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在1月25日表示,2022年將針對市場主體需求,實施新的更大力度組合式減稅降費。在“十三五”期間累計減稅降費超過7.6萬億元基礎上,2021年又新增減稅降費超1萬億元。突出支持制造業升級和中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推動實現“放水養魚”“水多魚多”的良性循環。2022年財政部將從四方面進一步落實減稅降費。一是聚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大增值稅留抵退稅力度,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二是聚焦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延續實施2021年底到期的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降費措施。三是聚焦增強地方財力,為減稅降費提供保障。中央財政將繼續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推動財力向市縣基層下沉,避免地方因財力不足而在減稅降費上打折扣。四是還要堅決打擊偷稅漏稅騙稅,堅決制止亂收費。(摘自財政部網站)
國家統計局1 月1 2 日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上年上漲0.9%,低于全年3%左右的預期目標。2021年12月份,CPI同比上漲1.5%,漲幅比上月回落0.8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同比由上月上漲1.6%轉為下降1.2%;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漲1.2%,漲幅與上月相同。2021年12月份,保供穩價政策效果持續顯現,疊加原油等部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低影響,工業品價格有所回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10.3%,漲幅比上月回落2.6個百分點。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專家認為,2021年,面對全球流動性泛濫、國際大宗商品供需失衡的復雜環境,我國物價總體運行在合理區間,與全球物價明顯上行形成鮮明對比,充分體現了我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展示了國家保供穩價措施的良好成效,成績來之不易。(摘自中國政府網)
海關總署1月14日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1萬億元,同比增長21.4%,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實現量穩質升,穩外貿效果好于預期。我國年度進出口規模再上新臺階,首次突破6萬億美元大關,跨境電商、市場采購等新業態新模式成為外貿發展的有生力量。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達到1.98萬億元,增長15%,市場采購出口增長32.1%。2021年,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東盟、歐盟、美國、日本和韓國進出口均實現穩定增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增速更快;全國有進出口實績企業56.7萬家,增加3.6萬家。外貿經營主體活力有效激發,民營企業進出口更加活躍。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24.7%,占比超過6成。展望2022年,雖然外貿面臨的不穩定不均衡因素增多,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將繼續為穩外貿提供有力支撐。(摘自央廣網)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月10日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相關人士就2021年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稅總局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企業注銷指引(2021年修訂)》情況作出說明,并介紹推進企業注銷便利化工作的三個方面亮點:一是推動了企業注銷流程再造。通過建立企業注銷網上服務專區,實現企業注銷“一網”服務, 將“企業分頭跑”變為各有關部門注銷業務“信息共享、同步指引”,企業能夠“一網”獲知各環節流程、進度和結果,提升企業辦事體驗。二是精減材料,簡化環節。將企業注銷成立清算組的備案、登報發布債權人公告等,改為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免費公示公告。大幅減少注銷登記材料,只須提供清算報告等必需要件。簡化稅務、社保、商務、海關等注銷手續。推行稅務注銷分類處理,未辦理過涉稅事宜或未領用發票、無欠稅等納稅人,可免于辦理清稅手續,直接申請簡易注銷。三是加強了對企業的行政指導。針對企業反映的因股東失聯、不配合、營業執照遺失等原因導致的“注銷流程難”問題,五部門聯合編制了《企業注銷指引》,對社會統一公開告知涉及企業注銷全過程的業務流程圖、文書材料規范、法律法規規定、權利義務風險等,以便企業合理安排行動,幫助企業盡快解決注銷流程“僵局”,順利完成市場退出。(摘自中國日報網)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月12日報道,2021年的大部分風險投資資金都流向了與中國的優先重點更緊密相關的領域,如半導體、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前幾年,大部分中國科技資金都流向了電商領域的互聯網初創企業。