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艷,張 玲,廖祥莉,胡 強
(攀枝花學院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四川攀枝花 617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臨床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患者發病后通常需要接受長期治療,這種疾病以氣流受限不可逆為特征,并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以通過治療進行預防,同時促進患者身體恢復。慢阻肺最常見的疾病癥狀是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通常會引起患者呼吸困難等嚴重的不適癥狀,對其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傷害,需要盡早實施對癥治療。目前,西藥治療COPD穩定期患者以支氣管擴張劑及抗炎藥物為主,有一定療效,但不良反應較大、容易復發且費用較高。傳統中醫療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了明確治療效果,對疾病有著積極的干預意義,如拔火罐結合三伏貼可以有效治療慢性支氣管炎[1],但對于三伏貼發揮治療作用的機制尚不明確。本研究旨在通過檢測治療前后COPD患者血清IL-5、TNF-α水平的變化,探討三伏貼的作用機制,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多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至8月攀枝花學院附屬醫院收治的80例COPD穩定期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65.15±8.13)歲;平均病程(16.35±8.43)年。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63.93±9.16)歲;平均病程(16.62±9.15)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攀枝花學院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診斷標準:西醫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2]中有關COPD的診斷標準;中醫參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診療指南(2011版)》[3]中有關COPD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年齡40~80歲;②病情穩定半個月以上。排除標準:①伴有身體其他器官嚴重障礙和疾病的患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③納入研究前2周內有COPD急性加重史;④患有精神疾病,語言不暢,溝通困難的患者。
1.2 治療方法 ①對照組患者維持常規治療方案。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羅吸入劑(美國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注冊證號JX20040065,規格:布地奈德80 μg/吸,福莫特羅4.5 μg/吸),1吸/次,2次/d。②治療組患者在維持以上治療方案的基礎之上,加用穴位貼敷。采用細辛、甘遂、白芥子、延胡索、生半夏、膽礬、生附子共研細末,用姜汁調成稠膏狀,取5 g的藥膏均勻放置于專門制作的藥貼中心,中心直徑為3 cm,將每個藥貼分別貼于天突、中府、定喘、肺俞等穴位,貼敷4~6 h后自行取下,每隔10 d貼敷1次。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月,且在治療后3個月進行評價。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測試(CAT)評分、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評分、6 min步行實驗(6MWT)結果。CAT評分標準[4]:共設置8個問題,包括患者各項癥狀的緩解和身體指標等,總分40分,分數越高病情越嚴重。6MWT測定:測試患者在6 min內以最快速度行走所產生的距離。病情嚴重程度劃分[5]:350 m≤6MWT≤550 m為輕度,250 m≤6MWT<350 m為中度,150 m≤6MWT<250 m為重度,6MWT<150 m為極重度;SGRQ評分標準[6]:圍繞“呼吸癥狀、活動受限、疾病影響”3個維度進行評估,共100分,分數越高,COPD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就越大。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L-5、TNF-α水平。所有入組者于第1次貼敷前抽取靜脈血4 mL靜置1 h后常溫下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置于-80 ℃冰箱保存,集中定量檢測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5(IL-5)、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試劑盒由上海恒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使用說明進行。③比較兩組患者的中醫癥候積分。包括咳嗽喘息、痰多質黏、胸悶、胃朧痞滿、食少納呆癥狀,采用0、2、4、6分評分法,癥狀越嚴重,評分越高[7]。④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采用肺功能測試儀分別測量出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以及用力肺活量(FVC),計算FEV1/FVC。⑤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個等級[8],顯效為患者治療后慢性咳嗽和痰(黏液)多等相關癥狀完全消失;有效為患者治療后慢性咳嗽和痰(黏液)多等相關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為患者治療后慢性咳嗽和痰(黏液)多等各項癥狀仍然較為嚴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AT評分、SGRQ評分及6MWT結果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CAT、SGRQ、6MW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以上指標均改善明顯,且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AT評分、SGRQ評分及6MWT結果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AT評分、SGRQ評分及6MWT結果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CAT: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測試;SGRQ:圣喬治呼吸問卷;6MWT:6 min步行實驗。
