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夫紅,熊惠波
(1.宜城市人民醫院輸血科;2.宜城市人民醫院康復科,湖北宜城 441400)
輸血是臨床醫療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涉及的科室及環節多,過程復雜,需要臨床醫生、護士、輸血科、輸血人員的共同參與。隨著同種異體輸血治療的不斷增多,輸血管理引起了臨床高度重視。輸血檢驗標本是確保輸血安全的重要一環,正確采集、及時送檢、嚴格驗收是保證輸血檢驗標本質量的關鍵,也是保障后續輸血工作的基礎[1]。《臨床輸血技術規范》[2]中嚴格規范了輸血檢驗標本的采集、送檢及核對管控要求,是防止輸血檢驗標本不合格的主要管理辦法。但臨床實踐顯示,輸血檢驗標本仍會因管理、送檢環節、人員等因素發生不合格,而影響標本檢驗結果及輸血安全。PDCA循環是一種新型管理手段,分為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4個管理階段[3],可實現管理的動態循環,應用于輸血檢驗標本質量管理中,能夠提高管理質量,完善和改進管理措施,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降低輸血檢驗標本不合格率,從而螺旋式提高輸血檢驗標本質量[4]。本研究進一步分析PDCA循環在臨床輸血檢驗標本質量管理中的應用,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宜城市人民醫院輸血科檢查的8 654例輸血檢驗標本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 327例。對照組采用常規管理,觀察組采用PDCA循環管理。所有輸血檢驗標本均由宜城市人民醫院各科室送至輸血科檢查,嚴格遵循合理用血標準操作流程、合理用血指導方案、輸血科輸血管理制度和質量管理體系;所有輸血均按照《臨床輸血技術規范》及《內科輸血指南》[5]等確定輸血合理性。
1.2 管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管理,根據輸血檢驗標本的常規管理流程進行管理。觀察組采用PDCA循環管理。①計劃階段(Plan):成立科室內輸血檢驗標本管理小組,制定輸血管理工作計劃、輸血管理質量監督考核計劃等,將各項計劃分為月度、季度、年度工作計劃;采用頭腦風暴法,收集既往不合格標本類型,進行原因分析,主要分為管理因素、醫護人員因素、環節因素、醫院因素。管理因素主要為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考核方法、實習護士帶教不到位、不規范拒收標本,醫護人員因素主要為核對意識薄弱、風險意識薄弱、業務不熟練、缺乏責任心、制度掌握不全等;環節因素主要為科室溝通不到位、床旁未核對身份;醫院因素主要為培訓及督查不到位。根據上述因素制定臨床輸血檢驗標本采集手冊,改進標本拒收標準,采取針對性措施,確保輸血檢驗標本合理、安全、有效、高質。輸血檢驗標本管理小組需建立有標準、有監管、有考核、有創新的標準化輸血質量管理體系,確保PDCA管理模式的有效運轉。②執行階段(Do):對全院醫護人員進行輸血檢驗標本管理培訓,嚴格要求按標本采集、送檢程序執行,按照全院制定的輸血標準化管理計劃實施,定期考核輸血科工作人員,確保全員重視輸血檢驗標本的管理程序[6]。③檢查階段(Check):加強監督管理,定期或不定期抽查輸血檢驗標本質量,每月召開一次內部會議,分析不合格送檢標本的發生原因,重點督導送檢不合格標本數量較多的科室,建立長效監督機制,對輸血科室和輸血科進行考核,制定考核標準,由醫院質量管理委員會進行經濟獎懲[7]。④整改階段(Action):根據送檢不合格標本的發生原因,明確責任人,對有安全隱患的環節提出整改意見和更新決策,重新修訂標本采集、送檢程序,進入下一個PDCA循環,并在下個月的檢查中評估改進策略的合理性,持續提高送檢標本合格率,對于重大改進措施,需要每個季度由輸血管理委員會決策通過再執行[8]。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輸血檢驗標本不合格率。②比較兩組輸血檢驗標本填寫錯誤情況。包括醫生簽字漏填、血型漏填或錯填、患者輸血史或妊娠史漏填或填錯、預約用血日期漏填或錯填、血液品種及血量漏填或填錯、輸血前4項及血紅蛋白(Hb)和紅細胞比容(Hct)漏填等輸血申請單填寫錯誤率。③比較兩組輸血檢驗標本采集管無標簽或標簽錯誤、標本溶血、血標本量少、非醫護人員送血標本等血液標本及護理操作錯誤率。④比較兩組合理用血率、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輸血檢驗標本不合格率比較 觀察組輸血檢驗標本不合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輸血檢驗標本不合格率比較[例(%)]
2.2 兩組輸血申請單填寫錯誤比較 觀察組醫生簽字漏填、血型漏填或錯填、患者輸血史或妊娠史漏填或填錯、預約用血日期漏填或錯填、血液品種及血量漏填或錯填、輸血前4項及Hb和Hct漏填等輸血申請單填寫錯誤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輸血申請單填寫錯誤比較[例(%)]
