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茜,李之鳳
(甘肅農業大學 財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基礎地位,國家從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價格補貼等多方面給予涉農經營主體一定程度優惠政策來促進農業的發展。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作為我國兩種主要的政策工具,都為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的發展提供了支持。目前,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獲得的財政補貼金額、稅收優惠規模不斷擴大,政府對農業上市公司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但農業上市公司數量偏少,目前占滬深兩市上市公司(A 股)總量不到3%,數量少、規模小,其總體經營績效低于總體上市公司年均績效,農業上市公司逐漸成為證券市場的弱質板塊。這種對比使得我國財稅補貼優惠政策的有效性愈來愈引發思考,究竟大額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能否實質性地促進農業上市公司實際經營績效的提高,以及被扶持公司能否帶動其他利益相關方的發展,推動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以實現協同發展。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從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社會績效兩個維度出發,分別檢驗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以深入探究農業財稅補貼優惠政策的經濟和社會效果,為農業上市公司的發展及相關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農業作為我國基礎性和公益性行業,承擔著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任務。然而對于農業企業來說,由于農業生產的公共物品性、收益的“外溢效應”以及不確定性等特征[1],使得涉農企業不能取得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部收益,不利于提振農業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因此政府采取財政補貼或稅收優惠政策來扶持涉農企業發展,改善農業行業“弱質性”,提高農業企業生產積極性,進而提升企業經營績效。就財政補農業企業貼與稅收優惠這兩種政策工具實施的具體效果而言,已有的研究結論并不相同。劉云芬和陳礪(2015)[2]以滬深A 股農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發現,政府支持以及提供優勢資源會促進農業上市公司提高其經營績效。白全民等(2018)[3]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政府的一般性財政補貼對于農業上市企業的績效促進作用并不明顯。支持農業發展是我國一直以來的工作重點,反映在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對農業的各種投入和補貼,而農業上市公司就是在政府長期投入和支持下發展起來的。但正是由于財政補貼這種無償性的投入,缺少激勵機制,使企業過度依賴政府補助,減弱在市場競爭中的積極性。除此之外,政府直接發放財政補貼稱為上市公司利潤的一部分,誘導企業在利潤較低的情況下,想辦法通過補貼來增加盈利。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1(H1):
H1:財政補貼與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
董紅肖和汪固華(2010)[4]、張曉丹(2016)[5]都認為稅收優惠雖增加了企業的自由現金流,但也使管理者產生依賴性,對改善公司經營績效沒有起到積極作用。彭小珈和蘭勇(2018)[6]發現稅收優惠政策對畜牧業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存在顯著正相關,政府在扶持過程中應以稅收優惠政策為主。首先,我國對農業上市公司實施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針對農業主營業務,這種稅收優惠政策的指向性可以促進農業上市公司集中資源發展主營業務以增強其競爭力;其次,稅收優惠降低了企業的直接稅負,給農業上市公司減輕了經營壓力,使其可以增加創新投入以提高自身生產率和市場競爭力,進而對經營績效起到促進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2(H2):
H2:稅收優惠與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已有研究從反映企業社會責任的就業、稅收、研發、捐贈等方面對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的社會效應進行檢驗。Koskiet 和Pajarinen(2012)[7]研究了芬蘭政府的補貼資金對企業吸收勞動力所發揮的影響發現,財稅補貼能創造就業機會,促進雇員人數增加。肖錦生(2013)[8]以福建省為例研究了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對企業科技投入的影響,認為財稅優惠政策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研發積極性,并且稅收優惠能更高效率促進企業科技研發投入。孔東民和李天賞(2014)[9]從經營績效和社會責任兩個角度,研究發現政府補貼對以企業賦稅、捐贈和雇員人數衡量的企業社會責任產生積極的作用。
對于農業上市公司來說,上文已經表明政府給予的直接補貼會對其財務績效產生負面作用,是低效益資助,那么政府為什么采取各種措施來扶持農業企業的發展?農業是我國基礎性行業,而作為農業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代表的農業上市公司,其生產經營行為不僅影響著股東利益,更重要的是對“三農”的影響和帶動在一定程度上還關系著社會的穩定安全,因此農業上市公司被賦予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使命。因此,為了促進農業產業的發展和扶持農業上市公司,政府必然會 取各項措施扶持企業發展。一方面,通過政策保障和資金援助,促進農業上市公司關注基層員工、農民的利益和發展,促進其社會責任的履行;另一方面,政府在給予各種優惠政策時,也會考慮農業企業對社會的貢獻等社會責任問題,因此作為對接受政府補助的反哺,農業上市公司會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加強與政府的關系,從而保證其獲取政府補助資源的持續性。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3(H3)和假設4(H4):
H3:財政補貼與農業上市公司社會績效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H4:稅收優惠與農業上市公司社會績效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本文以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2012 年修訂)為依據,選取2014—2019 年滬深A股以農林牧漁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為保證樣本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剔除被ST 及PT 的上市公司;剔除變量數據缺失的樣本公司。最終選取38 家農業上市公司,總觀察樣本為210 個。數據來源于CSMAR 數據庫,個別缺失數據通過新浪財經下載公司年報查詢獲得。
1.被解釋變量
(1)經營績效。由于凈資產收益率(ROE)能夠很好地反映公司經營水平,并且在相關研究中被應用得最為普遍,所以本文選取該指標來衡量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
(2)社會績效。對于企業社會績效的衡量,國內大部分學者是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來構建社會責任綜合得分來進行衡量,也有學者采用稅收、慈善捐贈、企業員工人數等單個變量進行衡量。本文借鑒溫素彬和方苑(2008)[10],張小有等(2016)[11]的研究,把與企業利益有密切關系的股東、債權人、供應商、消費者、員工、政府和社會均納入指標評價體系,選取11 個指標(見表1)通過因子分析法計算出社會績效綜合得分來作為企業社會績效(CFP)的衡量。

