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侯大去其國。大去者何?滅也。孰滅之?齊滅之。曷為不言齊滅之?為襄公諱也。《春秋》為賢者諱,何賢乎襄公?復仇也。何仇爾?遠祖也。哀公亨乎周,紀侯譖之。以襄公之為于此焉者,事祖禰之心盡矣。盡者何?襄公將復仇乎紀。卜之曰:“師喪分焉”?!肮讶怂乐?,不為不吉也?!边h祖者,幾世乎?九世矣。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家亦可乎?曰:“不可!”國何以可?國君一體也。先君之恥,猶今君之恥也。今君之恥,猶先君之恥也。國君何以為一體?國君以國為體,諸侯世,故國君為一體也。今紀無罪,此非怒與?曰:“非也?!惫耪哂忻魈熳?,則紀侯必誅,必無紀者。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無明天子也。古者諸侯必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號辭必稱先君以相接,然則齊紀無說焉,不可以并立乎天下。故將去紀侯者,不得不去紀也,有明天子,則襄公得為若行①乎?曰:“不得也”。不得,則襄公曷為②為之?上無天子,下無方伯,緣恩疾③者可也。
(原文據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春秋公羊傳全譯》)
【注釋】
①若行:如此行事。
②曷(hé)為:為何。
③緣恩疾:由于曾經的恩惠和仇恨。
【譯文】
魯莊公四年(前690 年),紀國國君永遠離開了他的國家。為什么永遠離開呢?因為紀國滅亡了。誰滅了紀國?齊國滅了紀國。為什么不說齊國滅亡了紀國呢?是為了替齊襄公避諱。《春秋》只為賢良的人避諱,齊襄公有什么賢良呢?他為祖先報了仇。報了什么仇?報了齊襄公遠祖的仇。當年齊哀公被周天子煮殺了,就是因為被紀侯誣陷所致。以齊襄公現在的作為來看,他侍奉祖先的心算是盡到了。為什么說盡到了呢?齊襄公準備向紀國復仇,先去占卜,卦上說:“軍隊要喪失一半?!饼R襄公對占卜的人說:“我就是戰死了,也沒什么大不了的。”齊襄公的先祖有幾世了?九世了。已過九世還可以報仇嗎?即使是過了百世也可以報仇。大夫家的仇也可以嗎?回答是:“不可以!”國君的仇為什么就可以呢?因為歷代國君是一個整體,先代國君的恥辱就是現在國君的恥辱,現在國君的恥辱就是先代國君的恥辱。歷代國君為什么是一個整體呢?因為國君以國家為體,諸侯的爵位世代相傳,所以歷代國君是一個整體?,F在紀國的國君并沒有罪,這不是遷怒于他嗎?回答說:“不是這樣?!奔偃绻艜r候有賢明的天子,那么紀侯一定會被誅殺,也必然沒有紀國了。紀侯之所以沒有被誅殺,到現在還有紀國,就是因為當時和現在都沒有賢明的天子。古時候,諸侯之間一定有聚會的事,有互相朝見訪問的制度,打招呼或告辭的時候,一定要稱頌對方先代國君的優秀品質來親近對方。然而,齊國國君與紀國國君會面時大家都不高興,簡直不能同時存在于天底下,所以想要滅掉紀國的人,就不能不滅掉紀國。如果有賢明的天子在,那么齊襄公能夠這樣行事嗎?回答是:“不能!”既然不能,那么齊襄公為什么能這樣干呢?因為在上沒有賢明的天子,在下沒有主持一方的諸侯之長,只要憑借祖先的恩仇,就可以這樣干了。
【簡析】
《春秋》三傳之中,《公羊傳》專講“微言大義”,除“大一統”與“張三世”這兩大代表性學說之外,魯莊公四年的“九世復仇”之說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為了避免因為世人誤解而導致無休無止的血腥殺戮,《公羊傳》在闡釋“九世復仇”這個觀念時邏輯非常嚴密,作者從五個層面做了環環相扣的論證:第一,國仇必報,即使已經過去了千秋萬世,為什么呢?因為這個國家還在繼承延續。第二,國君一體,一個國家的歷代君主都以國為體,與整個國家的歷史與未來的生死存亡都是“命運共同體”與“道義共同體”的有機關系,所以,歷代國君之間也是榮辱與共、同生共死的關系,因此,即便是某個國家某個時代的國君很賢明,也無可逃避地要為其先君對他國所犯下的罪行承擔責任。第三,國仇可復而家仇不可復,因為家仇是私仇,并不會決定整個國家的榮辱存亡。第四,國君復仇旨在跨越時空地實現公平正義?!豆騻鳌氛f得很清楚,當年齊哀公因為受紀侯誣陷而被周天子煮殺,假如當時或者此后不久就有賢明的天子主持正義,誅殺了紀侯,為齊哀公復仇,那么此后就沒有紀國,更沒有齊國復仇一事了。一個國家遇到了無辜的傷害,正是當時沒有人、現在也沒有人來為這個國家主持公平正義,所以只能通過自己復仇來實現公平正義。第五,時過境遷,還通過國君復仇的方式來滅他人之國,絕不是維護公平正義的上策,乃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下策,因此在選段最后,作者又再次強調,即便是現在,在上沒有主持正義的賢明天子,在下沒有主持正義的一方諸侯,無可奈何之下,只有自己的國君來為自己的國家復仇了。由此看來,《公羊傳》強調在“國君一體”的前提下推崇“為國復仇”,顯然是報公仇而非私仇,實際上強調的是公平正義超越時空、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與精神,對于避免現代社會的國際關系惡化仍然具有振聾發聵的警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