組別 例數 CAT(分) 6MWT(m) SGRQ(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0 21.90±3.16 18.10±2.73* 368.73±68.10 396.28±51.88* 50.55±7.50 42.90±6.53*對照組 40 21.85±4.09 21.70±3.60 370.13±68.04 374.68±64.27 49.78±8.45 48.90±8.53 t值 1.876 4.765 2.908 4.009 2.090 4.345 P值 0.332 0.004 0.076 0.017 0.099 0.006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L-5及TNF-α水平比較 治療組患者治療后IL-5、TNF-α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且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L-5及TNF-α水平比較(ng/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L-5及TNF-α水平比較(ng/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IL-5:白細胞介素-5;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0 23.49±3.28 21.03±2.10* 0.30±0.07 0.27±0.05*對照組 40 22.35±2.94 21.91±2.68 0.30±0.06 0.31±0.06 t值 1.636 5.463 0.000 3.256 P值 0.105 0.032 1.000 0.021組別 例數 IL-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各項癥狀均得到明顯改善,中醫癥候積分降低,且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中醫癥候積分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中醫癥候積分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0 19.34±6.57 7.69±3.21*對照組 40 19.54±5.47 12.43±2.15*t值 0.148 7.759 P值 0.882 0.001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肺功能明顯改善,且治療組改善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FEV1: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VC:用力肺活量。
組別 例數 FEV1/FVC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0 36.43±11.57 46.57±6.57*對照組 40 36.54±12.34 42.35±4.58*t值 0.041 3.332 P值 0.967 0.001
2.5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 治療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例(%)]
穴位敷貼療法是將中藥學與穴位治療相結合的一種中醫學治療方法,針對患者的疾病擬定對癥的中藥組方,再將其制成藥貼敷在對應的穴位上,使中藥材直接作用于穴位,進而對疾病起到治療的作用,疏通經絡氣血,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嚴鑫等[9]觀察100例COPD穩定期患者,發現治療后穴位貼敷組較對照組的肺功能明顯改善,FEV1、FEV1%和FVC分別提高0.25 L、8.10%和7.28 L。雷敏等[10]選用自制中藥貼治療 COPD患者,發現能夠改善COPD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肺功能,減少急性發作,提高生活質量。三伏貼是在一年里人體陽氣最盛之時將藥物敷于相應的穴位,刺激經絡,使藥性通過經絡氣血達到鼓動陽氣、調和氣血、提高免疫力的功效,臨床顯示三伏貼在防治COPD中具有一定的優勢[11]。本研究COPD患者經三伏貼穴位貼敷治療后CAT、SGRQ、FEV1%均有明顯改善,與上述研究結果相吻合。
COPD的發病機制之一是氣道慢性炎癥 ,細胞因子對氣道炎癥及全身炎癥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國內外已有研究發現TNF-α、IL-5與COPD的發生發展有一定聯系。王湘雨等[12]報道,COPD急性期患者的血清IL-5、TNF-α濃度均呈明顯增高,提示IL-5、TNF-α均參與了COPD的發生發展;COPD緩解期雖然炎癥明顯減輕,但炎癥因子仍持續升高并持續引起組織損傷,可能是導致COPD病情進行性發展的重要原因。TNF-α可促進炎癥細胞黏附、游走和浸潤,引起肺損傷;TNF-α也可誘導支氣管上皮細胞間橋粒形成,參與上皮細胞完整性的破壞和氣道損害[13-14]。此外,TNF-α還可能促進中性粒細胞顆粒伴蛋白水解酶釋放,引起IL-5、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分泌增加。而IL-5可趨化激活中性粒細胞和嗜酸粒細胞促進炎癥反應,引起中性粒細胞遷移,在呼吸道活化并釋放過氧化物和多種酶,參與了氣道內炎癥過程[15-17]。三伏貼能夠抑制炎癥因子釋放、控制氣道和肺部炎癥、改善氣道重塑、調控氧化-抗氧化過程,調節免疫失衡,改善肺功能等[18-2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治療后血清IL-5和TNF-α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提示三伏貼通過抑制IL-5、TNF-α的釋放而發揮治療作用。
綜上,三伏貼通過降低COPD穩定期患者血清IL-5、TNF-α水平,改善患者CAT評分、SGRQ評分、6MWT等指標,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