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雙雙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 333000)
仕女畫,屬于人物畫的一種,“仕女”也作“士女”。原是指以描繪封建社會中士大夫和婦女生活為題材的繪畫。發展于兩晉時期,隋唐之后仕女畫成為了獨立的畫種。到了明清時期,描繪美好女子形象的繪畫皆稱仕女畫。中國傳統仕女畫在每個時期的發展及其所呈現的藝術特點也不同。
《孔子家語》記載,在周代就已有歷史人物壁畫勸人善惡,而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龍鳳帛畫》,是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的美女圖,可作為最早的仕女畫(見圖1)。魏晉南北朝時期仕女畫多以描繪神話傳說,古代賢婦形象,如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唐代的仕女畫發展則是進入繁盛階段,出現了著名的仕女畫家張萱,周昉。這一時期的仕女畫,如《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在造型上符合唐代人物審美特征,雍容華貴,體態豐腴,顯現出唐代女性的華貴之美。兩宋時期的仕女畫在人物題材以及繪畫技法在唐代仕女畫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元代時期的仕女畫藝術審美轉向欣賞性,技法上發展了高古游絲描等有獨到之處。明代人物形象趨于寫意性,仕女形象端莊素雅。如文徵明《湘君夫人圖》。到了清代仕女畫發展汲取了文人畫的積極因素,并受到了西方文化影響,開辟出新道路。中國傳統仕女畫對陶瓷仕女畫發展有重要影響,提供了寶貴的發展經驗。

圖1 仕女畫
據考證,陶瓷仕女畫在唐代長沙窯中開始出現,完全符合當時人物審美特點。宋代的磁州窯中出現的仕女紋飾也只有少數仕女蹴鞠圖,數量稀少.而元代瓷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其中元青花最具代表性,當時的陶瓷仕女畫多取材于戲劇、文學中,如《昭君出塞》等。此類數量罕見。青花仕女畫則是明代陶瓷仕女畫的主流,在永樂、宣德時期陶瓷仕女畫呈現出獨特東方女性婉約之美。加上明代文人畫與院體畫的發展,陶瓷仕女畫中寫意性的繪畫方式也開始出現。而到了清代則是作為陶瓷仕女畫發展的巔峰時期,在數量、類型、風格上較明代都有所發展。明早期陶瓷仕女畫依舊受晚明影響,雍正、乾隆之后,便具有典型的清代陶瓷仕女畫獨特風格。一直沿襲到民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開辟了新紀元,之后陶瓷業便步入當代發展時期,在對傳統文化繼承上,并吸收借鑒西方現代與當代藝術思潮理念,當代陶瓷藝術呈多元化發展。
中國傳統仕女畫與當代陶瓷仕女畫有很多相通之處,但在工藝上確是截然不同的,瓷上繪畫不同于紙本繪畫。傳統仕女畫載體主要是宣紙,是一種趨于平面化的方式。而陶瓷則是立體的,不可控的藝術,在表現作品形式美的同時仍然要考慮到器皿的造型美,故在創作初期就包含了工藝復雜性。眾所周知,陶瓷是土與火的藝術。瓷上繪畫方式有釉上、釉中、釉下之分。加上器皿的造型不同,就要考慮到全方位的畫面布局。而紙上繪畫主要考慮的是畫面延伸性問題。然后是繪畫方式的區別,釉下彩與紙本有相同之處,通過水與顏料的融合繪制方式相似與國畫中的水與墨相生出的水墨韻味,而釉上彩繪是用釉料調和。陶瓷不同于國畫,也很難在陶瓷上呈現國畫的效果,所以說兩者在本質上就有著非常大的區別。
