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霞
(德慶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廣東肇慶 526631)
產后出血是導致產婦死亡最重要原因,由于懷孕期間機體代謝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導致產婦臨床指標發生變化[1-2]。據相關報道,全球每年因產后出血導致死亡的孕產婦大約為10萬例,占孕產婦死亡總人數的25%~30%[3]。因此,在生產前對產婦出血情況進行預測,對預防產后出血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生活方式改變,孕產婦并發癥增多,既往制定的“產后出血預測評分表”已無法滿足現今臨床需要,尋找有效的預防產后出血的方法至關重要。當前,生化檢查中凝血指標成為常見的輔助診斷指標,臨床上通過產前檢測孕婦血清血小板(PLT)、血紅蛋白(Hb)及D二聚體(D-D)的水平,了解產婦血液聚集和溶解情況,可為預測產后出血和并發癥提供參考[4]。但血清指標評估在產后出血的靈敏度和準確率等方面欠妥。為探尋有效預測產后出血的方法,本研究重點探究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聯合血清PLT、Hb、D-D對產后出血的預測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德慶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52例剖宮產和順產的產后出血產婦納入試驗組,將同期未發生產后出血的304例產婦納入對照組進行回顧性分析。試驗組產婦年齡20~34歲,平均年齡(26.14±3.65)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15±0.84)周;出血量540~1 010 mL,平均出血量(580.79±30.17)mL。對照組產婦年齡21~33歲,平均年齡(26.63±3.89)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36±0.94)周;出血量360~450 mL,平均出血量(385.12±10.53)mL。兩組產婦年齡、孕周、孕產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德慶縣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產后出血預防與處理指南(2014)》[5]中關于產后出血的診斷標準;②臨床數據完整。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器質性損傷,如呼吸衰竭、腎衰竭等;②凝血功能障礙;③有精神疾病;④既往進行過抗凝治療。
1.2 檢測方法 ①使用真空采血管抽取產婦肘靜脈血5 mL,按照1:9的比例加入枸櫞酸鈉,使血液與抗凝劑混合均勻。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貝克曼庫爾特實驗系統(蘇州)有限公司,型號:DXH800]檢測兩組產婦的PLT、Hb水平;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希森美康株式會社,型號:CS2000)檢測D-D水平,嚴格按照配套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所有檢測在血液采集2 h內完成,觀察并記錄各項臨床指標。②對比分析兩組產婦產前及產后一般資料,包括年齡、孕早期、體質量指數(BMI)等95項資料,采用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分析孕產婦的高危因素,最后對其進行評估。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并觀察兩組產婦的血清PLT、Hb、D-D指標,PLT正常值為(100~300)×109/L,女性Hb正常值為110~150 g/L,正常妊娠孕產婦D-D正常值≤0.5 mg/L,超出正常值則為血清指標異常[6]。利用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7]對比分析其對產后出血的預測價值,共95項變量,每項0~3分。分值越高,表明產后出血風險越高,初步篩選出與其相關的11個危險因素。②分析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評分聯合血清PLT、Hb、D-D預測產后出血的價值。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預測價值采用工作者受試曲線(ROC)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血清指標及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評分比較 試驗組產婦血清PLT水平及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血清Hb、D-D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血清指標及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評分比較()

表1 兩組產婦血清指標及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評分比較()
注:Hb:血紅蛋白;D-D:D二聚體;PLT:血小板。
組別 例數 Hb(g/L) D-D(g/L) PLT(×109/L) 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評分(分)試驗組 152 114.39±11.29 1.78±0.69 190.62±24.13 207.82±17.84對照組 304 108.91±10.47 1.42±0.73 201.33±28.64 214.08±23.85 t值 5.132 5.055 3.960 2.860 P值 0.000 0.000 0.000 0.004
2.2 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評分聯合血清PLT、Hb、D-D預測產后出血的價值評估 根據ROC曲線得知,聯合檢測的AUC為0.930,95%CI為0.905~0.955,最佳界限以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評分(225.02分)能獲得ROC曲線下最大面積,4項聯合檢測結果陽性,表明產后出血與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評分和血清PLT、Hb、D-D水平密切相關,且4項聯合檢測的敏感度、特異度均優于單項檢測(P<0.05),見表2、圖1。

