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巍
談到中華文明的起源,就不能回避一個問題——中華五千年文明究竟只是個傳說,還是真實的歷史?中國古代史籍把黃帝和炎帝時期作為中國文明的肇始。但是,古代文獻中關于炎黃時代的記述有不少神話的色彩,屬于古史傳說,還不能作為信史來證明中華文明有五千年。
中國史學界大多認為,中華文明開始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而部分國外學者和個別國內學者依然懷疑夏王朝是否為真正存在過的王朝,認為古代中國進入文明社會只能從已經被商代甲骨文所證明的商王朝后期開始算起,按此觀點,中華文明的歷史只有3300年。
要想消除社會上及學術界存在的上述懷疑,要搞清中華文明形成的歷史,依靠傳世的古代文獻資料是無能為力的,只有依靠考古發掘獲得新的資料來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與早期發展的過程,來判斷中華文明是否有五千年的歷史。
2000 年底,“夏商周斷代工程”告一段落之后,科技部采納了學者們的建議,決定立項開展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多學科綜合研究。
探源工程經過十幾年的多學科研究,以充分的事實證明,中華五千年文明并非虛言,而是真實可信的歷史。這一結論性認識對于我國的民眾以及全世界的中華兒女了解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進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深遠的意義。
通過多學科研究,對黃河、長江、遼河流域各個地區都邑和中心性遺址的年代、自然環境的變化與各地區域性文明興衰的關系,各地區文明形成時期的農業、手工業的發展,重要資源的獲取及其與各地文明演進的關系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研究結果表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是一個過程,是適宜的自然環境、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精神領域的進步和社會組織結構的變化、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動的方式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研究成果為當今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治理一個社會,推動社會的發展,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協調發展,某一個局部發生了問題,就會影響社會的整體。
縱觀長江、黃河、淮河、遼河流域等地農業發展與文明興衰的關系,可以看到,農業興則文明興,農業衰則文明亡。從而再一次證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歷史告訴我們:保護自然環境,維持良好生態,重視農業,促進經濟發展,解決好民眾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問題,是維持社會安定和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對各區域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匯聚融合,最終形成了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歷史格局的過程,以及各個區域的文明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中華大地各個區域之間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就發生了交流,稻作和粟作農業技術由此得以在各地傳播,為各地的文明起源奠定了經濟基礎。
在此過程中,大約在距今4300年前,中原地區匯聚了各地先進的文化因素,開始顯現出領先的態勢。在思想方面,形成了民本、誠信、忠義、重禮、貴和、包容、互惠的理念,構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深刻的思想基礎,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也成為中華廣袤大地上具有不同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的各個區域、各個族群得以凝聚不散,五千年中華文明得以延綿不斷、經久不衰的重要思想根源。
大量考古發現表明,中華文明是土生土長的,是在自身基礎上起源、形成的。然而,中華文明并不是封閉的。在其漫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與其他文明之間也發生過各種各樣的交流。距今5000—4500年間,起源于西亞地區古文明的制作銅器、栽培小麥、飼養黃牛和綿羊等新的技術傳入了黃河上游地區。與此同時,起源于史前時期中國的稻、粟、黍的栽培和絲綢也向西亞及其他地區傳播。
這一歷史告訴我們,東西方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鑒,在比張騫通西域早將近3000 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存在。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鑒不斷地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是推動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學習借鑒,互通有無,和諧相處,共同發展,自古以來就是不同文明之間相處的主流方式,也是促進人類社會共同發展的正確道路。
中華文明在接受了西亞地區傳來的冶金術后,迅速消化吸收,大約在距今4300 年前的黃河中游地區,發明了泥范鑄造空腔青銅器的技術。到了夏、商王朝時期,這一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至商代晚期,已經發展到能夠制作如后母戊鼎那樣宏大厚重、盡顯王氣的青銅重器,如象尊那般惟妙惟肖、精美絕倫的青銅精品,并將這些青銅容器與王朝的等級制度相結合,成為夏商周青銅禮樂文明的重要特色。
這一歷史告訴我們,積極吸收借鑒外來先進的文化因素,將其與自身的文化傳統相融合,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明保持長盛不衰的秘訣,是中華先民們為子孫后代提供的十分寶貴的歷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