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匯智聯科技有限公司 李 煒
在新能源發電儲能系統中,要結合實際控制規范維持應用的合理性,并且發揮不同儲能元件的應用優勢作用,打造完整的儲能應用控制平臺,結合算例分析明確控制效果和仿真重點,提升機組綜合運行效率,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
所謂新能源發電,指的就是在新技術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實現發電,較為常見的新能源包括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地熱能以及潮汐能等,利用能源完成發電工作。目前新能源發電已經成為環保型發電的關鍵技術體系,也在電能管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新能源發電具有資源豐富、可持續、環保的特性,整體資源結構使得新能源發電項目的長遠發展布局更加清潔可行,尤其是資源豐富的特性,為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的平衡創設了良好的平臺;另一方面,新能源發電依舊存在隨機性、間歇性以及波動性特點,這就使得對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和系統調度管理產生影響,需要更加科學合理的智能化建設模式,才能為儲能、調峰、調頻等工作的全面優化予以支持。
儲能系統具有較強的時間性和空間性特點,借助裝置更好地完成能源的利用,并且借助對應的裝置完成多余能量的存儲,在使用高峰能提取對應儲存的能量,將其應用在能量緊缺的地方。也正是基于這種處理機制,能更好地提升資源利用率。需要注意的是,能量本身的時間特性、形態特性以及數量差異特性都會對新能源開發過程、轉換過程等產生影響,此時,就要結合新能源的具體情況適當采取更加匹配的儲能系統,才能最大程度上發揮儲能技術的應用優勢,完成新能源能量的存儲和釋放,調節能量的應用環境,一定程度上保證儲能效果最優化。
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各項科學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也進入高速運行的狀態,儲能裝置的發展和儲能元件的進步,能結合不同環境以及使用要求落實相應工作。其具體特征分析如下:
基本參數對比,主要包括額定的容量、比容量以及比功率,評估不同儲能元件的應用基礎性能(表1)[1]。應用效率,對于儲能工作而言,不同儲能形態的應用效率是影響其實際應用效能的關鍵,要結合實際情況和具體應用空間落實對應的選擇方案。各類儲能形式的效率分別為:鉛酸電池60%~80%、鋰電池85%~95%、飛輪70%~80%、抽水儲能60%~70%、超導儲能80%~95%、液流電池70%~80%。
表1 各類儲能形式的基本參數
應用成本。在選取儲能元件的過程中不僅要綜合考量其相關應用參數,也要結合實際環境從經濟性的角度出發,綜合分析成本因素[2]。各類儲能形式的成本分別為:鉛酸電池25$/kW/年、鋰電池120$/kW/年、飛輪40~80$/kW/年、抽水儲能200$/kW/年、超導儲能200$/kW/年、液流電池60$/kW/年;使用壽命。任何系統元件都具備相應的使用年限,各類儲能形式的使用年限分別為:鉛酸電池2×102~5×103/次、鋰電池103~104/次、飛輪104~6×104/次、抽水儲能104~5×104/次、超導儲能104~105/次、液流電池<1.4×104/次。
在全面評估不同儲能元件應用價值和應用效能的同時,混合儲能系統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利用蓄電池組(鉛酸電池)和超級電容予以混合處理,能在風光互補發電系統應用處理的基礎上,更好地維持項目成本和使用頻率,減少不確定性問題和能源波動性造成的影響。
要明確儲能系統的應用原理,結合具體應用環境和要求選取適配的儲能元件,確保儲能系統能發揮其實效性價值,從而為新能源發電創設良好的平臺,減少資源損耗的基礎上,促進環保效能的全面提升。
鉛酸蓄電池工作原理。由圖1可知,正負極的兩側匹配對應的活性物質,正極是PbO2,負極則是海綿狀的鉛單質,電解質溶液為硫酸水溶液,利用內部的化學反應完成充電、放電工作,并且建立對應的能量轉化過程[3]:Pb+HSO_4→PbSO_4+H++2e-、PbO2+3H++HSO_4+2e-→PbSO_4+2H2O、PbO2+Pb+2H2SO_4→2PbSO_4+2H2O。結合化學方程式可知,在能源轉化的前后沒有物質的損耗,能實現雙向的放電、充電過程,基于此,蓄電池組在應用過程中維護成本較低,利用反復充放電的處理方式提升能源系統應用效率和儲能價值。
圖1 鉛酸電池內部構造