表1 企業社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2.解釋變量
財稅補貼政策主要包括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財政補貼數據主要來源于上市公司年報附注中“非經常性損益”項目下的“政府補助”科目,考慮到財政補貼對企業的滯后影響以及企業規模不同對補貼金額的影響,本文統一采用前一年度政府補助總額與當年總資產金額的比值來衡量當前年度政府對企業的直接資助程度(SUB-1)。本文借鑒胡星輝(2011)[12]的研究,將單位營業收入所得稅優惠(TAX)作為稅收優惠政策的變量,單位營業收入所得稅優惠=(利潤×企業所得稅稅率-企業所得稅費用)/營業收入。
3.控制變量
根據已有關于企業績效影響因素的相關文獻,選取企業規模(Size)、資本結構(Lev)、成長能力(Growth)、營運能力(Cat)、股權集中度(Sr)、上市年限(Age)作為控制變量。

表2 變量名稱及定義
根據研究假設以及對以上變量的界定,為了分別檢驗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對企業經營績效和社會績效的影響,本文構建出以下分析模型:

本文使用SPSS 軟件對上述反映社會績效的11個三級指標進行因子分析降維處理,Sig 值為0.000,小于0.01,KMO 值為0.524,大于0.5,表明各指標間存在相關性,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將特征值大于1 的主成分作為因子,并進行最大正交旋轉,選取的11 個社會績效指標被降維為6 個因子,特征值分別為2.266、1.623、1.410、1.373、0.972、0.967,累積貢獻率達到78%左右,可以解釋11 個社會績效指標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以使用這6 個因子代表樣本公司的綜合社會績效。
根據表3 所示,第一公因子F1在稅費凈支出、捐贈水平、職工人數等反映政府責任的指標上有較大載荷,可以命名為“政府因子”;第二公因子F2主要是營業成本率、每股收益,將其命名為“盈利因子”;第三公因子F3主要是人均收入、研發水平,反映對社會的貢獻,命名為“社會因子”;第四公因子F4主要是現金比率、資產負債率,反映債權人的利益,命名為“債權人因子”;第五個公因子F5對應付賬款周轉率的載荷值較大,命名為“供應商因子”;第六個公因子F6對股利分配率的載荷值較大,命名為“分配因子”。

表3 旋轉成分矩陣
根據表4 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可以得出所選取的6 個主成分的表達式,以第一主成分F1為例。