表2 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評分聯合血清PLT、Hb、D-D預測產后出血的ROC分析結果

圖1 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評分聯合血清PLT、Hb、D-D預測產后出血的ROC曲線
近年來,隨著我國生育政策的開放,高齡產婦人數隨之上升,妊娠并發癥、產后出血及高危妊娠人群相對增加。產后出血是常見的妊娠并發癥,死亡率較高[8]。產后出血主要原因之一為產婦分娩后縮小宮腔、收縮肌纖維、壓迫子宮壁內血管,產婦血液呈現高凝狀態,大量血小板粘附在胎盤剝離損傷血管位置形成血凝塊,胎盤剝離后及排出后,產婦子宮不能正常收縮及縮復,無法控制子宮壁血竇關閉而引起大出血。二為在未分娩造成宮頸、陰道裂傷,產婦子宮收縮力過強,胎兒在宮頸尚未開全情況下分娩胎兒,宮頸裂擴大并引起子宮下段大量出血。重視其發生的高危因素,對預測產后出血和及時進行相應的干預措施有重要價值[9]。
分娩前對患者出血情況預測可有效預防產后出血狀況,并在其中起著關鍵性作用。當懷孕時,神經內分泌系統和自身代謝均發生不同程度改變,會造成產婦機體臨床指標發生改變。當前臨床無相關早期評價產后出血的內容,對疾病評價有一定的主觀性[10]。產后出血通常由凝血功能障礙導致,觀察凝血指標,可檢測產后出血情況[11]。產后若出現嚴重凝血功能障礙,此時臨床多采取凝血指標評估患者凝血功能,其中D-D作為纖維蛋白單體經活化因子XIII交聯后,再經過纖溶水解所產生一種特異性降解產物,作為一種特異性纖溶過程標記物,被應用于診斷、篩選新形成的血栓,進一步反映藥物的溶栓效果,水平越高,則表明機體內高凝狀態及繼發性纖溶活性增加。Hb則作為紅細胞主要組成部分,與氧氣結合,并通過運載氧氣,水平可伴隨著氧氣濃度變化呈現變化,可有效反映貧血程度。PLT可促進血管收縮并增強凝血功能,主要功能為凝血與止血,修復破損血管,與血細胞共同形成凝血塊并止血。
臨床針對產婦出現的血液高凝狀態,有研究提出定量檢測PLT、Hb、D-D可反映孕婦的凝血功能狀態[12]。當上述檢測指標異常時,則表明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的風險增加。本研究顯示,試驗組產婦血清PLT水平及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但試驗組血清Hb、D-D水平均高于對照組,這提示PLT、Hb、D-D是評估機體凝血功能的主要臨床指標,與史艷春[13]研究結果相符。分析原因,PLT受到刺激時,會排出細胞內的物質,二次激活血小板,促進血管收縮而產生凝血作用;當血管內纖維蛋白溶解、凝血功能障礙時,可造成D-D水平升高。當PLT、Hb、D-D檢測指標出現異常時,提示產婦產后出血的發生率較大,需及時做好治療產后出血的準備,將對母嬰的傷害降到最低[14]。目前多數學者認為,針對產后出血除給予常規治療外,采用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對產婦的產后風險進行評估,對預防產后出血有重要作用,其科學性較高,預測分值與發生產后出血的風險呈正相關[15-16]。有研究報道,產后出血組的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較高[17],該評分不僅可預測產后出血風險,還可評估產后出血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檢測的AUC為0.930,95%CI為0.905~0.955,最佳界限以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評分(225.02分),能獲得ROC曲線下最大面積,提示產后出血與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評分和血清PLT、Hb、D-D水平密切相關。且4項聯合檢測敏感度、特異度優于單項檢測,表明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聯合血清PLT、Hb、D-D檢測有較高的預測價值。分析原因,采用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對高危因素進行預測,特異度較高,聯合檢測血清指標,利于預防及治療產后出血,因此兩者聯合檢測是一種有效措施。
綜上所述,產后出血高危因素評分系統聯合血清PLT、Hb、D-D對產后出血的預測價值較高,聯合檢測可較全面評估產后出血,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且僅為單中心研究,該聯合應用方式的臨床應用廣泛性有待日后驗證;同時本研究觀察時間較少,長期應用效果需進一步隨訪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