串并聯型儲能系統原理。在內部電路結構中,將電感和電容濾波作為應用運行的根本,將其并聯在電網的兩端位置,配合補償變換器就能建立完整的工作狀態。與此同時,變換器要對變壓器予以處理,從而進一步控制系統的電壓參數和負載電壓參數,在調節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的過程中就實現了內部運行的平衡態[4]。值得一提的是,串聯補償變換器則是利用穩定內部電壓的方式全方位補償電壓體系,確保儲能系統能發揮其應用價值,更好地將電池組和超級電容連接起來,維持整體應用效率。
超級電容器工作原理。由圖2可知,集電極和電解液共同作用下,利用多孔電極匹配隔膜結構,就能實現充電和放電的處理,形成雙電層結構。盡管單體超級電容器的能量一般,若是將大量的超級電容器予以串并聯,則形成電容器組,就能在提升電容參數和電壓參數的同時,維持良好的儲能量[5]。
圖2 超級電容器內部構造
首先,建立蓄電池組模型,完成單體建模工作,給予額定電壓和容量參數,假設m個單體蓄電池構成基礎儲能結構,則裝置的總能量為Ebatm=mCbatUbat/106;其次,對超級電容器組予以建模,針對超級電容器單體完成建模,確定端電壓和電容參數后,假設n個單體超級電容器構成儲能裝置,則裝置總能量為;最后,對儲能模型予以優化,匹配對應的粒子群算法,并結合應用要點維持算法處理的最優化。
在混合儲能系統應用工作中,不僅要對模型和應用實效性予以監管,也要匹配相應的控制系統策略機制,維持控制合理性。在系統控制結構中,借助閉環調節的方式,能對每個環路中的內環電流予以監管,并且匹配外環電壓控制模塊,建構完整的分析和應用體系,保證升壓變換器和外環電壓控制工作都能按照標準化流程有序推進。與此同時,結合截止頻率低通濾波器完成濾波處理工作,之所以建立電壓控制環,就是為了能更好地完成電流控制環相關參考信號的控制和處理[7]。
第一,要維持電容器C1的輸出參考電壓,結合對應的數據分析模式維持參數處理的合理化,確保控制環內具體操作有效且可行性高;第二,要將高頻的電流變化分量集中分配到對應的超級電容器中,維持對應元件控制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提升應用效率和綜合儲能水平;第三,要維持超級電容器的電壓能在預設參考電壓數值范圍內,保證參考數值的規范效果;第四,要對蓄電池組進行超級電容器的控制和處理,確保初始充電電流應用的最優化;第五,要結合HESS進行電感和交流母線的連接處理,并對蓄電池予以SOC控制器監督,結合PI控制器落實對應的控制策略。
除此之外,若是超級電容器電壓沒有固定的參考數值,則超級電容器會趨于充滿或放滿狀態,此時要利用PI控制器維持超級電容器電壓參數在規定的預設數值范圍內。也就是說,為了保證超級電容器能量使用率能達到75%,就要保證工作電壓設定在額定電壓的50%到100%之間,維持綜合電壓環控的合理性。
本文以某地區能源發電系統為研究對象,在獲取風力發電全面預測數值和光伏發電全年預測數值后,假設對應逆變器的效率為0.95,對系統的供電缺電率以及約束條件參數予以設定。匹配的蓄電池和超級電容器參數如下:額定電壓,蓄電池為12V、超級電容器為2.7V[8];蓄電池額定容量100Ah、放電深度為0.4,充電效率75%、放電效率85%,超級電容器電容為3500F,充電效率98%、放電效率98;蓄電池循環次數為1500/次、超級電容器循環壽命為500000/次;處置系數。蓄電池為0.08、超級電容器為0.04。
結合地區新能源發電系統的測試數據,利用Matlab軟件完成仿真算例分析,無論是標準粒子群算法還是改進粒子群算法,得出的結果都滿足最小負荷缺電率的基本要求,并且都能貼合供電可靠性的應用規范。其中,改進粒子群算法獲取的最小生命周期費用更低,具有更加突出的尋優能力。超級電容能實現波動較快功率的快速響應,蓄電池功率波形則較為穩定,這就有效延長了電池的使用壽命,在維持較好儲能狀態的基礎上,為系統經濟性的提升奠定基礎。
互聯網+智能能源的發展將成為發展常態,主要建設以太陽能、風能為可再生能源主體的多能源協調互補能源互聯網,積極突破分布式發電、儲能、智能微網、主動配電網等技術瓶頸,打造智能化電力運行監測和能源監管平臺,從而實現開放共享的能源網絡模式。
與此同時,探索新能源消費新模式,積極實現綠色電力交易服務區域試點也將成為主流,實現以智能電網為核心的配送平臺,確保儲能設施、物聯網、智能用電設施等硬件以及碳交易、互聯網金融等衍生服務可以實現一體化發展,促進能源消費生態體系的多元化建設,實現市場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保證能源管理的最優化。
儲能設備具有功率密度大且響應時效性高的特點,借助混合儲能系統,能在維持各項儲能元件應用優勢的同時,打造更加合理且科學的運行體系。在新能源發電工作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能源存在一定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為了維持新能源發電中能源供給的穩定性,就要匹配相應的儲能裝置,從而提升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維持整個供電運行工作的水平,實現可行性和經濟性并行的目標,更好地實現新能源發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