次流出,國外市場需求將大幅縮水。在供給層面,短期內發達國家對華貿易摩擦和技術封鎖的局面難以改變,國內制造所需的進口中間品尤其是關鍵零部件有可能面臨短缺,加之疫情蔓延導致“缺箱”“缺柜”造成物流成本高漲。以上形勢為2022年的外貿發展敲響了警鐘。
《青商》:“穩”字為何被如此著重地提及?今年我國外貿如何“爬”坡“越”坎?
黎峰:中國外貿“爬”坡“越”坎、穩量提質的關鍵在于三個“新”:一是技術創新,即依托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推動產業鏈、創新鏈的高度融合,從供給層面提升中國制造的生產配套能力及出口競爭能力;二是市場更新,即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充分發揮CPTPP協議作用,大力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亞太地區新興市場;三是貿易模式創新,即大力發展跨境電商、海外倉、市場采購貿易等新業態。
《青商》:目前,江蘇的外貿形勢如何?
黎峰:作為我國開放型經濟大省,江蘇是中國外貿發展的縮影。在經歷了2018年—2019年外貿增速大幅滑坡后,近兩年江蘇進出口貿易保持快速增長。據海關統計,2021年江蘇外貿進出口首破5萬億元,達52130.6億元,邁上新臺階,總量同比增長17.1%,占全國比重13.3%,規模連續19年居全國第二位。與此同時,江蘇省商務廳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江蘇省實際使用外資規模創歷史新高、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制造業利用外資占比保持穩定,3000萬美元以上外資大項目到資占全省比重超過六成。
《青商》:在外貿方面,江蘇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特色?
黎峰:作為制造業大省,江蘇進出口貿易規模始終保持在全國第二,其特點主要有四個:一是外貿主體多樣,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三分天下”;二是貿易方式合理,占比由高到低依次為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保稅貿易;三是目標市場多元,傳統市場和新興市場“平分秋色”;四是貿易結構層次較高,機電及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接近七成。
《青商》:江蘇作為制造業大省,在外貿方面有著怎樣的先天優勢?
黎峰:就貿易增長而言,江蘇的先天優勢包括:雄厚的制造基礎和配套能力;開放載體和開發區模式全國領先;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資源集聚;營商環境一流,商務成本相對較低。
《青商》:由于疫情,外貿物流成本不斷上揚高企,除此之外原材料上漲也給外貿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挑戰。在您看來,面對挑戰,外貿企業自身如何應對?在幫助外貿企業方面,政府、社會、產業層面可以給出哪些支持和幫助?
黎峰:由于疫情導致的外貿物流成本及原材料價格上漲等供給沖擊,給制造企業及外貿企業造成極大壓力。化解方法主要得靠企業苦練內功,一方面依靠技術進步及管理創新降成本;另一方面不斷提升產品競爭力,增加上游供應商及下游客戶對其產品的依賴程度,以此爭取共同分攤供給沖擊的額外成本。
從政府層面來看,政府需要承擔的主要是提供服務和適當的幫扶,如搭建海外經貿平臺、提供海外市場信息、適當的稅費減免等;行業協會可以考慮以建立行業救助基金、同業資金原材料拆借等方式進行相互幫扶。
《青商》:春節后,江蘇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跨境電商、數字化轉型、海外倉,以及市場采購貿易“江蘇模式”、提升外貿服務、加大支持力度等要點。在您看來,這十六條將為江蘇外貿帶來怎樣的影響?
黎峰: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跨境電商、數字化轉型、海外倉,以及市場采購貿易,包括揚州、鎮江、泰州3市獲批新一批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都是江蘇未來需要大力提倡和推動的貿易模式創新。這些新舉措將引導更多的制造企業和出口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推動貿易方式的多樣化。這其中,跨境電商貿易模式可以大幅降低企業出口門檻,將有利于眾多中小微企業借助跨境電商平臺出口其特色產品。
《青商》:如何持續激發外貿企業的創新活力,讓企業不僅能夠贏得當下,也能夠贏得未來?
黎峰:持續激發外貿企業的創新活力,關鍵在于以下幾點:一是要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防止市場壟斷及各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二是營造尊重原創、保護知識產權的創新文化;三是培養更多懂技術、善管理的本土企業家。在此基礎上,政府能做的就是合理地引導和適當地幫扶。
341250021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