表4 成分得分系數矩陣

同理,可得出主成分F2、F3、F4、F5、F6的表達式。

本文對各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5 所示,農業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均值為0.021,中位數為0.034,說明農業上市公司總體經營績效較低;社會績效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存在較大差異,說明影響農業上市公司社會績效的不確定因素存在;財政補貼的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0.13,標準差為0.021,說明樣本公司受到的直接資金資助比較均衡,差異性不大;稅收優惠的最小值為-0.294,最大值為0.104,標準差為0.056,說明樣本公司受到的稅收優惠也比較均衡。

表5 各變量描述性統計
表6 為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分析,可以看出,經營績效(ROE)與財政補貼(SUB-1)在5%的水平上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與稅收優惠(TAX)在1%的水平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社會績效(CFP)與財政補貼(SUB-1)在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與稅收優惠(TAX)在1%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各控制變量相關系數的絕對值都均小于0.5,說明各控制變量之間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無需進行變量替換。

表6 各變量相關性檢驗
將2014—2019 年的樣本數據帶入模型(1)和模型(2)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7 所示。第一列為變量定義,第二列為假設1 和假設2 的檢驗結果,第三列為假設3 和假設4 的檢驗結果。從模型(1)的檢驗結果可以發現,經營績效與財政補貼的相關系數為-1.611,并且在5% 的水平上顯著,說明隨著財政補貼資金的增加,農業企業的經營績效反而會降低。經營績效和稅收優惠的相關系數為2.801,并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稅收優惠能夠促進農業企業經營績效的提高,假設1 和假設2 得到驗證。模型(2)的檢驗結果顯示,社會績效與財政補貼的相關系數為1.871,并且在10%的水平上顯著,說明財政補貼能夠促進農業企業社會績效的提高,假設3 得到驗證;社會績效與稅收優惠的相關系數為-3.205,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稅收優惠與社會績效顯著負相關,假設4 沒有得到驗證,可能的原因是農業企業普遍經營績效較低,稅收優惠作為一種間接補貼政策更主要是被企業用來改善經營績效,社會效益現階段還未得到企業的充分重視。從控制變量來看,資本結構、成長能力、營運能力和股權集中度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其中資本結構和股權集中度對企業經營績效和社會績效是負向影響,成長能力和營運能力是正向影響。

表7 回歸結果分析
本文以2014—2019 年滬深A 股農林牧漁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建立模型進行回歸性檢驗,經驗證得出以下結論:當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同時適用于農業上市公司時,財政補貼會對企業經營績效產生消極影響,但是能夠提升企業社會績效;稅收優惠能夠提升企業經營績效,但是對企業社會績效存在消極影響。本文認為,財政補貼對企業經營績效產生的消極影響反映出涉農上市公司對財政補貼資金的使用效率較低,涉農政府補助沒有實現企業預期的財務效益目標,但是從政策目標本身來看,財政補貼政策側重于農業上市公司的非財務價值,因而對農業上市公司社會績效有積極影響;農業上市公司享受的所得稅優惠程度與計稅基數緊密相關,而企業的計稅基數取決于其經營成果,因此稅收優惠政策能夠促進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提高,但是稅收優惠作為一種間接補貼政策更主要是被企業用來改善經營績效,社會效益現階段還未得到企業的充分重視。
1.農業上市公司應該合理利用財稅補貼政策。研究表明,財政補貼對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存在負面影響,其主要原因是財政補貼的無償性投入缺少激勵機制,使管理者將重心由生產經營轉移到補貼的獲取上。因此農業上市公司要合理運用財政補貼資金,將補貼資金的分配及去向對外公布。
2.政府應將稅收優惠作為政策扶持的主要方向。首先政府應該建立完整、穩定、管理規范的稅收優惠政策體系;其次政府應該加大稅收優惠的力度,擴大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環節,確保稅收優惠政策覆蓋農業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使更多的農業企業受益。
3.政府應將財政補貼作為輔助政策工具。政府可以從兩個方面更有效地發揮財政補貼的作用:一是加強財政補貼資金的發放管理,要嚴格審查農業上市公司是否符合補貼發放標準,并且嚴格監管補貼資金的使用;二是加強農業科研投入的補貼,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強優質產業的補貼投入,提升農業行業的競爭力,創造更多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