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晶
2022 年4 月25 日,是第15 個世界防治瘧疾日,2022 年的全球主題是“利用創新減少瘧疾疾病負擔,拯救生命”。
作為危害人類最大的疾病之一,人類對瘧疾的記載已經有4000 多年歷史。截至目前,人類對抗瘧疾最有力的藥物,分別是法國科學家發明的奎寧和中國科學家發明的青蒿素。
時間回溯到1967年5月23日,我國緊急啟動“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工作協作”項目,代號“523”。彼時,由于惡性瘧原蟲對以氯喹為代表的老一代抗瘧藥產生抗藥性,如何發明新藥成為世界性棘手問題。1969年,屠呦呦臨危受命,以中國中醫研究院科研組組長的身份加入“523”項目。此前,國內其他科研人員已經篩選了4 萬多種抗瘧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藥,沒有令人滿意的結果。
要在設施簡陋和信息渠道不暢的條件下,短時間內對幾千種中草藥進行篩選,其難度無異于大海撈針。可這卻激發了屠呦呦的斗志,翻閱歷代本草醫籍,四處走訪老中醫,她僅用了3個月時間,就收集整理了2000多個方藥,并以此為基礎編寫出一張含有640 多種草藥、包括青蒿在內的《瘧疾單秘驗方集》。
雖然有了方集,實驗卻沒有如期順暢進行。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屠呦呦再次向經典古醫籍尋覓。“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葛洪《肘后備急方·治寒熱諸瘧方》中的幾句話點醒了夢中人。她馬上意識到問題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為高溫會破壞青蒿中的有效成分,隨即另辟蹊徑采用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歷經數百次的失敗后,終于迎來了成功的喜悅。1971年,屠呦呦科研組在第191 次低沸點實驗中有了重大發現——青蒿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
1972年,研究人員從青蒿提取物中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屠呦呦在“523”辦公室主持的南京中醫中藥專業組會議上,報告了青蒿乙醚中性粗提物的鼠瘧、猴瘧抑制率達100%的結果。盡管有了提取物,但在個別動物的病理切片中,還是發現了疑似的副作用。而只有確證安全后才能用于臨床,且瘧疾有季節性,一旦錯過當年的臨床觀察期,就要再等一年。
“我是組長,我有責任第一個試藥。”屠呦呦向領導提交了志愿試藥報告,帶領3 名科研人員一起住進北京東直門醫院,經過一周的試藥觀察,未發現該提取物對人體有明顯毒副作用。隨后,她帶領科研人員前往海南昌江地區進行臨床驗證。結果顯示,該藥品對當地、低瘧區、外來人口的間日瘧和惡性瘧均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對11例間日瘧患者,有效率達100%。
這些成就并未讓屠呦呦科研組止步于青蒿素。1973 年,科研組首次發現了療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即雙氫青蒿素。1992 年,針對青蒿素成本高、對瘧疾難以根治等缺點,屠呦呦又帶領科研組發明了雙氫青蒿素這一抗瘧療效的“升級版”。
青蒿素發明于中國,但也是全球抗瘧的利器。
2004 年5 月,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青蒿素復方藥物列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同年,《柳葉刀》發表的統計數據顯示,青蒿素復方藥物對惡性瘧疾的治愈率達到97%,據此,世衛組織當年要求在瘧疾高發的非洲地區采購和分發100 萬劑青蒿素復方藥物,同時不再采購無效藥。
“中國神草”青蒿素復方藥物給世界抗瘧疾事業帶來了曙光。據世界衛生組織稱,僅在贊比亞,由于綜合運用殺蚊措施和青蒿素類藥物療法,2008年瘧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2005年,僅有5個非洲國家的青蒿素類藥物覆蓋率為50%至100%;2009年年底,11個非洲國家的青蒿素類藥物覆蓋率已達到100%,另有5個非洲國家覆蓋率為50%至100%。
世界因為這些抗瘧成就記住了屠呦呦的名字,她也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但屠呦呦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青蒿素是舉國體制的結果,在全球瘧疾防治的戰場上,個體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有組織有目標的大團隊作戰才能逐步戰勝瘧疾。”
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己任也始終是屠呦呦的人生追求。“很多外國的科學家的重大突破可能來源于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心。但對于屠老師他們那一代人,支撐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的原動力,是對家國的責任心和擔當。”屠呦呦曾經的同事、中國工程院院士、“人民英雄”張伯禮坦陳,“她常說:國家培養了我,我一定要為國家和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屠老師現在已92 歲高齡了,可作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每月,她依舊雷打不動地聽取研究中心的工作計劃匯報并即時指導;相關執行專家也會不定期上門,聽取她的意見和建議。此外,她時常看看專業報刊、上網查閱跟蹤最新學術進展,然后記錄下相關信息和自己的思考來指導相關工作。她是一個認真、執著、務實的科學研究者。”談及共事數十年的屠呦呦,廖福龍表示,屠呦呦一輩子堅持青蒿素研究,并落到實處。在屠呦呦的感召下,古稀之年的廖福龍也仍然堅守在青蒿素研究戰線。他希望團隊能夠進一步揭示青蒿素的奧秘,為人類健康做出新貢獻。
胸懷祖國、敢于擔當,團結協作、傳承創新,情系蒼生、淡泊名利,增強自信、勇攀高峰,這些優良品質也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屠呦呦培養出的中醫藥科研人才身上。