2.3 兩組血液標本及操作錯誤比較 觀察組輸血檢驗標本采集管無標簽或標簽錯誤、標本溶血、血標本量少、非醫護人員送血標本等血液標本及護理操作錯誤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標本及操作錯誤比較[例(%)]
2.4 兩組合理用血及輸血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觀察組合理用血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合理用血及輸血不良反應情況比較[例(%)]
輸血檢驗標本作為重要的標本之一,其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輸血效果及輸血安全。然而在實際臨床中,輸血檢驗標本不合格的情況仍時有發生,主要由于醫護人員未嚴格遵守操作規范、管理制度及管理環節存在漏洞、醫院培訓或督導不到位等有關,從而影響輸血檢驗標本質量,導致檢查結果準確性發生偏差[9]。同時,輸血患者大多患有血液病,需長期進行輸血支持療法,輸血頻率高、輸血種類多,也給輸血檢驗帶來較大壓力。因此,做好輸血檢驗標本的管理至關重要。
以往輸血管理重結果輕過程,重形式輕時效,管理模式粗放,導致工作人員參與積極性不高,容易發生管理漏洞,人為錯誤發生率也較高,對輸血檢驗標本質量及輸血安全造成隱患[10]。PDCA循環管理是一種新型管理模式,通過循環開展計劃、執行、檢查、處理4個階段,分析輸血檢驗標本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改進管理措施,將循環結束時仍存在或新發現的問題帶入下一循環中,從而不斷提升管理質量[11]。PDCA循環管理的實施,轉變了以往管理模式,由粗放轉為動態的規范化、體系化、信息化的精細管理,促進輸血科全員參與,能做到科學、有效的管理,保證輸血檢驗標本的質量,提高輸血安全性[12]。總結以往輸血檢驗標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與輸血申請單填寫不規范、輸血目的不準確、用血信息填寫不完整、護理人員未嚴格執行操作規范、管理存在漏洞等有關。PDCA循環管理的實施,能具體分析輸血檢驗標本管理中存在的人為、管理、環節、醫院等方面的問題,利于輸血科醫師及時發現問題,制定針對性解決方案,在臨床實踐中驗證實施效果,總結經驗教訓,為下一循環提供解決問題的依據[13-14]。本科室嚴格對輸血檢驗標本各個環節進行質量控制,提高輸血科工作人員的操作規范性及責任感,減少工作盲目性,降低人為錯誤發生率[15]。PDCA 4個環節是一個有機整體,缺一不可,有效提高了管理水平,節省人力和時間,提升了輸血科工作效率,明顯降低了各種不規范行為發生率,保證輸血檢驗標本質量,從而確保輸血安全,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16]。隨著《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醫療訴訟舉證責任倒置的實施,臨床對輸血檢驗標本質量管理要求更高,在臨床工作中輸血科人員更應嚴格遵循輸血檢驗標本操作規范,降低輸血風險,維護患者健康的合法權益[1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輸血檢驗標本不合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醫生簽字漏填、血型漏填或錯填、患者輸血史或妊娠史漏填或填錯、預約用血日期漏填或錯填、血液品種及血量漏填或填錯、輸血前4項及Hb和Hct漏填等輸血申請單填寫錯誤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血標本采集管無標簽或標簽錯誤、標本溶血、血標本量少、非醫護人員送血標本等血液標本及護理操作錯誤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合理用血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證實PDCA循環實施后,輸血檢驗標本不合格率明顯降低,輸血申請單填寫的人為錯誤及血液標本及護理操作錯誤也大大減少,充分體現了PDCA循環管理的有效性及科學性,對保障輸血檢驗標本質量有積極作用。PDCA循環管理能針對輸血檢驗標本不合格發生的原因,制定解決措施,規范標本采集操作流程,明確接收和拒收標準,獲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實踐效果,明顯提升了標本送檢質量及安全性[18]。
綜上所述,PDCA循環在臨床輸血檢驗標本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確切,有效保證了輸血檢驗標本質量,確保輸血安全,提高合理用血率,降低了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