縱觀歷史,中國傳統陶瓷仕女畫主要以人物故事,古典神話為創作內容,藝術都是從現實生活中取材,當時的仕女畫要符合所處時代的生活氣息與時代感。時代在發展,生活在進步。當代陶瓷仕女畫融入了新時代繪畫新元素,藝術家們創作的陶瓷仕女畫由特定的內容創作向自我角度出發,從自我的靈感隨意創作,漸漸改變了陶瓷仕女畫以說明性圖示為主的表現方式,如戴榮華粉彩盤《含情》、鐘連生瓷瓶《踏花歸去馬蹄香》、李菊生《月滿西樓》等陶瓷作品。也為陶瓷仕女畫創作中人物形象塑造創造了有利條件。
就中國傳統仕女畫看,可以用簡單來形容早期的傳統仕女畫中畫面背景,如《洛神賦圖》、《揮扇仕女圖》等畫面襯景主要主要作用是分割畫面。明清時期仕女畫較之前復雜多樣,是通過對畫面背景內容營造從而突出人物形態。就當代陶瓷仕女畫來看,畫面中背景處理方式不同于傳統仕女畫的定向性。創作內容的隨意性必定影響畫面布置的靈巧性,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物的感受與表達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如舒惠娟與傅蕘笙對李清照這一人物的瓷上描繪有著不同的精彩之處。舒惠娟的瓷板畫《李清照詞意》(見圖2),畫面中以人物為主體,畫面中其他物體的擺放點綴使背景布局有趣自然。襯景表現出中國畫墨色韻味,大石的深色大面積色,采用流擦點染再現自然景致。石頭的巨大襯托出畫面中女子的消瘦與柔弱。畫面中景物的點綴也都以自身的美學特征來襯托畫面人物。特別是那一勾彎月,襯托出凄楚惆悵之意境。而傅蕘笙寶石彩人物瓷瓶中的李清照表現的意境截然不同,“春游芳草地,美人清紗遣九州”畫面中桃樹草地都襯出春日的景象。美好的場景與李清照一人獨游的心境也引人思考。這樣的作品還有很多,都體現出當代陶瓷藝術家們對于畫面布置的設計,襯景運用的靈活性。

圖2 李清照詞意
首先從用線方面分析,線是傳統工筆畫中最基本的造型語言之一,以線造型是中國畫繪畫基本點。正如謝赫《六法論》中提及的“古法用筆是也”,中國傳統繪畫其實是一種建立在線描美基礎上的繪畫形式。中國傳統仕女畫更是如此,講求“以形寫神”、“氣韻生動”,通過線的曲折變化來給予畫面人物生命力。如顧愷之《洛神賦圖》。畫中人物線條細膩婉轉,畫面安排疏密得宜,全畫用筆古樸細勁,好似“春蠶吐絲”。當代陶瓷仕女畫對于線條的運用深受傳統仕女畫影響,白描是基礎的繪畫手法,通過對線條的虛實變化,表現技法沿襲了傳統人物畫中“十八描”。更加體現畫面人物的筆墨韻味,賦予畫面生命力。工筆白描依舊是當代常見的陶瓷仕女畫表現形式,但是當代陶仕女畫卻能夠塑造出不同于中國傳統仕女畫的藝術特質。在技藝方面更加細膩成熟,且富有時代感,具有豐富的現代藝術審美趣味。而寫意性陶瓷仕女畫深受文人寫意風格影響,當代陶瓷仕女畫中色釉的使用讓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強烈的色彩暈染,高溫窯變的魅力讓人耳目一新,是不同于傳統繪畫的。
其次將東方繪畫藝術與西方藝術審美相融合這一點,也是當代陶瓷仕女畫不同于中國傳統仕女畫。吸取西方抽象寫意的繪畫特點融入畫面,樹立了新的造型觀念,追求個性表達,夸張的藝術表現形式。藝術家們通過對人物局部形態的夸張處理,從而增加作品的裝飾意趣和藝術價值。如戴榮華系列作品中將仕女眼睛之處運用抽象處理方式,五官的夸張處理突顯人物特性。當代個性鮮明的陶瓷仕女畫表現形式日益廣泛化,形式種類也趨向多元化。
仕女畫作為中國畫人物畫科中的重要類別,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藝術家們熱衷的繪畫題材。通過對中國傳統仕女畫和當代陶瓷仕女畫的比較,仕女繪畫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所呈現出的不同的風格特征與審美價值。當今多元化的發展背景下,后人繼承前人的寶貴的藝術精髓,對當代陶瓷仕女畫發展推陳出新,創新藝術表現形式使其具有時代性的藝術審美風采。當代陶瓷仕女畫家們應秉承著“筆墨隨當代”,繼承與發展的態度,才能真正創作出更加富有生命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