普雷欽研究公司投資數據庫數據顯示,2021年,風險資本投資者向中國5300多家初創企業投資了1290億美元,高于該市場2018年創下的約1150億美元紀錄。另外,投資融資數據庫PE Data的數據,2021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初創企業的一個更廣泛的投資融資指標(其中也包括私募股權融資)達到了1650億美元,有望超過2017年所創下的1900億美元紀錄。報道指出,中國似乎正成功地將資本轉投到所謂的“硬技術”領域,中國認為這些領域比食品配送、視頻游戲或電子商務更符合國家利益。中國新的經濟發展五年規劃稱,在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基礎核心領域,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并宣布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摘自新華社)
法國《回聲報》1月6日刊登美國經濟學家努里爾·魯比尼的文章,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可能面臨三重考驗。其一,通脹反復。當前公私債務水平都處于高位,各種市場也許難以消化加息帶來的成本上升。如果出現危機,各大央行可能會陷入債務陷阱并且開倒車,通脹會卷土重來并再次高企。其二,能源漲價。全球在朝著本世紀氣溫比工業化時代前提升3攝氏度的路上前行,干旱已經導致了糧食價格的升高,經濟脫碳壓力漸增削弱了化石能源的投資,而可再生能源的產能目前還不足以填補缺口,其結果便是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其三,泡沫破裂。在美國和很多國家,股價和房價都處于高位,社交網絡上對股票、虛擬貨幣和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繼續彌漫著瘋狂,如果釋放流動性逐漸停下來,就會捅破資產和信貸的泡沫。另外,即便不考慮地緣政治危機和系統性風險,通脹高企和經濟增速緩慢也會讓市場在2022年進行修正。不管怎樣,在年內大部分時間里,投資者可能都會感到如履薄冰。(摘自中國經濟網)
日本《朝日新聞》1月11日報道,疫情之下,數字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帶動美國信息技術(IT)巨頭市值增長,蘋果公司成為全球首個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的公司。趕上了去碳化浪潮的電動汽車企業特斯拉也在飛速增長。在全球市值排名前十位的企業中,美國IT巨頭尤其醒目,它們分別是蘋果、微軟、谷歌母公司“字母表”、亞馬遜、由臉書部分品牌更名而來的“元宇宙”和半導體巨頭英偉達。與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底相比最明顯的一點是,這些公司的市值幾乎翻了一番。報道稱,越來越多的人被迫居家辦公,宅生活催生的需求也讓那些提供互聯網服務的IT企業業績長虹。人工智能的運用和自動駕駛技術研發等方面的確取得了進展。雖然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導致疫情再次擴大,全球經濟前景令人擔憂,但IT企業的存在感還在上升。(摘自新華社)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1月11日報道,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之際,許多商界領袖、政界人士和學者對疫情構成的威脅普遍持悲觀態度,擔心不均衡的經濟復蘇可能加深社會內部和國家之間的分化。在接受世界經濟論壇調查的全球專家中,超過84%的人對世界的前景感到擔憂,12%的專家持正面看法,只有4%的專家表示感到樂觀。該調查認為,由于全世界只有一半人口接種了新冠疫苗,疫苗不平等將導致不同的經濟復蘇,可能加劇先前就存在的社會分裂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另外,在近1000名受訪的專家和領導人中,只有11%的人預計全球經濟復蘇將在未來三年中加速,并稱除中國外,發展中國家將進一步落后于發達經濟體。(摘自東方網)
世界銀行1月11日發布預測稱,2022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1%,較此前的預測下調0.2%,2023年將增長3.2%,同樣較此前的預測下調0.2%。因此,風險將會成倍增加:奧密克戎加上物價的暴漲——伴隨著通脹預期出現脫錨的可能性——以及在公共債務水平創紀錄背景下的金融壓力。不過,世界銀行關注的主要焦點是新興經濟體。世界銀行最新一期《全球展望報告》寫道:“由于它們缺乏在必要時對經濟活動提供支持的財政空間,這些風險意味著硬著陸的可能性上升。”該報告警告說,當一個國家必須重組其債務時,它將發現“完成這件事的難度比過去更大”。報道指出,最嚴重的衰退——因此也是最令人擔憂的衰退——可能發生在中東和北非,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對這些地區來說,要等到2022年年中才能完全恢復衛生危機期間的失地。到2023年結束時,東亞、拉丁美洲、中東和北非超過一半的經濟體人均收入將低于疫情前的2019年底,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這樣的國家比例增長到三分之二。(摘自網易)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月20日報道,分析師預測2022年石油供應緊張,部分原因是在奧密克戎疫情肆虐的情況下,石油需求情況仍然比預期好得多。分析師稱,油價將反彈至每桶100美元,創下七年多來新高,而且世界第二大產油國俄羅斯和歐佩克第三大產油國阿聯酋的地緣政治問題正在增添人們對石油供應的擔憂。另外,英國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學家說,雖然感染奧密克戎的病例激增,但這對通脹的影響微乎其微。食品、生活用品、餐飲和酒店住宿價格上漲是推高去年12月通脹的主要因素,作為這幾個月通脹的主要推動因素的燃料價格亦處于近期高位。(摘自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